解读《短歌行》的人才观

2022-12-26 07:40钟江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贤才短歌行鹿鸣

钟江平

《短歌行》创作于建安十五年(210),也就是赤壁兵败之后。曹操赤壁兵败之后,回到北方,休养生息,希望重整旗鼓,所以急需大量的人才。功业未就而又充满智慧的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短歌行》的以歌明志、以歌助兴。诗歌如同一曲真切感人的求贤歌,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曹操对人才的急切渴望与诚挚用心。

关于《短歌行》中人才观的解读,大多文献资料只是笼统概述它是曹孟德的招贤纳士诗,是《求贤令》的诗化表现,说了求贤这一共性,并没有指出更多。笔者认为,曹孟德其实求了三种不同的“人才”,也表达了对三种“人才”的不同迎接方式。

第一种人才是读书人,就是放眼当时的士人阶层,诗人对待他们,彰显仁德,攻心为上,给予最隆重的礼仪。

引用《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把自己对贤才之盼形象化地表现为一个姑娘对心上人的思盼。然而,《诗经》中表达思念情人的句子篇章那么多,如《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都是表达对情人思念的佳句,为什么只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呢?众多《诗经》美言,为何又独独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两句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源自《诗经·郑风·子衿》,其中的“青衿”指青色交领的长衫,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在诗中代指天下读书人即士这一个阶层。并且从周代之后,“青衿”就成了古代学子和明清秀才的常服,成了读书人的代称。士人这一个阶层,无论任何朝代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占着统治集团内部的半壁江山,他们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把握着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悠悠我心”,魂牵梦绕之状;“沉吟至今”,忧愁伤感之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人才的渴盼。而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后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省略的一句似乎更包含着曹操对人才的期待与渴求。因为在现实中,曹操不可能去一一寻找天下读书人,而是期待这些人能够在敬仰自己的同时,主动地投奔自己。“我不来找你,你们就不可以主动来找我吗?”话语责怪当中包含着求才的真情,“只要有才,你就来,不要因为我未亲自延请就不来!”整个表达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由此不难看出,曹操心怀大志,志在一统天下,他需要赢得全天下读书人的心,才能获得他们的敬仰。沿着这样的思路,他设想在自己的麾下已有贤才来投,引出自己如何对待这些投奔自己的贤才们。借着《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两句,把自己对待这些人才的礼遇也表达得情真意切。“鹿”与儒家文化渊源颇深,在儒家文化中,“鹿”是帝王仁德的象征,白鹿的隐现常常被附会为检验帝王德政的好坏和上天意志的表征。“鹿鸣”更是代表了“仁厚”,《毛诗序》解释说:“《鹿鸣》,宴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竺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在宴会之前,君王命乐师奏响《鹿鸣》之乐,表达了自己的仁厚之心,同时赐予士人以厚禄,以此达到收归民心的政治意义。李佳在《中国古代诗文“鹿鸣”意象浅析》中提到,“鹿鸣”在汉代已经引申出乐贤、求贤、养贤之意。这些无不表明曹操要向读书人昭示“我会是一个仁德君王”,而这也是儒家学子最看重的“仁德”,可谓攻心为上。《鹿鸣》是周天子宴群臣嘉宾的宴会诗,曹操借此传达的也是要以最高规格——国宴来接待天下读书人,表达对读书人的极大重视与尊崇。那一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更是写出了主人心意之诚挚、欢迎之热烈,宴会氛围之热闹、格调之高雅,大有普天同庆之感。

由此可见,曹操用人之仁之诚。

第二种人才是贤才,就是如明月般高悬天空,独一无二,可匡天下的人才。诗人对他们表真心,回归人性之初,以知己交之,真挚朴实。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中,把人才比作天上明亮的满月,不知何时可拥有。用明月比人才,乃真奇特:“明月高悬天空,可望而不可即,道出人才之难得,难于上青天;明月于夜空照亮大地,道出其可照亮曹操统一天下之大道,才智无人能及;明月之亮,纯白而无杂质,道出人才情操之高洁,让人钦佩;明月之天空独有,也道出人才的唯一性,非其他人才可比;日月辉映,明月与白日相辅相成,道出君臣之和谐。”诗人把所有对美好人才的愿景都寄托在明月身上了,他就是郭嘉、诸葛亮、庞统等神一样的人物,如水镜先生所言,得一可安天下。这样的人才,百年难遇,全天下也是难找。这样的人才求而不得,所以才会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情思,犹如滔滔江水不止。这样的天才人物,不同于一般的君子在闹市。乱世中,他们大都隐居,耕读传家,却可以知天下事,运筹帷幄!所以才有了“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即穿越田间小路,屈驾前往探望,多么的生动形象呀!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笔者以为是暗化《诗经·击鼓》。“契阔”教材释为久别重逢,但《汉典》的解释为“生死相约”。《汉典》引清红颐煊《经义丛钞》释“契阔”:“言以生死相约为久远之辞。”举例就是曹操《短歌行》。把“契阔”解释为久别重逢当然通顺,但是忽视了曹操善于暗化典故的特点,忽视了诗句背后的原汁原味的原诗原句。学生阅读整首原诗,理解了“契阔谈䜩”含有宾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之意,就更能够理解曹操把远道来访的客人视为生死知己的殷殷情怀,在营造的贤主嘉宾欢聚一堂的深情氛围中暗伏了自己将信守承诺,“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这一言外之意。没有豪华的场面,却更见真情真心真诚,不是君臣而是知己朋友,是一辈子同患难、共享乐、生死与共的朋友,可以携手与之共图天下。

由此可见,曹操读人眼光之毒之辣。

第三种人才是徘徊不定的人才,只要是有才之人,多多益善,诗人对待他们,效仿周公,真诚尊重,包容所有。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乌鹊到底指向什么样的人才呢?是不是公认的贤才?

首先必须找到“乌鹊”的出处。有人检索过《四部丛刊》,发现“乌鹊”一词出现的次数竟达324次之多,其中大多数指乌鸦和喜鹊两种鸟。

关于时人对鹊鸣声的理解,我们可举《三国志·方技传》的例子。传载术士管辂“至安德令刘长仁家,有鸣鹊来在阁屋上,其声甚急”。辂曰:“鹊言东北有妇昨杀夫,牵引西家人夫离娄,候不过日在虞渊之际,告者至矣。”到时,“果有东北同伍民来告邻妇手杀其夫。诈言‘西家人与夫有嫌,来杀我婿’”。管辂是否善解鸟语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认为喜鹊鸣叫所报乃是凶杀事,应该代表了时人对喜鹊征兆的一种观念,即喜鹊报忧不报喜。

在古代文献中,《山海经·大荒东经》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商朝就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说法;“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殷商的始祖契是玄鸟变成的。这里的“玄”便是黑色,同时也是北方的意思。其中,乌都是吉祥的意思。

三国魏人张揖《广雅》尝言:“古有《鸦经》占吉凶,南人喜鹊恶鸦,北人反之,师旷以白项者为不祥。”

综上所述,文中曹操所说的“乌鹊”应该包含“乌鸦”和“喜鹊”两种鸟,并且在北方的曹魏乌鸦反而是吉鸟,喜鹊是恶鸟。同时“乌鹊”喻指人才,而且这里乌鹊指向的人才不仅有道德情操与才能都具备的贤才(乌),还包括有道德瑕疵的人才(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道出了两种人才南飞的局面;“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更是写出了两种人才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心理。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这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对于道德情操与才能都具备的贤才来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生逢明主,施展才华,有所作为,是他们的愿望。然而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胜负趋势不明,很多贤士还处于观望状态,一时难以做出决定,所以徘徊不定。对此,曹操从来不放在心上,这从他对待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徐庶就可见一斑。

对于有道德瑕疵的人才来说,当时人才多慕孙刘,可是西蜀和东吴选拔人才的标准看重德才兼备,甚至可以说德在首位,然后再论才学,君臣的双向选择导致他们徘徊不定。如当时庞统仅仅因为长相不佳,先在东吴碰壁,后经孔明兄长诸葛瑾举荐到蜀,也经历一番曲折才得以被重用。曹操的《求贤令》中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借助姜子牙的身份低微和陈平的道德瑕疵来表现自己的人才观:道德瑕疵并未影响曹操对人才的选择和任用。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以山海比兴,所以后面省略的诗句尤为重要:“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表明了诗人作为统治者对自己的要求,要唯才是举、虚心纳才;“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也委婉地要求人才在才德方面不断进步与提高。我们看到,诗人能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所以结尾才会昭告天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要你是人才,你就来吧,我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要像周公一样吐哺握发(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来善待各位,绝不怠慢,愿天下人才都来我曹魏的阵营,我们一起治理天下!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人才观,让曹操在晚年给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曹操包容人才心胸之阔之大。

纵观全诗,一个惜才爱才、知人善任、志向宏伟的政治家跃然纸上!

猜你喜欢
贤才短歌行鹿鸣
短歌行
成员关系对协作提取成绩的影响*
短歌行(组诗)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五张羊皮
且听鹿鸣
《呦鹿鸣》正当其时
鹿鸣
短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