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彝族毕摩仪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22-12-27 13:06勒伍阿支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世俗彝族仪式

勒伍阿支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

一、彝族毕摩仪式文化

毕摩,是彝语音译词。“毕”是指吟诵,“摩”是指“有知识的长者”。毕摩,意思是指老先生、知识分子、巫师等,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是彝族原始宗教中代表沟通神、鬼、人之间的中介,是彝族地区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是毕摩文化甚至是彝族文化的传承人。毕摩有严格的世袭制度,且传男不传女。在彝族宗教的观念里,女性是污秽不洁的,不能出现在与神鬼沟通这种神圣的过程中。

凉山彝族人的信仰仍停留在原始的信仰阶段,包括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认为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神灵。因此他们在对身边事物的认知上都离不开鬼神。因此,凉山彝族地区有许多相应的仪式。这些仪式的执行者都是毕摩,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构成了彝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仪式我暂且把他们分为三类:一是季节性仪式,即每年播种的季节和秋收的季节为了祈福和消灾而举行的固定的仪式,分别叫消补和吉纠。二是日常仪式,即日常家里或者出门在外时遇到不吉利的事情或者反常的事情,就要邀请毕摩来家里做咒鬼仪式、卸孽仪式等各种各类的仪式,这类仪式根据主人家日常的遭遇而定,如果主人家一切顺利也不会做这种仪式。三是大型的祭祖仪式,即尼木撮毕仪式,是子孙后代把已故的亡灵送回祖地与祖先生活在一起的一种仪式。这类仪式程序繁琐、费时费力、所需要的牲畜也数不胜数,参加的人数之多,据说举办一场祭祖仪式需要花费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

仪式最早被认为是人类的“社会行为”[1](P174),涂尔干在《宗教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表述了对仪式的认识,认为仪式是区分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的分界线。[2](P43)范·根纳普把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跨越的这个过程叫做“通过仪式”,将这个阶段分为分离、过渡、组合三个基本内容和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阈限期。[3](P10)

人类学家在研究旅游时发现,站在游客的角度来看,旅游活动与人生过渡礼仪具有相似性。因此有些人类学家在研究旅游时把旅游看作是一种仪式。格拉本结合了涂尔干的“神圣/世俗”和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将世俗旅游过程看作是通过仪式,提出了“旅游仪式理论”,并做出了“世俗——神圣——世俗”的模式。认为游客在被卷入旅游活动之前,处于世俗的生活状态,进入旅游活动后,游客远离并超脱于日常、例行的社会生活,进入一种阈限状态,旅游结束后,游客又进入世俗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似乎终点(世俗)又回到原点(世俗),但实则不然,终点是游客历经一系列情感熏陶、所见所闻等经历后,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认同都提升了一个高度,因此,终点是异于原点、优于原点的另一个世俗生活。

近年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家和民族实现高度的文化交流是大势所趋。在民族文化旅游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各民族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提升知名度,从而更快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凉山彝族地区因具有丰富且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备受关注。许多游客想要进入凉山感受凉山彝族人民的民俗文化。凉山相关政府单位也为了充分远播彝族文化的魅力,积极开展开发文化旅游相关活动和产业,以节庆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使彝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流。如节庆文化旅游中的毕摩祭祀仪式展演、祭祖仪式的纪录片、《虎日》纪录片,还有神秘莫测的舔犁口、滚水捞鸡蛋、吃火等表演。毕摩文化博大精深,且神秘莫测,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

二、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

(一)舞蹈艺术。在彝族的宗教仪式中,具有丰富的舞蹈艺术,特别是苏尼(巫师)在做仪式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仪式伴随着非常夸张的舞蹈艺术。这些舞蹈极具随意性和原始性,但是又让人感觉特别神秘。苏尼(巫师)是彝族地区专门负责咒鬼、赶鬼、算命等的一种人,与毕摩不同,苏尼不是传承的,而是后天才会的一种能力。苏尼成为苏尼的过程极具神秘性。他们在被神灵附体成为苏尼之初,会在肢体动作上首先体现出来——舞蹈。据说我们寨子的唯一的那个苏尼,在刚成为苏尼时,能够不眠不休地跳上七天七夜,可以原地转圈几个小时,并且可以嘴里叼着一只成年的羊转圈很久。这些常人无法做到的行为更加让人觉得确实是有神灵附体,所以对这位苏尼的神力也深信不疑。不仅是苏尼的舞蹈,毕摩也会在做仪式过程中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蹦蹦跳跳。这些具有原始性、独特性、随意性、多样性的舞蹈具有非常大的观赏性。而且具有吸引力,瞬间就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二)说唱艺术。说到毕摩的说唱艺术,可谓是博大精深。毕摩在仪式中诵经的声音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亢豪放,时而尖细悠长,时而悲凉哀伤,如歌如颂,如泣如诉,仿佛在一篇经文的念诵中就能品味人喜怒哀乐、悲喜参半的一生。目前,也有许多音乐人在毕摩诵经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时代元素,结合传统,创作了一些有毕摩诵经腔的音乐,更有甚者把毕摩的经文也当作歌词,这些音乐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这说明毕摩文化中的说唱艺术和音乐艺术是被大众所接受的并且喜爱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美术艺术。毕摩在美术艺术方面有丰富的想象力。如充满神秘的鬼板涂鸦,毕摩凭借着对鬼神的想象力在木板上画出鬼神的形象,栩栩如生。又如泥塑,毕摩通过经书中记载的对鬼神的描写,通过自己的想象用泥土捏出鬼神的形象,甚至有鬼爸爸、鬼妈妈、鬼奶奶、鬼爷爷、鬼孩子等家庭,妙趣横生,具有夸张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我在美姑吉克尔布毕摩家看到过其自己画的支格阿龙斗野兽图,他把这幅图放在家里用来驱邪避鬼。这幅图画得非常漂亮,流畅的线条素描,夸张的想象,把支格阿龙的勇猛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还有木刻版,刻着各种各样的鬼神和野兽,还有日月星辰的更替等。祖先们凭借着对世界的认识,刻下他们的所见所闻,在今天具有很大的价值。

(四)文学艺术。毕摩经文大多数都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句句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表现手法时而轻描淡写,时而精雕细琢,时而引古证今,时而使用典故。经书的内容庞大,包罗万象。有描写万事万物的起源的,有写人类起源的,有写鬼神来源等等。每一篇经文无论是从文学角度写表现手法还是经文内涵,都有许多可以深入挖掘的内容。

三、毕摩仪式文化旅游开发途径

(一)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博物馆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方面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传承和传播毕摩文化。

1.建立展览馆。毕摩文化丰富多彩。如毕摩的法具、经书、衣服,仪式中的泥偶、草偶等。收集毕摩的所有实物以及在仪式中的所有物品,在博物馆展览,每件物品的名字、功能、使用方法等都应备注。在马边县文化馆里,摆放着170多个草偶和40多个泥偶,祭祖仪式的神枝模拟场景,还有许多经书和毕摩法具。进入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堪称视觉盛宴。除此之外,利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体验馆,让观众亲身体验会更加记忆深刻,从而更好地向观众传达毕摩文化。

2.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毕摩文化中毕摩念诵经文的唱腔、仪式过程等一部分是无形的,我们没有办法用实物展现出来。因此,对于这部分无形的毕摩文化,可以建立数值化博物馆,对毕摩无形的文化部分进行数值化采集,利用随动式处理技术和动态影像数字值化技术等多种科学的技术,对采集的毕摩文化进行处理和收藏。此外,在数字化博物馆里利用影象、录音等多种途径向大众展示。

(二)毕摩文化旅游开发多样化。开发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不能固守传统的方法,需要多样化创新的途径,除了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收藏和保存毕摩仪式的实物以外,毕摩做仪式的整个过程也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如何把这一视觉盛宴和听觉盛宴呈现在观众眼前?我们需要探索多种途径,结合多种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目的。

1.开放型开发。就是毕摩日常所作的仪式都对外开放,允许游客前来观看并参与仪式过程,让游客更加直观、真实体验毕摩仪式的过程,更深入地了解毕摩文化,更好地达到传播毕摩文化地目的。目前在凉山地区的旅游开发中,开放型是一种常被采取的方式。如在火把节中,游客可以参与观看祭祀祈福仪式。有些家族的祭祖仪式也欢迎游客前去观看并且拍摄了纪录片,如纪录片祭祖仪式、《虎日》等。

2.表演型开发。就是邀请毕摩和一些群众演员,在固定的场合按照固定的时间再现仪式场景。目的是为了取悦游客,让游客随时都能体验当地的风土民俗,是一个仪式场景再现的表演。如西昌市西部村寨里邀请毕摩和苏尼(巫师)每天晚上为前来就餐的游客表演舔犁口、滚水捞鸡蛋、吃火等,引来无数游客前去参观体验。在一些影视节目和音乐中,毕摩手持经书和法扇,头戴法笠,身披蓑衣,口颂经文的形象也是仪式场景再现的表演。

3.发明型开发。是在真实的仪式的基础上,发明创新另外一种仪式,如以毕摩仪式为背景创作的舞蹈、话剧等。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毕摩的仪式审美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表现方式和流程可能会更加流畅,也更能被不了解毕摩文化的游客接受。

笔者认为在开发毕摩仪式文化过程中,应将开放型、表演型、发明型三种结合开发。每一种都有其中的不足与缺陷,如果把三种结合起来,就会相互弥补其中的不足,效果会更好。比如,有愿意开放给游客的主人家就带着游客参加开放性的仪式,如果没有主人家愿意且该时间内没有其他做仪式的活动,就让游客观看表演型的仪式。有些游客对于传统真实的仪式不感兴趣,那就观看发明型的仪式。需要选择哪一种仪式参观,除了仪式主人家的意愿,也要看游客的选择。

(三)打造品牌文化,输出文化精髓。文化旅游,不仅要让游客大饱眼福,更重要的是游客经过旅游的“神圣”阶段后,回归“世俗”阶段时都仍能够记得这种文化,让其对毕摩文化念念不忘。那么除了做到游客在旅游途中体验感舒适之外,还要让游客把毕摩文化“带回家”。

1.着力打造品牌旅游项目。利用毕摩仪式文化等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品牌旅游项目。如拥有“毕摩之乡”盛名的美姑县,可以打造毕摩文化旅游专项。马边县对毕摩文化的保存也十分丰富,县文化馆里的草偶与泥偶具有参观价值,也可以打造毕摩文化旅游的品牌项目。

2.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对本地来说,有利于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给当地百姓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对消费者游客来说,旅游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的消费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给游客传播了本地文化。把毕摩的一些物质化的东西变成产品,如毕摩的形象小雕塑,迷你版的经书和法具,印有毕摩相关文化的短袖,字画,素描等关于毕摩文化的具有特色的产品。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向外输出了毕摩文化,同时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

结语

毕摩仪式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民众的心灵归宿。在这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想要让彝族毕摩文化不过时、不被淘汰,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注入时代鲜活的血液,使毕摩文化创新发展。同时,充分发展文化旅游,最大限度地开发毕摩文化特色旅游。这样既可以给当地人民带来就业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传承优秀的毕摩文化。

猜你喜欢
世俗彝族仪式
彝族海菜腔
十岁成长仪式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仪式感重要吗?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Talking strategies
世俗的力量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