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角转换优化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策略

2022-12-27 02:50王义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12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家校合作

王义平

[摘    要]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具有新空间、新特点与新趋向。家长与教师应该转化视角进行高质量合作。文章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指出视角转换的意义以及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策略:从儿童视角出发,实现从教化到共情的转变;从沟通视角出发,完成从“说什么”到“怎么说”的转变;从网络视角出发,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一个敏锐的发现者和真诚的合作者,共同为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家校共育新体系而努力。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家校合作;儿童视角;沟通视角;立体视角

城乡接合部小学大多是新建小学,学生来源渠道多,构成复杂,尤其寄宿生与留守儿童居多。低年级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存在着“衔接不够、沟通不畅、合作不强”等问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负向的“地雷阵中”。而在其中,受伤害最深的还是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应反思:家校合作是作为一种“正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还是成为一种“逆环境”阻滞着学生的发展?开启学生心灵秘境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家校间究竟“合力”还是“卸力”?家长的“社交恐惧症”是否已经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唯有我们开始正视并意识到城乡接合多元特征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才能进行更好地沟通与交流,此后,或许就能为解决诸如家校扯皮等常见问题寻得良策。

城乡接合部小学的家校合作应该基于视角转换。农村孩子、城市孩子、农村家长都存在着诸多差异:文化的差异、习惯的差异、思维的差异……面对差异很大的城乡孩子,固有的、陈旧的、机械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奏效;面对差异资源,简单、粗暴等工作作风肯定行不通。当实践中的羁绊制约着家校之间的沟通,制约着家校共育的发展时,费时低效的交流也就不足为怪,家校共育所能发挥的良性作用也就受限了。唯有进行视角转换,才有可能发现城乡学生之间的隐形矛盾,才有可能解决城乡接合部小学与家长之间的可能冲突;唯有进行视角转化,才有可能实现顺畅与高效的家校共育。这其中,儿童视角、沟通视角、网络视角的转化不可或缺。

一、注重儿童视角:从教化到共情

视角转换要“承认人之差异”。在成人心目中一文不值的“破烂”,在儿童心目中可能就是珍贵的“金子”。一个毫不起眼的布娃娃,一件缺了角的艺术品,一枚发黄的植物标本,每一样后面都连接着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都伴随着儿童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成长。城乡接合部低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体验和特征,他们有自己独有的认识与思想感情,他们与成人期盼中的“乖宝宝”不一样,与真正的城市儿童不一样。鉴于此,从这群特殊儿童的视角出发去进行家校合作,去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对这群特殊学生的真正负责与呵护。“教育切忌将孩子视为‘小大人或成人的翻版。”的确,由成人视角转为儿童视角,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教育和家校合作中的诸多所谓纠结与矛盾,才是城乡接合部家校沟通中应该坚守的视点。

班上的两个学生一个说普通话,属于所谓的城市孩子;另一个说土话,乡音很重,并且卫生习惯不太好,属于乡村孩子,经常成为“被歧视与被嘲笑”的那个群体的代表。偏偏两个人成为同桌了。说普通话的这个学生并未介意这一切,跟这个所谓的“脏孩子”打得火热,整天都在一起,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城市孩子的家长不干了,找到班主任要求必须调整座位,理由是“近朱者赤”“人以群分”,交朋友要有筛选,农村孩子的不良习惯会传染给她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现象,学校或班主任应该怎么办?是按这个家长所愿调整座位,还是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底线,以更加公平、更加柔和的方法解决家校矛盾呢?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事实上,不论出身于什么“阶层”,儿童心目中并没有“乡里”和“城里”之分,没有所谓的说方言者就低人一等的观念。“阶层”观念只在部分成人的观念中存在。如果成人一再地给儿童灌输阶层观念,强调城乡之别,一再地在兒童的交友中设置条条框框,儿童无意间就会吸纳其理论并转换为自己的认知,成为其认识偏颇或有偏见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暂且先不说如何改变这个乡里儿童的卫生习惯和纠正他的乡音问题,至少,班主任应该通过多元对话,告知城市孩子的家长:儿童的友谊不应掺杂功利性因子,孩子的思维不应被偏见所左右,孩子之间的交往不应成为一个受限制的概念。从小让孩子带着一种偏见处理人际关系,无形中会伤害彼此之间的关系,无意间影响价值观与人生观,这是不可取的。成人应该让儿童的心灵中保留一块净土,让“伪成人”离儿童远一点,让教化、僵化与门第之观念尽可能不要侵袭儿童的内心。

而这一切,需要双方转变视角,尤其需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去解决问题。与儿童共情,与所谓的乡里儿童共情,不仅仅是教师的本分,也应该成为家长的本分。而这需要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家校联手。从儿童视角出发,才能消除偏见,才能停止愤怒,才能找到更为灵性而细腻的解决之道。学校与教师应该“想儿童之所想”“急儿童之所急”,从儿童视角出发解决家校矛盾。拥有“共情”与同理心应该成为一条底线而被双方所坚守。上例中,这个乡音很重的孩子说不好普通话,并非自己的错;个人卫生很差也是家庭氛围的影响,只要给予真诚帮助,会有改变的一天。因为成人和环境使然,所以他更需要别人的同理心,需要一种共鸣的气氛,需要心与心之间建立情绪、认知及观念的连接。当教师通过资料发送,细腻沟通,家长意识到“共情”的重要性时,家校沟通必将趋向积极而高效的一面。

二、改变沟通视角:从什么到怎么

家校关于儿童成长的交流、矛盾、纠结、认同、反馈等等,无一不需要一个合适的沟通视角。教师和家长应该“保持基本的文化定力、方寸和阵脚”。这里的“定力”是指班主任和家长都不应急功近利,应以冷静与克制为底线;这里的“方寸”是指双方的言说、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应该有一个限度,不应越界,应该真正以儿童的成长为出发点;这里的“阵脚”是指家校在沟通方面应该注意互相所坚守的立场与位置。这意味着,家校之间的沟通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不在于表面了解了多少,而在于深处的思想交流了多少。

有个寄宿生,调皮捣蛋,时时处处“惹事”——将女同学的辫子抓住,抽取学生屁股下的凳子让她坐空,往胆小的学生衣领中塞毛毛虫……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学生之所以如此调皮的原因是想以此“激烈”的行动,换取老师的注意后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打电话。原来,他的父母亲在外做买卖,长时间不回家。“我调皮了,老师生气了,爸爸妈妈才给我打电话……”

这是典型的故意强迫症和亲情饥渴症。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班主任及时给家长打电话,委婉地告知家长:“外面的买卖和事业一定要重视,但由此造成的亲情的缺席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孰轻孰重,一定要有取舍与选择。”这里,老师不是强势地指责家长:“就你的孩子是最调皮的。你这个家长是怎么当的?”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指责换来的只是家长的抵触与反感。教师应该换一种说法,注意表达的语气。有理有据,有适宜的温度,完成从“说什么”到“怎么说”的转变。另一方面,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多一些隐形了解,多一些追踪访问,应深入到事件的背后、儿童的内心深处,让真相与隐秘还原出来,以一种“内隐”的温柔情怀,直面事件的细微之处,找到可以突破的路径,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携手共进。

教师与家长沟通:“你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一些深层原因。不能完全怪孩子,也不能完全怪家长。但是,在外打工,当父母的,在外无论多忙,至少可以做到多抽时间给孩子打电话。毕竟,十几分钟的打电话的时间还是可以抽出来的,从学习、生活、成长等多方面与孩子交流,千万别让孩子们的亲情饥渴症成为孩子调皮捣蛋的心理诱因。”经过与家长的充分沟通,教师与家长一起想办法,耐心教育孩子:“引起父母注意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是欺负其他小同学。比如,学习成绩提升了,为班级争得荣誉了,当上卫生小标兵了……都可以引起他人的足够的关注,更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当你足够优秀时,别人、包括你的父母親不关注你都是不可能的……”经过与孩子的细致的沟通,经过家校高效地合作,这个孩子不再通过“另类行为”来引起父母亲的关注,调皮捣蛋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少,学习与成长方面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实践证明,教师与家长之间改变沟通视角,实现从说什么到怎么说的转变,能够“引导儿童推开一扇认识世界、内观自我的门”,进而改变自己,成长自己。

三、注重网络视角:从平面到立体

城乡接合部小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者居多,面对面进行沟通的机会甚少,于是,依托“互联网+”进行网络交流成为必然。网络交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削峰填谷”,而是全方位、多维度、高质量地互促与互鉴。基于网络化与数字化之优势,家校之间才有可能实现个性化、针对性、高效性的沟通。因为虚拟网络,家长与老师之间少了见面时的矜持与紧张、尴尬与慌乱,反而能够尽心、真实、自由地交流。而且,因为网络的随时、大面积、高效之优势,完全能够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合作交流。从网络视角出发,家校之间的对接变得更容易、更多元、更高效。

学校与班主任不妨建立钉钉家长群,包括老师消息、班级树、通知、班级圈、安全部教育、班级管理、读书吧、在线课堂等,既可以“一对多”进行施教,也可以“一对一”进行单独交流。群口号一定要照顾到那些出外打工的家长,比如,“无论你有多远,我们的心是近的;哪怕你在天涯,此时也可以咫尺交流”。群规定一定要依据城乡结合的特点,如“不可以歧视乡村孩子,不允许嘲笑乡音”。群共享更要凸显那些寄宿生学生的成长,“群相册”中应上传家校沟通中具有正能量的图片。“群论坛”中可以讨论“家长教子有方”金点子,“主体对话框”聚焦一些诸如征订校服的话题。总之,班级杂务、学习话题、卫生话题,都可以在钉钉群中得以发布、交流与解决。

某家长在钉钉群中分享了一个正能量实例:我家孩子特别的懂礼貌,知道孝敬长辈。吃饭时,总是先给爷爷盛饭;晚上,总是先给爷爷打洗脚水;削好的第一个苹果总是先给长辈……这是因为我家孩子从小爱读三字经、千字文、古诗词。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孝于亲,所当执。”她还给我们讲“游子吟”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中华古诗词中关于子女孝敬方面的实例很多。原来,她的成长得益于文化的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浸润的作用很大,建议家长们不妨多在这方面下点功夫……这个实例,引起了其他家长的兴趣与效仿,赞叹的、请教的、分享的、转载的较多。老师与家长应该经常上传这样的“家庭教育金点子”,让更多家教良方“亮相”,让教育或家校共育的正效应充盈在更大的时空内,发挥良性或正向作用。

当然,因为城乡接合部学生家长构成情况多元而复杂,势必会在群中出现“过分点赞、任意拉票、互相攀比、销售广告”等,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屏蔽一些杂音,告诉家长,这里只上传与孩子学习与成长有关的信息,杜绝一切盈利行为,杜绝一切不健康的言论;这里只有共同愿景,没有私念与吵闹,更不希望不和谐的事情发生。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对广告群、拉票群等按下“删除键”,既杜绝随声附和的圈子(凡是老师发布的一律点赞),也杜绝霸权主义(因为不积极回应老师的建议就被踢出群),崇尚真善美,杜绝假恶丑。当家长和教师共同拥有一个清清爽爽、有情有义、高效厚重的钉钉群时,高质量的沟通也就是水到渠成的,尽在情理之中。

城乡接合部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从践行共同愿景出发,必须基于视角的转换。这样的转换必须基于低年级学生特点,必须基于城乡结合的提点。这样的转换下,“卸力”渐渐消除,“合力”渐渐形成,家校之间响起的是和谐音,升腾起的是彼此一致的共同心愿,最后的落脚点是双赢。教师和家长均应该扮演多种角色:一个敏锐的发现者,能够发现新时代下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新形势、新特点与新规律,并以此实施对症下药的教育;一个热情的交流者,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交流学生成长中的新问题、巧方法和金点子;一个真诚的合作者,能够基于儿童视角、沟通视角和网络视角而进行高质量地合作,共同为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家校共育新体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志伟.育人,需调“心灵弦”[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6):1.

[2]邹太龙.孩子眼中的“人”与“世界”[J].中小学德育,2015(2):1.

[3]唐汉卫.中小学德育: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学德育,2015(2):1.

[4]赵建华.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J].中小学德育,2016(12):72.

[5]黄旭升.以“自然”的姿态走进自然教育[J].福建教育(小学版),2021(10):1.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家校合作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孩子像石头一样孩子像石头一样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