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喊”来

2022-12-26 19:40金石明
声屏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董宇辉武大郎俞敏洪

□ 金石明

每天晚上晚一点下班,走单位大院北门过一个桥后就会听到一阵南昌话吆喝:“好甜好甜,正宗的宁夏西瓜,快来买哦,不甜不要钱!”一只喇叭,一个男人或女人,一辆小货车或三轮车,车上堆满了西瓜。那只喇叭卖力且不停地喊着,有时候,那喊声会用更地道的南昌方言吸引来来往往的人流,包括我。

早些年,是由卖家自己直接喊,可能实在是太辛苦而收获不大,所以改用了录音喇叭,循环往复。这或许是最原始的“营销”方式。武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吹饼哦,吹饼哦”,还有那个和他一起卖脆梨的那个小孩,除了没有录音喇叭,几乎如出一辙。

中国古语叫“酒香也怕巷子深”,说的是要吆喝,要让人知道,更重要的是要“传播”出去。我们从前的“吆喝”为什么效果不佳,主要是传播没有找到精准对象。

新东方自从停止学科培训业务后,他们居然冒出了个董宇辉带货的网红,一时间声名鹊起。其实主播带货这件事在中国的网络销售市场如火如荼,在李佳琦、薇娅等出现了一波网红带货网络直播之后,又冒出了大量声嘶力竭的颜值高、声音甜、会来事的带货主播。他们的成功之所以比街头小贩,比“武大郎”们厉害得不知多少倍,是因为借助了科技的力量,找到了精准受众,摸清了购买者的痛点,一“喊”即中。甚至让消费者买了一大堆他们吆喝的东西后回家想,买回去这么多干什么?反正买了。

所以,这是网络营销的“力量”。但不管你声音再大,再卖力,再声嘶力竭,再美女帅哥,这种模式都有退潮的时候,因为人家不会始终上你的“套路”。于是,冒出了像董宇辉这样的另类“吆喝”,不卖东西,卖“南北”——卖知识,同时把东西一起卖了。显然这个卖法又高出一筹,因为他在网络直播端出售的是“文化”,这又正中很多很多家长孩子对知识文化的不足需求。

因此,董宇辉赢了一把,新东方俞敏洪及其手下的人才更擅长文化传播。俞敏洪能做出新东方,自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前些天看俞敏洪写他岳父的文章,从文中可以看出俞敏洪是个有良知的文化商人,他更懂各类受众的需求,更懂文化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表现。从某种角度看,他是个营销天才。

我理解“营销”,就是人家想要什么,我卖什么,然后“想办法让想要的人知道”,我这里的东西就是你想要的,而且比同类的东西好。你的营销就基本成功了。营销不是“瞎喊”,那样喊破嗓子,也效果甚微。

在电视媒体,我们所谓的广告部如果还是过去那种做广告的模式,守株待兔,坐等上门,可能会饿死。除了电视媒体关注度的急剧下降,更重要的是改变营销方式,了解自家媒体生产的各种媒体新产品,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出去,然后打动人,说服人,你才可能分得市场的一块蛋糕。否则,就是等死。

营销重在“营”,而不在销,营好了,才可能销。

猜你喜欢
董宇辉武大郎俞敏洪
粉丝为什么喜欢董宇辉
俞敏洪的坚持
Ion migration in metal halide perovskite QLEDs and its inhibition
爆红的董宇辉:一鸣惊人的背后,都是厚积薄发
梁晓声交契无老少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俞敏洪:商海中冲浪的“平民英雄”(上)
Enterogenous infe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n immunocompromised rats unde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武大郎是如何变矮的?
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