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春医师运用“气血阴阳和合方”辨治月经过少思想撷要

2022-12-27 12:51陈柳春苏克雷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经期活血阴阳

李 洋 何 岚 陈柳春△ 苏克雷

1.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菀坪卫生院, 江苏 苏州 215223; 2.南京固生堂中医诊所,江苏 南京 211000;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28

月经过少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或经期缩短不足2 d,甚则点滴即净,总量小于30 mL者[1]。月经过少常伴随出现在各类疾病中,例如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早衰、宫腔粘连等[2]。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流、药流的滥用,该病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3]。西医学主要予性激素行人工周期治疗,但长远疗效欠佳[1]。陈柳春乃金陵民间中医,从事中医临床近40年,擅长中医妇科疾病的诊疗。陈柳春医师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化气,阴成形”的思想,演化出自己的“妇人气血周流”理论,尤重视行经期气血阴阳的调补,自创“气血阴阳和合方”,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入其门下跟师学习,得其言传身教感悟颇深,兹将陈柳春医师关于月经期经量过少之用药学术经验总结如下。同时附验案3则,以飨读者。

1 肾虚肝郁是根本

月经过少属中医“经水少”“经量过少”“经水涩少”等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谓:“经水出诸于肾,肾水足则经量多,肾水少则经量少。” 陈柳春医师基于多年的临证经验,也倡导肾在月经产生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肾乃先天之本,是机体活动的原动力所在。胞络者系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同源,为月经(即天癸)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冲任为血海,血之资根在于肾,肾为经血之源,张景岳称之为“精血之海”。肾内藏元阴元阳,温煦人体脏腑阴阳,与妇女之月经关系十分密切,正如《医学正传》云:“月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枯。”

然而,肾并非月经产生的唯一脏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其经、孕、胎、产、乳无不与血相关,故《灵枢·本神》曰“肝藏血”,《灵枢·五音五味》曰“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进一步直言:“女人以肝为先天也。”由于女子生理特点,易为七情所累,致肝气郁滞,渐生他病,正如《胎产秘书》亦言:“妇人多忧思忿怒。”陈柳春医师认为现代女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较前增加,易造成精神紧张,心情抑郁,导致肝失疏泄,进一步影响冲任二脉气血运化失常,从而易引起月经紊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肾生骨髓,髓生肝。”肝肾同源,乙癸互生,肾主封藏、肝主疏泄,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化,肝肾不可分割,肝通过肾进一步作用于女子。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言:“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肝的疏泄功能在月经排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陈柳春医师认为肝郁肾虚是月经过少的根本病机。

2 气血阴阳是关键

月经过少,关键在于气血阴阳失调。《妇人大全良方》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由此可见,月经量少的直接原因为阴血不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金匮要略注》亦云:“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因此,脾气充盛,则阴血充足,且血循脉行而不逸出脉外。但也与气机通畅相关,《女科经纶》曰:“百病皆生于气,而于妇女尤为甚,……妇人以血为海,妇人从于人,凡事不得专行,每多忧思、忿怒,郁气居多。”《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说明肝气郁滞、心气阻滞等均可引起胞脉闭塞,血气不行,所以月经量少,甚则经闭不行。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者。”表明月水或多或少的原因是由于素体阳虚,风冷乘虚入于胞络,使气血涩闭所致。陈柳春医师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化气,阴成形”的学术思想,再参合《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认为阴阳相互依存,重阴必阳,强调气血阴阳调和,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把握整体观念,自拟“气血阴阳和合方”,同时兼以疏肝健脾益肾,于经期服用,调动患者全身的气血,以达到调益冲任二脉,补充气血,从而治疗月经过少。

气血阴阳和合方组方如下:全当归10 g,川芎15 g,桃仁10 g,红花6 g,三棱10 g,莪术10 g,炮姜10 g,小茴香20 g,乌药12 g,淫羊藿20 g,巴戟天15 g,熟地黄20 g。方中当归为生血活血之主药,而又能宣通气分,使气血各有所归;川芎温窜相并,其力上升、下降、外达、内透,无所不至;熟地黄滋阴补血,前三药合用取“四物汤”之意以养血活血。红花活血通经,与桃仁、三棱、莪术,配伍使用,加强行气破血,对于瘀血不下有奇效。方中选用炮姜、肉桂、小茴香、乌药之类,因血贵流通,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故对寒邪外袭或阳气不足,寒从内生,致血液凝滞而成瘀血证者,每于活血祛瘀方中配伍温经散寒药,以加强其活血祛瘀之效。陈柳春医师对药品炮制的选用也非常讲究,其认为淫羊藿生用祛风湿,制后才具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的作用。南北朝时雷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将淫羊藿用羊脂油炙,此法沿用至今。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进一步记载:“淫羊藿,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也,辛以润肾,温以助阳。”巴戟天温补肾阳,暖宫散寒。诸药共用,以奏调益冲任二脉,补充气血之功。临证中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证加减。

3 验案举隅

3.1 病案一 患者张某,女,37岁,2018年12月21日就诊。主诉:月经量少伴经前腹痛5年。患者5年前行人工流产术,术后月经量较前明显减少,4~5天干净,同时伴小腹痛。辗转多家综合性医院求治,查妇科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西医疗效欠佳。就诊时正值患者经期第1天,经量少,色暗,少许血块,伴小腹冷痛,面部可见色斑沉着,纳寐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滑。既往健康状况良好,无其他手术史,无慢性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西医诊断:人工流产术后;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辨证属肝郁脾虚。拟从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治之。拟“气血阴阳和合方”化裁如下:酒当归10 g,川芎15 g,桃仁10 g,红花6 g,三棱10 g,莪术10 g,炮姜10 g,小茴香20 g,乌药15 g,淫羊藿20 g,巴戟天15 g,熟地黄20 g,山茱萸20 g,菟丝子20 g,桑叶12 g,白僵蚕10 g,猫爪草6 g,薄荷10 g(后下)。共5剂,水煎服,1剂/日,分早晚两次温服。经期服完,月经结束后,改服经后方(补中益气汤化裁,组方:生黄芪30 g,炙黄芪30 g,党参20 g,炒苍术20 g,炒白术20 g,柴胡10 g,香附10 g,郁金12 g,当归10 g)。共14剂,水煎服,1剂/日,分早晚两次温服,并嘱其正常饮食,次月月经见红即来就诊。患者于2019年1月19日复诊,自诉经前腹痛较前好转,此次经量较之前有所增加,再予气血阴阳和合方5剂,续服经后方14剂,如此反复,共予治疗3月,面部色斑有所消退变淡,月事如常。随访1年症情未见反复。

按:患者5年前曾人工流产,虽经治疗恢复,仍未痊愈,今诊后一派血虚肝郁之象。拟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故在气血阴阳和合方基础上佐以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桑叶、白僵蚕、猫爪草、薄荷等补肾养血调肝祛风之品。经期后用经方补中益气汤化裁,补气则补血,亦等同气血和合之意。

3.2 病案二 患者王某,女,25岁,2018年12月28日就诊。主诉:月经量少伴经前腹痛3年。患者既往月经规律,5/28~30天,量可,色红,偶有少量血块,轻度痛经。3年前自然流产后出现经量减少,伴经行腹痛,性情亦变急躁。查妇科彩超示:宫腔粘连。刻诊:正值经期第1天,经量少,色暗,有血块,两乳房胀痛,急躁易怒,口唇紫色。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既往健康状况良好,无其他手术史,无慢性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西医诊断:宫腔粘连;中医诊断:月经过少,经行腹痛,辨证为气滞寒凝血瘀。拟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拟“气血阴阳和合方”化裁如下:酒当归10 g,川芎15 g,桃仁10 g,红花6 g,三棱10 g,莪术10 g,炮姜10 g,小茴香20 g,乌药15 g,桂枝10 g,淫羊藿20 g,巴戟天15 g,熟地黄30 g,猫爪草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土茯苓20 g,野菊花15 g,白芷20 g,瓜蒌皮10 g,柴胡6 g,细辛3 g。共5剂,水煎服,1剂/日,分早晚两次温服。经期服完,月经结束后,改服经后方(补中益气汤化裁,组方:生黄芪30 g,炙黄芪30 g,党参20 g,炒苍术20 g,炒白术20 g,柴胡10 g,香附10 g,郁金12 g,当归10 g)。共14剂,水煎服,1剂/日,分早晚两次温服,并嘱其正常饮食,次月月经见红即来就诊。患者于2019年1月26日复诊,自诉经前腹痛较前好转,血块减少,再予气血阴阳和合方5剂,续服经后方14剂,如此反复,共予治疗2月,经量明显增加,恢复如前,余诸证较前好转。随访1年症情未见反复,并产1男婴。

按:患者平素体健,但因流产后调理不佳,致其后天气血亏虚,流产后情绪波动明显,其本仍为血虚肝郁,故仍以气血阴阳和合方临证变通加减,活血行气散寒,破血补血,诸症平顺。

3.3 病案三 患者徐某,女,42岁,2019年1月4日就诊。主诉:月经周期不规则伴经量减少3年。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或提前5~7天,或延后5~7天,伴月经量减少,夜寐不安,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妇科彩超及宫腔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西医诊断:月经失调;中医诊断:月经过少,月经先后不定期,辨证为肝郁脾虚。拟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拟“气血阴阳和合方”化裁如下:酒当归10 g,川芎15 g,桃仁10 g,红花6 g,三棱10 g,莪术10 g,炮姜10 g,小茴香20 g,乌药15 g,淫羊藿20 g,巴戟天15 g,浙贝母12 g,桔梗15 g,海螵蛸10 g,白及10 g,炒白芍10 g,黄连6 g,肉桂1 g,合欢皮20 g,首乌藤15 g,薄荷10 g(后下),夏枯草15 g,乳香10 g,没药10 g。共5剂,水煎服,1剂/日,分早晚两次温服。经期服完,月经结束后,改服经后方(补中益气汤化裁,组方:生黄芪30 g,炙黄芪30 g,党参20 g,炒苍术20 g,炒白术20 g,柴胡10 g,香附10 g,郁金12 g,当归10 g)。共14剂,水煎服,1剂/日,分早晚两次温服,并嘱其正常饮食,次月月经见红即来就诊。患者于2019年1月29日复诊,自诉夜寐改善,月经无明显变化,再予气血阴阳和合方5剂,续服经后方14剂,如此反复,共予治疗3月,经期、经量恢复正常。随访1年症情未见反复。

按:患者无明显诱因,但察体诊脉后,其既往有慢性胃炎,故仍辨为肝郁脾虚,以气血阴阳和合方临证化裁,其夜寐不安,在重补气血的同时,宁心安神,并辅以夏枯草散结清肝,用药如用兵也。

4 小结

此研究所举病案,均以月经过少为主症,或伴经行腹痛、或伴月经先后不定期,但陈柳春医师在临证中不拘于西医病名及中医证型分类的限制,从气血阴阳的角度对患者病机进行整体辨识,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化气,阴成形”的思想,演化出自己的“妇人气血周流”理论,在行经期服用“气血阴阳合和方”,条畅气血阴阳,若患者血瘀明显,可酌情加用活血药物,包括加大药物剂量,如据陈柳春医师经验,小剂量红花(≤6 g)主要活血,若加大剂量至6 g以上,则破血作用加强,这与仝小林院士所研究的方药量效关系一致[4];另一方面,使用不同的活血药物配伍,如配伍三棱、莪术,甚则虫类药水蛭等,加强破血之功。经后期所服之经后方,为补中益气汤加减,主要目的为健脾益气,巩固后天之本,以使气血生化有源。诸药共用,以奏调益冲任二脉,补充气血之功。

陈柳春医师之“妇人气血周流”主要围绕行经期前后,这与调周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其特点在于重视条畅气血,陈柳春医师认为妇人行经期正是气血阴阳枢机斡旋之机,对这个时间段的把握临证尤为关键,他常将活血温阳理气诸药配合使用,力图调整全身整体气血,使身体机能得以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病求本之意。且此法较调周理论简便易掌握运用。虽然月经病有其异于其他系统疾病的特殊性,但是陈柳春医师坚持不离此眼目,故临床上常常屡获良效。

猜你喜欢
经期活血阴阳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丹芎活血片对瘀血型膝痹病的效应研究
UHPLC法分析补肺活血胶囊中12种指标成分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