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传播中的“知识”对话:用红色档案讲好党史故事

2022-12-26 22:27
视听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性知识知识党史

黄 娴

在江苏省各级档案馆保存了一批批珍贵的红色档案,以文字、照片和视频的形式权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的奋斗历程,是现今保存良好的丰富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史实说话、用档案发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江苏省档案馆推出《红色珍档》全媒体档案纪实类短视频,通过检视和梳理珍贵的馆藏档案,充分挖掘其背后的人物、事件和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在广大观众中引发广泛共鸣与共情。

一、对话“红色珍档”:从“理解性”知识到“感知性”知识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的观点,人类的知识按照“感知”和“理解”相对而言的不同程度划分,建构了一个“知识的连续系统”,一边是用语言表达的非系统化的感知性知识,另一边则是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系统化的理解性知识。[1]感知性知识是个体“亲身遭遇周遭世界过程中获得的”[2],是一种依托于地理环境和面对面互动获得的个体知识和社群知识。理解性知识则是逻辑和概念系统对事实和思想加以分类建构成的知识[3],是用思想取代现实、词语取代事物从而可以超越具体社会情境的科学知识。一般认为,感知性的知识基于实践的经验,更能够通过诉诸感知形成共鸣;而理解性知识是脱离了时空情境的知识,可以通过精准的语言进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历史学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一起均属于理解性知识的范畴,而历史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解性知识,它是对人类过去真实发生的经验的总结,是通过某种符号形成了人类关于过去经验的记忆。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正是经过梳理和记载的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理解性知识。那么,如何通过媒体的传播,让以科学叙事为主的理解性知识变得具象可感,让我们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来自情感上的共鸣?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联合江苏省档案馆精心策划,按照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四个阶段,在全省档案馆中梳理出近百件珍贵馆藏档案:它可以是一份任命书、一张战略图,又或者是一张老照片、一份旧报纸,再或者是珍贵视频资料等等,其中半数以上的档案文献为首次与观众见面,是权威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建立、成长和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材料。《红色珍档》将百年浩瀚党史具象到这些具体的经验材料上,比如,从档案“一张手绘的江防图”切入,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率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历史;从1950年代“一封泛黄的任命书”切入,讲述的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大家打响的治淮超级工程;从1992年的“一份明传电报”切入,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以书信、日记、防护服等切入,则是带领观众回顾惊心动魄的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红色珍档》以小切口进入大事件,从小视角窥见大时代,让以“理解性”为主的历史知识,找到了生动形象、可出可感的档案承载体,从这里触摸历史脉络、感知历史细节,使得节目真正成为集“理解性”与“感知性”于一体的知识传播,使大家在流动的历史知识中品读中国共产党党史,也更加有助于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二、讲述“红色故事”:从“信息模式”到“叙事模式”

美国媒介社会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关于新闻传播有著名的“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的类型分类。这两种模式被认为是通过不同文化的模式,即科学的文化模式和艺术的文化模式来组织社会世界经验的。“信息模式”以提供“纯信息”为主,包含公众理性判断中所需要的事实,被认为能够引导公众寻找更多的事实;“故事模式”是以讲故事为主的报道方式,主要是唤醒公众在感知层面的直觉和体验。基于此,笔者认为,意义的抵达要诉诸情感,新闻媒体百年党史的传播不能缺少“信息模式”,诉诸系统化的理解,也更需要“故事模式”,传达艺术的感知,多样化的意义解读以及面向人性的情感。此轮党史学习教育的仪式传播中,《红色珍档》脱颖而出,节目突破“就档案说档案”的模式,加入了“档案发生地”及“档案相关人”的寻访环节,以背景的延伸、故事的讲述、细节的捕捉等环环相扣、娓娓道来,让档案真正“活”起来。25集节目中,《红色珍档》编导们足迹遍布江苏二十多个县市,比如江苏最早成立县级地方党委之一的如皋、革命老区淮安刘老庄村、渡江战役的重要突破点无锡江阴要塞、江都水利枢纽所在地扬州等等。节目设置记者和主持人为“档案寻访人”,寻访到了许多与档案相关的重要的历史见证人,还原了很多场景化的历史细节,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历史声音。比如,现年99岁、曾参与江阴要塞起义的原29军85师253团2营的副教导员王刚,生动回忆起了江阴要塞起义之时,共产党如何不费一兵一卒取得江阴要塞起义胜利的场景,“不放一枪一弹、我们毫无伤亡,部队进来了,起义成功”。比如,16岁就参与苏北灌溉总渠建设、现已86岁高龄的治淮参与者佘明龙告诉记者,“很多群众自带干粮上路,我们就把20斤大米灌进裤子里面,把两个裤脚扎紧了,就把裤子朝颈项上一套,就带着自己的行李步行到了总部队”,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也更有利于我们对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克服人力物力财力困难、带动百万群众投入治淮的火热实践感同身受。

此外,为增强观众的场景代入感,打造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红色珍档》节目一方面使用很多公映过的影像资料穿插其中,比如电影《渡江侦察记》《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等视频中的片段;另一方面,还创新性地运用AR虚拟建模技术等,在演播室还原档案馆实景。主持人从AR虚拟技术创造的电影胶片百年记忆时光长廊中徐徐走来,根据各集主题的需要,往返于演播室与江阴要塞炮台遗址、荣毅仁故居、瞿秋白纪念馆等真实场景中,自然流畅地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转场。

三、赓续“红色力量”:从“事实建构”到“价值建构”

德国著名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了历史科学建构的两面性,“如果我们知道了编年史顺序上的一切事实,我们可能对历史有基本的框架和轮廓,但是我们不会懂得它真正的生命力,而理解人类的生命力乃是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其实也蕴涵着党史学习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事实建构”上,也需要在“价值建构”上下功夫。那么,新闻媒体在关于百年党史的传播中,也不能满足于浅层次的、事件意义上的建构,而是要追寻价值意义的凝练和提升,要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挥的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立足于此,《红色珍档》在25集节目制作中,还注重了对于历史故事当代价值的高度概括提炼。《硝烟背后的暗战》以“江阴要塞不攻自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心所归,唯道与义。人心对比、力量向背是决定党和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治淮的超级工程》则通过治淮的伟大胜利告诫我们,“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一场必须打好的硬仗》通过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取得的脱贫攻坚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阐明了“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25集选题各有侧重,通过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凝聚共识: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从“理解性”知识到“感知性”知识,从“信息模式”到“故事模式”,从“事实建构”到“价值建构”,《红色珍档》以仪式化传播传递党史学习教育的知识、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意义和价值,开播以来在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我苏”客户端、江苏新闻微博微信实现矩阵传播,观众反响热烈,系列图文、短视频共10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600万,取得了良好的全媒体传播效果。

注释:

[1][2][3] Robert E. Park. News as a Form of Knowledge: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40(3):669 -686.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1.

猜你喜欢
性知识知识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党史上的今天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