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运用

2022-12-29 13:56廉明子班羽菲
轻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吐字咬字唱腔

廉明子 班羽菲

一、民族声乐艺术与戏曲艺术

(一)民族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枚瑰宝,是区别于西方音乐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基于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涌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质的声乐艺术。其演唱方法和形式丰富多样,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呈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性。我国的民族音乐依据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含义的解读,总的来说是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民族语言上来看,民族声乐是具有特定语言风格的用以表达民族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形式;其二,从唱法审美的层面来看,民族声乐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包含了戏曲、曲艺以及民歌等多种演唱形式;其三,从演唱形式的层面来看,民族声乐所指范围广泛。包含了所有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艺术形式、演唱技巧以及声乐作品,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民族声乐不仅涵盖了民歌、说唱、戏曲,广义上其更是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声乐作品及艺术形式的统称。

民族声乐发展历程上,最初由劳动人民中兴起的“号子”,逐渐发展到宫廷乐舞,再到宫廷大型歌舞的使用,每个阶段都是其发展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民族声乐从表演形式来说,主要包括说唱、民歌以及戏曲,这几种表演形式经过岁月的洗礼,不断发展并分别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表演体系,拥有较为固定的表演方式和技巧。相比传统民族声乐而言,现代民族声乐更具科学性和民主性,其不仅传承了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和技巧,也适当的借鉴了西方音乐文化的演唱技巧,可以说现代民族声乐就是基于西方音乐文化和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更是其走向世界声乐舞台的必经之路。

(二)戏曲艺术

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历经数百年的洗礼,其表演形式丰富,不仅包括了美术、文学、民间音乐,也借鉴了武术、舞蹈以及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更是融合了民歌、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琴曲等诸多音乐形式,由最开始的戏剧雏形逐渐发展,逐步形成现在相对完善的表演体系。不同民族、地区的语言、审美以及风俗习惯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经年累月的发展中,丰富了戏曲艺术的种类、表演形式以及音乐风格,更赋予戏曲艺术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艺术特色。据查,目前我国戏曲样式共计三百六十种,如:京剧、豫剧、昆曲、湖南花鼓戏、秦腔、川剧、越剧等,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民族特色,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戏曲剧种的创作大多都是由群体共同创作,历经百年传承,其间无数艺人加工和改编。从文化内涵上来说,戏曲是历代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时代背景下群众审美情趣的体现,从表达形式上来说,戏曲更是历代艺人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由此西方音乐文化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加上戏曲带有特殊地域性文化特性,相比流行音乐显得更难懂,更难学,因此大众视野将目光投向了旋律简单、易学易唱的流行音乐上。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民族文化传承的进程日益加快,戏曲被广泛运用到各种音乐体裁。如大家熟知的:戴荃的《悟空》、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龚琳娜的《忐忑》、吴克群的《将军令》。经过不懈努力,戏曲从鲜有人知到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让人们爱上戏曲的味道,让戏曲文化的传承再上升了一个台阶。

二、民族声乐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关系

民族声乐艺术与戏曲艺术,二者关系紧密,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二者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都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1]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传统的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是相似的,二者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区别越来越大。首先,二者的艺术发展目标差异。传统戏曲重点在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保存。而民族声乐,则不断吸收新元素,尤其是全球化不断深入,对西方音乐元素秉持着包容的态度去接受。以大多数人的审美喜好为目标,群众喜欢什么就创作什么,这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比之下,传统戏曲的变化较小,一直讲究“传承”讲究原来的味道。其次,二者在舞台实践方面的发展差异。传统戏曲对“唱、念、做、打”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个手势一个步伐都非常讲究。民族声乐则恰恰相反,表演形式多样化,只要能让作品声情并茂的办法都会去尝试,观众的热情是演唱成功最重要的标志。

近年来关于借鉴戏曲元素创作的优秀作品也很多,在年轻群体中热度不减。比如,今年爆红的“416女团”五个女生都是上戏科班出身,以其专业的戏曲基础,用“戏腔”唱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走进年轻观众,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道路。可见戏曲元素运用得当也是能收获众多群众的喜爱,从长远角度来看,虽然二者发展方向有所差异,但是民族声乐也是应积极借鉴戏曲元素,利用戏曲元素创新现代民族声乐,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助力。

三、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运用

(一)咬字吐字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对于咬字吐字要求较为严格,一直以来,遵循“字正腔圆”和“依字行腔”的发声原则,因此演唱者首先要做到准确咬字,清晰吐字,才能呈现戏曲特殊的唱腔韵味。

对于咬字和吐字,需要重视字头、字腹、字尾的力量运用,字头发音需要灵活轻巧,需要为字腹提供一定基础,因此对于力量的运用需要适度拿捏,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过重会导致口腔气息阻塞,影响字腹发音;过轻也会使字腹的发音失去与字头的联系让发音失去平衡。字腹的发音讲究连贯和稳定,需要紧随字头的吐字之后,并且要在保持发声状态不变的基础上,让口型依据音高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变化的过程需要保持音位的稳定。字腹咬字吐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后面字尾的发音,因此,在字腹咬字吐字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气息的使用,确保字腹能正确延长以及腔体发音的流畅。字尾是收音的过程,对力量和速度的把控也是至关重要的,太轻会导致吐字不清,太重则又会导致“字声分离”的现象。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也是基于传统文化的背景发展而来,咬字行腔在一定程度上与戏曲艺术的咬字行腔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将戏曲中咬字吐字运用于民族音乐是具有可行性的。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科学合理地借鉴戏曲咬字吐字,能有效助推作品民族特色的呈现,也能让作品更有民族味道。比如《我爱你,中国》这一作品中,整体节奏旋律明快爽朗,曲调激昂,整首作品要表达的就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崇敬之情,演唱者在演唱时咬字吐字就需要注意发音力度,声音切记不能太过外放,声音要质朴明亮而富有深情。针对一些没有声母的字,则需要根据字义来适当调整吐字的力度和长度,比如在《红梅赞》中的乐句“香飘云天”,其中在演唱“云”的过程中,就需要适当加长字的韵头“u”的长度,避免收音太快而造成发音模糊吐字不清的情况。

(二)戏曲唱腔

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具特色的莫过于他的唱腔。唱腔通常是指作品唱词的旋律,不同区域的戏曲曲调以及剧种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唱腔作为戏曲演唱的关键,更是区分地方戏的重要因素。戏曲唱腔能较好地体现剧种的艺术特色以及剧中人物形象及人物情感,对推动剧情的开展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将戏曲唱腔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民族声乐中,不仅能有效提升作品的艺术高度,对于作品民族风味的呈现、人物情感的传递也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声乐作品对于戏曲唱腔的运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对唱腔素材的运用。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也让戏曲带有丰富的地域性色彩,并随着不断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种,而每一种剧种的唱腔也都风格各异。比如:昆曲婉转华丽,清新儒雅,演奏中注重对力度、速度、节奏的把控;而秦腔唱腔激昂,曲调高亢明亮,有明显的欢音和苦音的区别;再如豫剧,武曲曲风豪迈,炽热刚劲,文曲婉转柔和,自然舒畅。这些各具特色的戏曲为民族声乐提供了丰富的唱腔素材,在传承和发扬民族声乐的道路上,将这些丰富的唱腔素材融入民族声乐创作,能有效推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其二,润腔形式。润腔是对声腔的加工和修饰,我国戏曲艺术的声腔体系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高腔、昆腔、梆子腔、皮黄腔。每一种声腔在音高、力度、节奏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在演唱中,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润腔,对作品音、字进行二次加工润色,进而展现戏曲唱腔的民族韵味。润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哭腔、花腔、拖腔、甩腔等,在民族声乐作品有效借鉴戏曲的润腔,能有效丰富作品的音乐表现。目前而言民族声乐对哭腔的运用较为丰富,我们在很多民族声乐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哭腔的运用。比如《兰花花》《江河水》《孟姜女》《江姐》等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中就有不少乐句唱段使用了哭腔,突出了作品人物的心理,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比如《木兰从军》这一民族声乐作品中就使用了拖腔,将“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郎”音调拖长,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不仅让旋律更加悠长,也让听众对人物的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戏曲板式

戏曲的板式也称“板眼”,通常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戏曲的板式序列通常是由“板—慢板—中板—快板—散”组成,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板式也是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有多个组合变型,包括:一板眼、三板眼、无板眼、散板。板式通过对节奏形式和节拍的转换,来呈现出丰富的音乐色彩。一般情况下,一板眼和三板眼速度较慢,节奏舒缓,旋律简单,多用于抒情。无眼板速度快,节奏风格明快,通常用来表现激烈的情绪变化。散板是节奏不规则的自由节拍,其特点就是要需紧拉慢、字少腔长,通常是用来突出作品中戏剧冲突。民族声乐艺术要借鉴戏曲元素,就必须对其板式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在对板式有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将板式节奏变换与作品人物情绪起伏充分融合,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味及文化内涵。将板式融入民族声乐中,不仅能有效助力民族声乐民族风格的呈现,还能丰富音乐的层次感。将戏曲板式融入民族声乐创作,目前而言已经有不少艺术家进行了尝试并创作出一些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白毛女》《江姐》《兰花花》《江河水》等,以《兰花花》为例,它的第二段运用了戏曲板腔结构的垛板,乐曲节奏速度由开始的缓慢随着曲调的叠进而逐渐增快,凸显出了作品人物情绪的递进过程,让音乐色彩变得紧张而有层次,让作品充满了戏剧性。该作品的第四部分,也使用了戏曲板腔结构的摇板,紧拉慢唱的表达方式,将作品剧情中兰花花急切想要逃离的心情与强烈而密集的节奏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是将作品人物的内容急切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叙唱和唱白

戏曲艺术中常通过念白、韵白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人物情感。在戏曲中,二者互为补充,相互配合,是戏曲中实现思想情感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戏曲中唱白的使用,通常是以停顿和转折调整节奏变化,配合剧中人物性格特点,助推故事情节的开展,进而提升作品艺术高度。运用唱白来助力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手法,在民族声乐中也有相应的借鉴。如《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的唱段就是用唱白的方式描述了故事的背景,歌词简练易懂,乐句句式押韵,平实的语言与独具特色的民族旋律搭配在一起,不仅突出了作品的民族风味,也让听众更容易理解作品内涵。叙唱性乐曲,歌词自然而淳朴,音调变化小,节奏舒缓而平稳,乐句工整,主要以八分和四分音符为主。音乐色彩质朴平实。在演唱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唱腔的技巧性表达,更需要注意其背后蕴含的款款深情。现代民族声乐为了抒情写意,往往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在创作上穿插使用戏曲的叙唱和唱白,以此来实现作品情感传递,简单、朴实的语言,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语言表现,推动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突出了作品的民族特性。

注释:

[1]李 墨.民族声乐与曲艺、戏曲之间的关系探究[J].大观(论坛),2021(09):12—13.

[2]郑招娣.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借鉴及运用[J].普洱学院学报,2021(05):107—109.

猜你喜欢
吐字咬字唱腔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绕口令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