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与对策探析

2022-12-29 02:33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丹丹
区域治理 2022年28期
关键词:闲暇大学生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丹丹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维等都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交往、网络娱乐、网络消费等虚拟实践逐步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闲暇无意义”的特征。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大数据、信息化或多或少的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认知,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不能合理利用和规划闲暇时间,不能将闲暇时间运用到修养提升和自身发展。另一方面,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过渡的过程,就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的过程,但是,部分青年大学生自律性不足、不能有效完成这一转换,从而导致时间管理的低效、不合理。对青年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和利用教育是青年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青年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现状

时间是人的存在尺度,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最终目的,而闲暇时间是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社会闲暇时间日益增长;青年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更为充沛。青年大学生闲暇时间主要指,在完成培养计划、学习任务以及基本生活时间以外可供大学生自由支配的这部分时间。目前,青年大学生闲暇时间主要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消费化”和“无意义”等特征。

(一)闲暇时间呈现“娱乐化”状态

闲暇时间“娱乐化”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闲暇时间的认识、态度、利用形式等方面更加重视娱乐活动。于青年大学生而言,闲暇时间就是用来放松和休息的时间,而娱乐消遣就是放松和休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将闲暇时间用于追剧、电子游戏、ktv等方面,甚至认为“娱乐放松”等同于“闲暇消遣”。就其闲暇时间的本质来说,不仅是用来休息和放松的,更高的价值是在于超越现下生活,实现自身价值。娱乐是闲暇的一种形式,但不等同于闲暇,闲暇时间“娱乐化”就是闲暇时间的一种异化现象。若大学生过分追求感官上的满足,而远离自身的全面发展,就会使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处于无所事事、枯燥无聊和失去目标方向的状态,就如尼尔·波滋曼在《娱乐致死》里面的警示—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这就是追求“低级”的闲暇生活看似自由,实则被束缚,同时也与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背离。

(二)闲暇时间呈现“碎片化”趋势

闲暇时间“碎片化”是指,因需求多元化将整体性时间切分成不同部分,从而将完整时间变成零碎片段,失去了其本有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的状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快捷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使得青年大学生闲暇时间更加充裕。如微信、抖音、qq等电子网络平台不仅提供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丰富多彩内容,而且用图片或短视频等感性化形式呈现出来,在消除学生的视觉疲劳的同时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虽然部分内容也会给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将时间分散在各个电子产品中的各个部分,将整个时间分成无数个“碎片”时间,时间的“整体性”又逐渐被分散于网络的各个方面,闲暇时间逐渐被“碎片化”。从而无法将闲暇时用于自身发展。同时,网络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强了学生观看的兴趣,出现对时间流逝、消磨的“无感”状态。

(三)闲暇时间呈现“消费化”特征

闲暇时间“消费化”主要是指,在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条件下,更加注重物质、表层的追求,而忽视精神、内涵追求的一种现象。当今时代,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物质生活资料逐渐丰富,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被游离出来。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为青年大学生节约了大量时间,使他们拥有及其充沛的闲暇时间,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年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运用,却与马克思所指出的用于“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一种异化现象。

青年大学生闲暇时间“消费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时间中,部分学生表现为对课堂的“忽视”“冷淡”,尤其是对于非专业课程抱有一种“无关紧要”的状态,在“必要时间”中消磨、浪费时间去从事一些如娱乐、游戏、观看影视节目等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不重视精神层面的提升的“低级的活动”;二是在业余时间中,部分学生用于体育锻炼、文学艺术、社团等活动的时间远远低于游戏、购物的时间,尤其是在“五一”“国庆”“春节”以及寒暑假等时间较长的假期,用于学习或提升自身能力的较少,而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或者“低级”的精神层面的满足的时间较多,甚至这部分“低级的自由时间”会占据正常的生理必须时间,影响身心健康,呈现出一种对时间的“消费化”、浪费化、消磨化的现象。

(四)闲暇时间“无意义”

马克思认为,追求自由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的特质,关于自由特质的分析中,马克思将“把人的自由问题还原为自由时间的问题”。[1]目前,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在校时间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加上法定的节假日就有90天之多。以本科生为例,文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600±100,约有60%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每天约为4小时的授课时间;理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800±100,约有68%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每天约为5小时的授课时间。[2]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上课时间会逐渐减少,甚至部分大四学生会处于没课状态。在如此充裕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对闲暇时间的把握、运用和认识却与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悖,目前,青年大学生“闲暇无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生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为上网、交友、逛街、锻炼、阅读等。其中,上网是消遣自由时间最主要的方式,而上网主要是以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为主,通过上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查阅的表现为一种“忽视”的态度;二是大学生对运用闲暇时间对认识不清晰,不能合理规划和分配自由时间,甚至对自由时间保持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只能通过睡觉,闲逛来消遣闲暇时间;三是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生活比较丰富,但其生活质量和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学生日常生活重娱乐化、消遣化,轻学习生活、思想素质、体育锻炼、社交的提升,部分学生还表现出盲目追星、从众心理,缺乏个人思考性和独立性。闲暇时间的本质是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时间,而非一种闲散、消磨、浪费的消极态度。

二、大学生“闲暇时间无意义”的影响因素

青年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处于一种无意义、无价值的状态,其主要因素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部分消极影响,还包括青年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认知力薄弱以及对闲暇时间本质的误读。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对闲暇时间的消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以微信为例,根据《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微信月活跃用户数为10.8亿,日发消息数量为450亿条,日成功通话为4.1亿次。就单从微信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网络与当代生活密不可分,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手机的使用频率时间更长,这就直接导致闲暇时间被消磨、浪费。我们对数字媒体“趋之若鹜”,而数字媒体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认知、行为、情感和思维。如今,“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能对痴迷的结果做出全面的判断。这种盲目,以及与之相伴的麻木即构成了当下的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认知,弱化人的独立性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即网络与人之间的“异化”。“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当我们能够瞬间实现时空和场景的转换,增加的可能只是对事物的体验,并不能形成持续性的经验。对于主体来说,过去的时间往往只是被简单地消磨掉了”。[3]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增加了主体性人的体验感和认同感,而对于流逝的时间来说仅仅只是过去了的时间,对当下的主体的发展毫无价值意义。数字媒体的到来,一方面将社会交往紧密联系,拓展获取信息的途径;另一方面,则会在人们毫不经意之间将宝贵的自由时间消磨掉,浪费大部分“高级的自由时间”。

(二)学生认知能力薄弱

于受教育者而言,闲暇时间贯穿于成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对闲暇时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于大学生而言,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未来人生规划和发展逐步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对用于自身发展的闲暇时间的需求更多。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思考与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群体,对闲暇时间的运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难以建立完善的自教自律的系统”,[4]无法将闲暇时间最大化的用于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不断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影响着学生的现实和精神生活,削弱了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认知和利用。

(三)对闲暇时间本质的误读

闲暇时间作为劳动时间的对立面存在,对于闲暇时间的利用,人们可自主选择所满足自身需求的活动。因此,自由、自主、随意等成为闲暇的标志。闲暇的本质主要取决于个体对闲暇的认知。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个人空间,其生命活动也从原有的“给定”转变为“选择”,大学生在进行自我个性塑造的同时也可能面临对生活的遗失。

不可否认,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在摆脱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之后获得一种挣脱束缚的自由感,但这种自由并非寻常意义上的无所事事,无聊休息,而是将摆脱束缚的个体通过自我认识而全面发展自身的状态。在实际情况中,大学生片面的理解闲暇时间,将“随兴”“玩的开心”“放松”做为闲暇的代名词,认为闲暇时间就是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也正是对闲暇时间的误读,导致大学生把自由娱乐当成闲暇的全部,甚至把娱乐活动当作自我个性的展现,把摆脱束缚当作获得自由的最终目的,还未完成从片面自由到真正自由的飞跃。

三、青年大学生闲暇时间改善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逐渐完善的时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对于大学生闲暇时间的教育,需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当下形式,有目的的针对性进行。

(一)树立正确的自由时间观念,使脑力、体力在闲暇时间中的到充分发展

正确认识闲暇时间的本质,是当下走出闲暇时间困境的前提条件。首先,树立正确的闲暇时间观,使脑力、体力在闲暇时间中的到充分发展。为此,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和引导,让学生注重在自由时间中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拓展自身兴趣爱好,使自由时间发挥出其本质力量;其次,提高学生节约时间的意识。于大学生而言,节约消磨在无意义、无价值活动的时间,就是获取闲暇时间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增加闲暇时间的前提条件,只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人的全面发展也得到更大的可能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再次,正确引导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规划和利用。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对闲暇时间合理运用,增强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后,增强学生自律意识。正如康德所说“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志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通过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教自律’。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学生自主的通过主观能动性认识闲暇时间的本质,才能真正发挥出闲暇时间的本质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学习生活环境扩大自由时间利用度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质量的高低对闲暇时间的利用程度有重要影响。提升学习生活环境扩大闲暇时间利用度,有效促进闲暇时间利用程度。其一,目前对学生影响力最大的就是网络媒体的推送,优化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对网络媒体推送内容进行过滤筛选。其二,确立正确的评价机制,“片面人”观点与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观点背道而驰,马克思注重物质生产,是因为物质生产是人获得自由时间的前提保障,所以物质并非等同于自由本身。因此,正确树立人的评价机制,对正确树立闲暇时间观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发挥闲暇时间的作用与价值,有利于调动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认识自由时间的本质,消除闲暇时间“异化”,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提升闲暇时间的价值,实现闲暇时间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

(三)将合理安排闲暇时间教育引入课堂

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来说,面对闲暇时间的激增,会显得无所适从,一方面教师作为知识的最大、最有效的传播者,利用课堂,闲暇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从而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闲暇时间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以职业规划为契机,将闲暇时间作用、意义与利用、规划融入职业规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大学生还未形成职业规划的意识,因此,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兴趣、动力不够,对未来发展也没有明确目标。通过职业规划结合闲暇时间的教育,根据学生个体需求、兴趣、特长结合学校条件资源,引导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培养兴趣爱好、特长,自身发展,让学生认清自身优缺点以及增强就业压力的忧患意识,使大学生自主、自愿地规划未来,逐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价值,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方法,深入理解和把握自由时间的本质,才能发挥自由时间最大“潜力”和有效价值。“至此,通过扬弃和消解自由时间异化,以做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道路和方法才具有了理论的必然性和思想的现实性。”[5]

猜你喜欢
闲暇大学生发展
人在何时最清醒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