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2-12-27 10:37刘新莹李希晓
中小学电教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刘新莹 李希晓

(高青县第五中学,山东 淄博 256400)

生物是一门具备实践性特点的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活动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影音交互功能,可以使课堂的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展示形式更加新颖,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与地点限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在课堂进行基础性学习在课后进行巩固性学习。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在有限时间内收获最佳的效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建构起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融合,使初中生物课堂充满了生机。在整合教学时,教师应遵循生物学习规律,正确把握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找准整合点,选择信息材料和相应的教学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完美融合,实现无缝衔接。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属于自然学科,其知识体系相对复杂,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抽象性。特别是进入初中学习的后期,生物课程中包含的图形结构会使学生的学习明显感觉吃力,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消极畏惧的学习心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图片、文字、声音多维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生动具象的画面使教学内容兼具趣味性与丰富性。以Flash 动画演示为例,它可以以生动的形象突出知识的重点,构建出清晰的结构,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感观刺激,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留下深刻印象,将课堂所学知识深刻地记忆于脑海中。

2.强化创造思维能力

生物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研究意识,力求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创造思维能力作为生物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推理、归纳问题,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观看演示视频后进行生物实验,完成实验后根据结果填写实验报告。而这一过程就是创造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以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做到灵活应用所学。

3.突破观察范围限制

在实施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打破观察范围的局限。大部分生物的生理活动具有微观迅速的特点,在常规教学方式下难以将这部分内容全面客观地呈现出来,应用信息技术则可以突破这一问题,使生物教学逐渐转向宏观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个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4.提高教学质量

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均会对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其中,教师的教学技能、采用的教学模式、技术应用效果均属于内部因素,这些内部因素会作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氛围活跃与否也是取决于内部因素。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想切实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就要把握好教学的主要方向,利用好教学辅助手段。

二、信息技术融合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策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合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意义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创新课堂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借助信息技术梳理教学内容,让学生快速把握重点,轻松理解课堂知识内容。同时这一方式也能将教学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起来,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升。例如,在教学“细胞分裂”内容时,为分解学习难度,深化学生对细胞分裂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将多媒体课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课题导入教学环节,通过屏幕放大降速展示细胞发育为无数细胞的过程,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接下来的讲解环节,借助在互联网上搜集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细胞分裂的全过程,使其对该部分内容形成直观印象,以加深理解。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的结尾处为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补充进去,清晰完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可以参照思维导图构建属于自己的实用性知识体系,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2.利用三维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这无疑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重感官,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其课堂的参与度大幅度提高,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血液循环”教学时,心脏结构以及心脏瓣膜开放方向是本课的重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只能通过平面展示图为学生讲解,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形成记忆。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人体图像,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图像,辅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将心脏的三维立体图进行旋转,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旋转的同时配合语言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继续对心脏结构以及生理功能展开细致的讲解,以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讲解心脏的血液循环功能时,发挥多媒体声音、图片、动画结合的优势,展示心脏结构图以及心脏收缩舒张动态图,通过鼠标点击让学生了解到心房、心肌、心室之间的位置关系,伴随讲解在图像中做出指示动作,这样既可使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形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实现轻松高效的生物学学习。

3.利用实物投影,落实实验教学

实验是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要从实验着手。与以往的实验教学相比,现阶段开展的生物实验教学,强调突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后掌握基本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以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也是开阔学生视野的一种有效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培养其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学时,这一实验的过程较长,实验操作步骤也有一定难度,在课堂中完全展示不具备现实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前在网络中搜集实验视频,在课堂中播放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留下深刻印象,确保实验教学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植物培育活动,在课堂上借助实物投影仪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晰地观察被子植物的种子结构,参照视频与教材全面了解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在实验教学中节省下大量时间的同时,也能真实演示实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学生预留出更多的思考探究时间,便于进一步激发其实验兴趣,优化学习质量。又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客观全面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原理,教师可借助投影仪展示类比式实验,将形状大小一致的铜片与铁片受热之后的形状变化做出对比,在投影仪的加持下,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铜片的膨胀速度要明显快于铁片,而且两者朝铁片的一侧发生弯曲。学生对这一实验现象感到惊讶,同时正确理解了胚芽向光弯曲的原理。

4.利用视频联系生活,丰富生物教学内容

视频可以将教材中描述的生物学现象生动地重现给学生,而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视频开展生物教学,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不仅电视、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视频资源,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主录制。比如电视节目中有很多是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比如在“受精卵形成与分裂”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子宫的日记”。这一视频以4D 动态立体化的形式呈现未知世界,详细记录了各种类型哺乳动物在孕育胎儿阶段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感受到生命之奇妙,品味科学的魅力。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中的视频,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识内容讲解中,播放视频“变色龙变色”,让学生直观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演变过程,感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学观点。

5.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突破学习难点

每一节生物课程都包含学习的重难点知识,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对难点部分的解析,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阻碍。以前,大部分情况下教师都是通过多媒体实现知识点的转化,让学生直观观察与分析,此种教学方式效果显著,但是为了使学生深度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内涵,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开拓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将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前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会让学生逐一回答问题,导致耗费过多的时间,但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则不同,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自己不懂之处反馈出来,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分类,针对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中注重讲解,针对个别问题则可以一对一讲解,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启发。例如,在“从种到界”教学中,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生物学分类的七个等级与生物学分类依据。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写出答案并分享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在学生全部完成后,教师公布全体学生的答案,给学生参考,进而对自己的答案做出补充改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认真观看分析学生的答案,学生的回答结果能够直接反映出其课堂学习效果,进而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进行二次讲解,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实现高质高效的生物学习。

6.利用交流软件,进行课后答疑

课后作业任务是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直接方式,也起到巩固学习的作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也是回顾基础知识的过程,找到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该部分内容开展深度研究。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也逐渐进入信息化进程中,智能化设备为高效教育实施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学生即使在课后遇到难题也可以通过学习软件向教师请教,便于教师及时接受学习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例如,在“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课后作业辅导,在班级中建立微信或者QQ 群,让学生将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上传到群内,学生在群内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协同解决问题。教师则可以做出补充,将相关资料分享给学生,供学生参考分析,从而顺利突破学习的困境。通过这一方式能够确保课后及时答疑,避免学习问题扩大,给学生带来更多困扰,从而稳步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互联网上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都可以作为生物教学的素材,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是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两者有机融合碰撞出的火花也使课堂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支持下,师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增多、学生的思考机会增多、课堂知识容量增多、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效果,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仅是一项辅助手段,实际应用中要坚持适时、适度原则,不能主次颠倒,关注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效能最大化,以收获到最佳的生物学教学效果。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且引人入胜的生物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在正常教学时,教师须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生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生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第12话 完美生物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