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论析

2022-12-26 10:30杨建义
关键词:现实性理想信念个体

杨建义

(1.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多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与党和国家的期待、与时代赋予的使命之间尚有差距。制约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方式来看,目前主要是采取“引领——内化”方式,以远大理想信念目标为引领,推动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的内化,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这种实践的不足之处在于,与个体现实结合不够,学生的教育获得感不强,导致内化过程中动力不足,影响教育成效。由此,我们可以着眼于大学生成长需求,实现 “个体现实性超越”的“内生——超越”,协同推动大学生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何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

理想信念是人们最基本、最主导的思想观念,是指导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实践的行动航标,既具有思想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又具有实践行动的现实制约性。由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三个“关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关注大学生个人理想和近期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多样价值并存的现实,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1)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4期,第57-60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的内涵。因为,这里已经涉及了两个核心关系:一是理想与现实的联结,即指向未来的生活蓝图如何影响和规制现实中人的思想发展和行为选择,现实的因素如何影响和制约人们理想的形成;二是个人与社会的转化,即代表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的价值追求如何影响和规制个人的理想形成,个体价值追求如何走向社会共同理想。目前的“引领——内化”,主要围绕这两个核心关系的前半部分问题而展开,对于后半部分问题关注不够,制约着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可以说,“个体现实性超越”是围绕着这两个核心问题的后半部分问题而展开,协同并进,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立论基础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关系。”(2)③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571、524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为何可以以“个体现实性超越”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起点。其一,“单个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揭示人的本质必然要关注的存在状态。个体的身上体现着人的本质,但人的本质不是对个体“原子式”的抽象,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合力”,只有从社会关系上才能揭示人的本质。这就进一步揭示了个体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另一方面,个人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其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③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571、524页。人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不断实现对个体性的突破,从个体走向集体、社会。其二,人的本质是一种“抽象物”,这种“抽象物”生成于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现实性。可以说,这种现实性取决于现有的社会关系。一方面,人的理想信念源于社会现实。“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4)③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571、524页。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是追求高于现实生活的创造过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5页。由此可见,人的本质的实现不能一步到位,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突破现有的社会关系,实现对现实性的不断超越,逐步从低级走向高级。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不仅是对现实物质的创造,也是思想观念的创造,不仅是现实制约性的突破,也是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展现了理想信念的现实超越性和实践指导性。综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关于人的本质论述深刻揭示了理想信念的形成规律即理想信念作为人们超越现实生活、追求理想生活的深层需要的理性表达,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这为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页。

从现实基础来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影响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步伐,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领学生树立共同理想,确立最高理想,必须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共产主义出场形态存在两个张力:一个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表明共产主义理想性具有绝对化张力;另一个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表明共产主义现实性具有过程化张力”。(7)龚培河,朱蒙:《共产主义出场形态的两个张力及其辩证关系——破解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说服力难题的钥匙》,《理论探讨》2020年第5期,第92-97页。学生在“理想性的绝对化张力”与“现实性的过程化张力”中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用理想信念照亮奋斗之路。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的内涵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是指为了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立足于大学生个体现实状况,以充盈个体性的意义世界为优先性,以认同集体性的意义世界为发展性,依此实践进路开展教育,推动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体来说,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从个体性向集体性超越。“理想信念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意识,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意识,它是个体与社会交往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化精神成果。”(8)韩丽颖:《论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心理学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第135-138页。马克思认为,人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个性化,人是“个性化的个体”。在这一意义上,在现实社会关系中,人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当作世界的客观中心。人的认知过程往往是先意识到个体意义,再意识到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即作为集体的存在意义。“所有在空间中被直觉到或者说是被想象和幻想到的东西,都以知觉者自己的身体为定向出发点。”(9)[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31页。因此,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产物,首先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3页。。个人可以通过自我规划、自我建设,以个体的精神境界和眼界卓识的相对独立作用,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理想信念,体现理想信念的个体独立性。但是,理想信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其形成过程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主观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综合化过程。马克思认为集体是个人的教师,集体本身是一种非常有创造性的教育力量。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是根本性、基础性的。社会存在状态是一个人理想信念形成的客观基础。伴随着个体自我的成长,逐步涉及更为庞大、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个体意义上的“自我”不再是认知的唯一尺度,只有超越了个体中心的局限和束缚,把个人理想信念融入集体价值追求之中,才能获得尊重、认可和具有现实意义,才能在自身所属的群体和社会中获得身份认同并实现个人价值。因此,理想信念必然要从个体性走向集体性,从个体之“我”走向国家、民族之“我们”。“之于个人,理想信念是人的人生目标和动力;之于社会,理想信念是社会的共同愿景和精神动力。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而言,理想信念都是面向可能世界的生活追求。”(11)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第22-26页。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将对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价值统一起来,既要让学生明白理想信念‘对社会和对自己都有用’,更要让学生明白‘对我有用’和‘对社会有用’的辩证关系”(12)查少刚、杜孝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四重逻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1期,第133-136页。。归根到底,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不仅仅体现自我的、超越现实的价值追求,而且必然要关照社会甚至是人类的价值规范,蕴含着对于某种社会价值取向的接受和认同。

第二,从现实性向理想性超越。“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理想信念源自生活,但其层次、高度和觉悟必须高于生活,可也不能是虚幻的想象。正如马克思批评黑格尔“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自身已经形成了的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已经形成了的思想来发展自己的对象”。(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19页。由此可见,理想信念不是人们纯粹的思想意识,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与现实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不断超越的过程。“理想信念是把一种未来的社会蓝图视为最高价值,高度地信服和敬仰,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矢志不渝、自觉追求的精神状态,它是对于一定社会理想的自觉认同和执着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和集中体现。”(15)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第5-9页。可以说,“个体现实性超越”就是要让理想信念形成既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并自觉地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

第三,“个体现实性超越”是一个复杂过程。“从理想信念的本质来看,理想信念是对个体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否定超越和执着追求。”(16)韩丽颖:《论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心理学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第135-138页。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想信念不仅要从无到有、从有到科学,而且要从浅层次逐渐跃升至深层次,主动思考和妥善处理“小我”与“大我”、“主我”与“客我”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现实性超越”是理想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桥梁,将理想与现实对接,进而促进大学生抽身于理想世界,从现实客观世界寻求意义,正确认识自我、他者与社会的目标关系。它不是一个并行式或者界面式的发展,而是一种基因式的形成过程,融合和交织着从个体性向集体性、现实性向理想性跃升。具体地说,“个体现实性超越”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不仅要历经知情意信行的理性转换,还要经历从微观到中观、宏观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接受和建构的视角主动延伸、具体到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在内的一切可感触的领域,进而使理想信念发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渐进有痕的积极变化。“作为价值形态的理想信念是人们衡量事物的根本标准和依据,体现为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它源于日复一日的实践体验和日渐深入的理性建构升华,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最高形态和旨归。”(17)韩丽颖:《论理想信念形成的三种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2期,第216-222页。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的特征

第一,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是主观能动的追求,赋予个体一定的自主性、自由性。这种自主性和自由性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实践关系的拓展而日益增强,同时也体现了理想信念的现实开放性。当然,个体现实性超越受到特定时期社会状况和个体成长阶段的制约,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它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幻想,也不能过分依赖外部因素而失去独立性、自主性,是在主观能动和客观制约的张力中形成不断超越的动力,最终确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二,比较性与选择性突出。在“个体现实性超越”过程中,如何从个体理想走向集体理想、从现实性跃升为理想性,往往在超越路径、超越进程、超越程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的背后是个体进行比较和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个体在比较中认识自己、判断得失、形成观念、选择行为的特点,凸显理想信念发展取向的个性化特点。这就给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任务,并提供了教育引导的切入点。因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正在形成,他们在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知所向、不知所选的困难,也可能以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不合理、不规范的选择,需要学校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正确比较,在比较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三,曲折性与反复性较大。“个体现实性超越”“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方面,从主体看,大学生社会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相对比较单一,看问题敏感但缺乏应有的深度,做事情有激情但难以持久。另一方面,从现实看,在更加开放的复杂环境下,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不确定因素、偶发性因素日益增多,容易使学生产生迷惘困惑和发展焦虑,自主比较和选择犹豫不决、变动不居。正如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7页。这就要求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重视教育的力量,而且要重视“重复”的价值,必须久久为功、垒土成峰,不断引领学生克服困难和挑战,以坚定的信念走向理想的高峰。

第四,具体性与功利性明显。“个体现实性超越”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眼前到长远的进程,逐步从个体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迈向集体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是一个由现实至远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往往首先习惯于着眼身边的、眼前的事情,容易“低头看路”,忽视“抬头看天”,容易盯着自己的脚尖,忽视“诗和远方”,从而易于使理想信念停留于“个体”和“现实”上,超越功利性、具体性不足,陷于眼前的利益之中而难以升华。理想信念教育要着眼超越的层次性与价值性的正比关系,引领学生以更大的精神动力实现对功利层次、个体视角的超越。

第五,有序性和多端性共生。如前所述,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是一个复杂体系的基因式超越。一方面,理想信念形成具有内在要素的统一性,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是知情意信行统一协调发展。其超越过程直接指涉信仰、价值层面的交锋性革新,尽管常常伴随着不同理想信念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但其发展主线应该是不断实现对“个体现实性的超越”。另一方面,“理想信念的形成将经历情感、知识和价值三种形态”(19)韩丽颖:《论理想信念形成的三种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2期,第216-222页。。其形成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单向的线性演变,具有多端性的动力机制,价值形态、知识形态、情感形态都可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切入点。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坚持循序渐进,遵循“态度反应—观念养成—行为转化—人格塑造”等环节,也要注意把握阶段性主要矛盾,打破顺序性,找准突破口,做到事半功倍,破解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难题。

从特征来看,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具有较强的现实激励性,能够激发学生不断超越的动力,但是也容易被局限于具体现实之中,易于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因此,探讨“个体现实性超越”不是否定或替代现有的教育方式,而是强调将“内生——超越”与“引领——内化”结合起来,长短互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个体性现实超越”审视

“自我”是一组代表个人特征的立体化的认知图式。如果以这一认知图式出发来解读“个体现实性超越”,可以包含四个方面,即表征个人特征的个体自我、反映重要社会联系的关系自我、表征群体成员身份的集体自我、(20)Gardner W. L.,Gabriel S.,Lee A. Y.,“‘I’value freedom,but‘we’value relationships:Self-construal priming mirror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judgement,”Psychological Science,Vol.10,No.4,1999,pp.321-326.表征政治信仰的组织自我。从理想信念形成来看,就是要不断实现对“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组织自我”的超越,逐步走向更为复杂、更为坚定的跃迁。这是我们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一个发展维度,也是折射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视角。持续多年的调查显示,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理想信念处于“集体自我”“组织自我”层面,能够认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这些关涉理想信念的图景已经嵌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同时,从“个体现实性超越”来看,大学生理想信念及其教育中还有许多问题仍然需要重视和解决。

(一)“个体现实性超越”中的理想信念“间歇期”

从“个体现实性超越”看,理想信念形成犹如“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朝着理想目标前进。在大学阶段,新生刚刚经过高考的竞争,完成了一次“个体现实性超越”,实现了“考上大学”的目标,容易出现“理想间歇期”。一些学生面对已经实现的阶段性理想后,暂时感到不知所措,失去了前进和奋斗方向;一些学生感到大学生活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从而感到失望或理想失落;一些学生心中只有大学这个目标,没有超越的愿望和动力,对人对事对己都摆出一副“佛系”“道系”“躺平”的随缘姿态,一切无所谓,随遇而安。理想信念“间歇期”现象还会出现在毕业之际,面对走向社会的人生新阶段,一些学生再次出现选择的迷惘、动力的缺失、目标的困惑和行动的停歇。

(二)“个体现实性超越”中的理想信念“流动状态”

理想信念的目标可以有阶段性,但内心必须保持坚定不移的前行状态和不断超越的精神动力。从超越的角度看,理想信念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处于“流动状态”。如果是一种内在自觉的“流动”,则不改变其“超越”的价值。但是,大学生在特殊的人生阶段,其理想信念形成往往更多地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冲击,易于造成被动的“流动”。尤其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的分化组合、经济的竞争合作、文明的冲突融合,其变化之巨、之广、之深、之快前所未有,令人眼花缭乱。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更加多样,即时性的“信息流”、生活的“无期待感”冲击着个人世界,裹挟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经常处于“流动状态”,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主动性和持续性比较差,流失了理想信念内在的坚定性、持久性。

(三)“个体现实性超越”中的理想信念“低层化”

理想信念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形成“个体现实性超越”的期待和追求。如果理想信念仅仅关注自我,仅仅局限于现实,必然是低层次的。当前,一些大学生树立的是只为自己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生理想;一些大学生忽视长远目标,理想信念明显地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精神诉求局限于微观叙事,生活态度“平面化”倾向明显,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人生规划时实用主义思想倾向较为严重,“有没有用”成为一些学生为人做事的核心标准。凡此种种,构建了一个退缩性的理想信念,把视野缩小到仅限于个人,只关注个人利益、个人权利和个人感受,与时代新人的担当相差甚远。

(四)“个体现实性超越”中的理想信念“空心化”

理想信念“空心化”不仅没有“超越”,甚至连自我“个体现实性”的把握都存在问题。其典型表现就是“巨婴”现象。一些大学生喜欢称自己为“孩子”或“孩纸”,前者在生理上已成熟,但心智却极其幼稚,自称为“宝宝”,依赖性强、行动力弱,需要被保护;后者是一种“易碎品”,脆弱不抗挫,表示“我很容易受伤”。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盛夏,而他们却经不起风浪的冲击和生活的洗礼,沉醉于狭小的自我空间,缺乏理想信念的远大追求和不懈执着,弱化甚至失去自觉、自主、自由地追寻青年学生所应该追寻的目标。

(五)“个体现实性超越”中的理想信念“知行脱节”

理想信念的“个体现实性超越”不仅要解决精神认识问题,还要解决知行统一的实践问题。一些大学生知而不行。他们虽然确立了人生理想,但不知该如何行动,空想多、实干少,考虑多、行动少,“超越”成了口号,经常处于脱离实际的空想、幻想之中,流逝了时光,荒废了青春。一些大学生行而缺知。他们心中只有现实,没有超越,沉浸在“物本信仰”之中,以崇尚和追求物质为根本,追逐人精神世界全面物质化,注重感官体验,导致内在精神缺失,消解人的精神力量的能动作用。

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以上问题,折射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不足。或者表现为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的个体现实性观照不够,导致学生内生自觉不强、行动不决;或者表现为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的个体现实性超越推动不够,学生的思想停留于个体现实之中。因此,无论是从“引领——内化”来看,还是以“驱动——超越”进行审视,我们都可以发现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彰显,主观能动性尚未得到充分激发。这也是强调构建“个体现实性超越”的现实要求。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个体现实性超越”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特定的含义,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21)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7-378、323页。。这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本质要求。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存在的问题,要关注和运用“个体现实性超越”,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一)抓住大学这个人生关键阶段推动“个体现实性超越”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每个社会个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主体性存在者,他们的一切行动都被赋予了主体性的尺度。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多种角色的转变和社会关系的转折性拓展,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从而建立新的奋斗目标。前面所举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在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自我迷失和放弃“超越”。因此,在这个转折点上,理想信念教育要帮助学生接续形成明确的、积极的、上进的、饱满的精神追求,拓展个体的意义世界,促使学生去追寻个体之外更加宽广的意义世界。正如习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23)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7-378、323页。由此,我们可以按照“个体的我——关系的我——集体的我——组织的我”逐步推进学生的“个体现实性超越”。“个体的我”主要是指把大学作为人生的新阶段,重新认识和审视自我,从而形成新的“个体现实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构建“关系的我”,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学校这些主要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期待,从而在各种期待的比较和选择中形成新的目标定位;在自主选择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集体的我”,把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向班级、学校、社会、民族等集体的共同追求,进而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组织的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成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二)坚持因势、因时、因事推进“个体现实性超越”

实现“个体现实性超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必将是一个持续的、复杂的教育实践过程。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本身作为一种“超越”。直面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存在的“空心化”“低层化”等问题,综合运用教育管理服务等手段,将这些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观念”挤出去。另一方面,要抓住“个体现实性超越”的多端性、突变性特征,构建“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开展何种教育”的节点式教育框架。在“超越”的关键节点,如入学、入团入党、评奖评优、毕业等时机,抓住大学生思想和情绪活跃、兴奋的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做到因势、因时、因事而化,适时打破“教育惯习”,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尽精微而致广大”,不断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

(三)坚持以远大理想引领学生追求“个体现实性超越”

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经验—情感’到‘理性—认知’再到‘价值—信仰’的不断转化和跃升”(24)韩丽颖:《论理想信念形成的三种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2期,第216-212页。。从“个体现实性超越”出发考察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成和发展,不是说只有从低向高、由近向远的自发发展,还要有从远、从高的自觉引领。面对“驱动——超越”中明显的依赖性、反复性、选择性等特征,坚定理想信念不能单纯诉诸学生自发的、自主的“个体现实性超越”实践体悟,还必须充分发挥“引领——内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着眼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理想信念的本质特性,全面分析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组织自我四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及其超越发展情况,不断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厚植理想信念赖以产生和发展的认识基础和精神动力,引领大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1页。。要把“引领——内化”与“驱动——超越”结合起来,坚持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一项常态性、规范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地融入和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到学生的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构建出一种环环相扣、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理想教育过程。

(四)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动“个体现实性超越”

马克思指出:“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3页。从“个体现实性超越”来看,大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一个节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立足于这个特定时间和空间来定位和安排,也要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角度进行系统思考和统筹规划,把学生个体放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格局中谋划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发挥作用并取得明显实效,自我教育与自我学习不可忽视。同时,“只有当群体成员感觉到他们不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而是作为群体成员而存在、发展时,才会产生一种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社会使命感”(27)Ashmore R.D.,Deaux K Mc Laughlin-Volpe T.,“An organizing framework for collective identit:Articul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ultidimensionality,”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130,No.1,2004,p.80.。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学校,家长是第一教师。尽管大学生在空间上离开了家庭,但在心理、人格、思想上依然受到家庭和家长的深刻影响,他们理想信念形成的高度、超越的速度与此密切相关。社会是大学生当下面对的环境因素,更是未来“个体现实性超越”的直接基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影响,离不开对社会的期待。“从书本上接收来的理论的东西,必须同实际结合,同实践结合,经受生活实践的检验。这样确立起来的理想信念才是坚定的、可靠的。”(28)刘建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93页。学校作为推动大学生“个体现实性超越”的直接主体,要破解各种影响力量各自为战、彼此脱节等问题,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性、一体化。

总之,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不仅要符合主体的成长阶段和接受特征,而且要统筹社会群体性愿望与学生个体性愿望、理想宏大叙事与生活微观叙事之间的紧张与矛盾,从个体性、个性化、微观化的世界切入,以不断充盈的个体精神世界,形成对理想信念中对关涉社会、国家、民族的精神特质的亲切感、归属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自觉以这些理想信念作为自身生存和奋斗的动力源泉、目标指向和根本支撑。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 个民族、13 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页。

猜你喜欢
现实性理想信念个体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