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与引导

2022-12-27 19:02吴智敏
传媒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舆论大众意见

吴智敏 翟 敏

信息时代下,社交媒体不仅是大众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还赋予了其更自由的表达权。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参与公共舆论讨论的声音将不可避免的在社交媒体上相互交织,富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表达使公共舆论格局变得愈发多元、复杂。

一、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

安东尼·梅菲尔德将“社交媒体”界定为“用户享有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社交媒体最大的特点即受众享有极大的传播自主权,辅以社交媒体交互、即时、开放的媒介特点,注定形成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情感表达多维化局面。

社交媒体中病毒式传播的内容多是充满感情的,此类内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以获得情感体验[1]。无论是“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点燃的国民骄傲,还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引起的举国悲恸,抑或是掀起民众抗议的河南营养餐事件,社会事件能发展为公共舆论并引发热议的共同点在于:激起大众情感价值。当某一社会事件触发了大众的情感刺激,人们会趋于通过表达来抒发自我情感,而社交媒体就成为了大众情感表达的绝佳场所。因此,社交媒体中的公共舆论大多伴随着大众情感的发酵而发展。

以新浪微博为例,不少舆论事件通过微博扩散传播、引发讨论、得到解决。但从微博官方管理员定期发布的“社区公告”中能看出因在社交媒体上盲目跟风、随意捏造的情感表达而造成的公共舆论场紊乱的事件屡次发生,这与期望的公共舆论情感表达的“乌托邦”仍存在着不小差距。因此,引导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情感表达朝良性、健康方向发展迫在眉睫。

二、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情感表达存在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的勃兴为普通大众搭建了意见交流平台的同时,但其存在的弱把关机制、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以及传播主体匿名等问题也让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出现痛点,其中感性主导理性、煽情夸大事件、情绪放任自由是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后真相时代,感性主导理性

“后真相”的“后”字表明真相已经放在了事件的次要位置上,当参与讨论的公众只注重情绪化观点的输出,更渴望从公共舆论事件中追求感官的刺激、细节的离奇,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就会出现脱轨、偏差。从当下的舆论环境来看,社交媒体之上的情感表达面临着一个“大众言论自由意识不断觉醒”与“所发之声缺乏理性”的矛盾。

在社会事件的传播中基于社交媒体的弱把关机制,网友们极富主观色彩的描述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汇聚、粘合,感性的风潮彻底盖过了寻求事件真相理性的一方。通常在调查结果未出前,习惯短视频等信息获取方式的受众更是看了某些自媒体捕风捉影的标题就下结论,使并未跟进了解的受众形成富有情感色彩的思维定势。

(二)注意力时代,煽情夸大事件

赫伯特·西蒙曾提出一个观点——注意力经济,即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2]。社交媒体时代印证了这一观点。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部分传播者在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时往往煽情夸大事件。

以2021年“广州方圆小学学生受体罚吐血”事件为例,家长发文强调“运动量是要杀人”等观点,加上孩子“血衣”照片,触目惊心的内容使网友的注意力被吸引,情绪迅速被点燃。网民在社交媒体中的言论发表多为“这样的老师就该下地狱”等极具情绪化的偏激表达,加速了传播链的下一轮滚动;同时,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网友的关注目光,在报道中将事件贴上“师生关系”“师风师德”的标签,事件上升至为当下的社会痛点“教育”上来,公共舆论随即爆发。最后查明,该事件中的家长夸大了事实,且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忽视。

无论是从个人层面抑或是社会层面,此类事件的影响都不容小觑,如何对社交媒体上为了吸引注意力而进行公共舆论炒作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控制势在必行。

(三)匿名化时代,情绪放任自由

社交媒体的匿名传播特点使得偏激、暴力的言论肆意扩散,由于被匿名状态掩饰的个体处于极度松弛状态,他们感受不到社会约束力,该情景下个体的社会责任感被极大降低。因此,社交媒体中的公众更易做出实名状态下不会进行的有违社会规范的冲动行为,从而造成公共舆论中情感表达的乱象[3]。

公共舆论往往具有明显的情绪化特征,公众的表达动机中夹杂着强烈的怨怼情绪。匿名传播下的语言暴力行为迎合了狂欢式的意义消费,网友甚至只是借由敲击键盘吐槽、辱骂的方式来排遣生活中的不平。社交媒体上情绪的匿名化汇聚传播常常使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偏离正确轨道。

三、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情感表达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传统媒体时期,报社、电视台等媒介组织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规范标准[4]。一篇放到公众面前的舆论事件一定要经过记者、编辑重重把关。传统媒体以其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影响着大众生活中的议题,部分主观色彩极浓的报道影响着大众怎么去定义这个议题。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成熟为大众搭建了情感表达的平台。基于传播上具有跨越时空的自由,大众的群体心理发生转变,同时当下存在的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催生了公共舆论情感表达问题的出现。

(一)媒介技术勃兴搭建情感表达平台

社交媒体时代下,各媒介平台的研发登场与5G通信技术的突破为公共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平台与技术支撑,有私密性强的微信,有圈层性开放的微博,还有以抖音为代表的具有视听优势的短视频平台。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大众的情感表达得到了落地点,公众在社交类媒体上分享对生活的感悟、在政务类媒体平台控诉社会不公现象、在救助类媒体平台上进行自身情况的描述从而寻求社会的帮助。社会热点事件通过诸多平台的扩散传播得到萌芽而后形成公共舆论。在此过程中,媒体平台担任了汇拢更多地区、更多阶层情感意见的角色。

(二)群体心理筑牢情感表达极化基础

勒庞曾提出“群体心理”的概念:聚集成群的人易将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形成群体心理。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多数人在意见传递中为了不显得其“标新立异”往往会选择趋同,少数人的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被多数意见所吸收而湮没[5]。

2021年9月,一则“长沙采耳大妈用采耳工具抠脚”的视频引起广大网友关注。其间有网友指出那并非采耳工具,但大多数网友的厉声指责裹挟了这一理性意见表达。事发后经记者证实抠脚的东西只是敲打叫卖工具。当社会事件在社交平台上发酵传播时,多数的意见并不是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而仅仅是某些极具煽动性言论的跟随。如果事件的讨论产生了情感引导理性的基础,事件的意见表达就变得复杂起来,不可控的因素也会增加。

(三)社会矛盾激化情感表达极端化倾向

在社会转型的浪潮下,各领域都存在着改制与革新,社会矛盾进一步增多,医疗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能够时刻触发大众的感官神经。社会大众着重思考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如何让政府机关看到自己的诉求。但当大众需求的表达与政府对大众需求的实现之间存在偏差,基于理想与现实的不同,大众容易对所处的社会环境、阶层产生焦虑感,焦虑感催生非理性的偏激心态,因此在情感表达上易表现出极端化倾向[6]。

相较上层建筑的有关事件,代表基层群体利益的公共事件更能够激起大众的集体表达欲,如陈春秀高考被顶替事件反射出的教育矛盾、河南营养餐集体呕吐事件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商洛扶贫造假事件反映的部分基层干部欺上瞒下的工作作风,此类社会民生事件成为社交媒体上公共舆论情感表达极端化的重灾区。此类舆论事件情感表达的大众大多是社会中低阶层的普通百姓,他们没有社会诸多领域的特权与捷径,所以该群体极度渴望公平。因此,政府面对社交媒体上大众关于社会矛盾极端化的情感表达应进行合理疏导,并及时做出回应,这是维护舆情环境稳定的重要一步。

四、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情感表达的引导策略

除了把握传统舆论场的风向外,对社交媒体的公共舆论的管控与引导也不容忽视。若不对社交媒体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进行及时规范的疏导,势必会激化社会冲突,冲刷社会稳定的基石。

(一)政府:实时体系监测,正视公众情感诉求

不同于传统媒体上公共舆论的发展,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情感表达“病毒喷雾式”的传播特点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建立体系化的公共舆论监测机制,利用云社区、大数据等新型智能网络技术监测实时的大众情感态度,通过检索事件中情感表达的高频词、发表地等关键信息在第一时间掌握公共舆论的风向与基调。

对公共舆论情感表达的检测完成后,应正视公共的情感诉求,及时发布官方权威的信息,面对大众提出的问题应切实回答,空话、套话、虚话都不应出现,并在源头扼住因大众情感表达偏激而造成的流言与谣言,只有受众及时了解公共舆论事件的根源及走势发展,才能避免民意的阻塞,让公共舆论渠道畅通发展,树立公众心中政府的公信力。

(二)意见领袖:发挥中坚力量,合理表达辐射公众

意见领袖作为引导社交媒体情感表达的中坚力量,其立场和态度极大的影响着甚至直接决定了公共舆论的走向,如何发挥意见领袖的力量引导公众情感表达成为肃清公共舆论大环境的重要议题。

社交媒体上意见领袖的地域分布、圈层代表广泛多样,面对社交媒体上众多的意见领袖首先应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社交媒体基本素质的培养,而后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来引领社交媒体上其他受众的表达立场[7]。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意见领袖的情感表达,对其偏轨的言论及时劝导、更正;对情感表达立场促进社会共识整合的意见领袖进行精神与物质上的鼓励嘉奖,培养其荣誉感从而促进公共舆论的良性发展。

除了对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进行组织引导外,在传统大众媒介中发展起来的意见领袖同样需要跟上时代潮流。由于受众对传统媒介的接触率大幅下降,传统媒介中意见领袖的观点抵达率随之降低,其社会影响力也不如从前,组织传统媒介中发展起来的意见领袖学习社交媒体,使其进行通过社交媒体情感表达引领公共舆论发展。如著名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先后在新浪微博、哔哩哔哩开通账户后,凭借其在传统媒体上建立起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也吸引了不少受众的关注。

(三)公众:理性批判思考,规范自身情感表达

在海量信息翻滚的社交媒体时代,没有信息批判意识的建立,注定被淹没在巨大信息量的虚假泡沫中[8]。在正确解读信息的同时进行理性、客观的情感表达是每一个社交媒体应用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目前来看,大部分公众已能够熟练运用社交媒体,但在真实性、全面性都有待商榷的公共舆论信息前并不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在意见的情感表达上并不成熟。作为公共舆论受者时,要求公众在合适正确的角度上理解媒介信息所传达的真正含义,经过理性思考后再进行个人思辨性的情感表达;作为公共舆论的传者时,也应避免为了扩大传播效果而添油加醋、颠倒黑白,这是公众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情感表达必修的一门课程。

五、结语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打开了全新的发展格局,在这样一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正视大众的情感需求,借力科学技术对公共舆论情感表达进行监测,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带动大众的情感表达向真实、客观的方向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大众自身情感表达的规范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交媒体中公共舆论情感表达环境风朗气清的目标。

猜你喜欢
舆论大众意见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评“小创”,送好礼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