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冯圈竹马舞蹈中的精神民俗

2022-12-29 13:56
轻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竹马丑角表演者

徐 璐

一、历史积淀 风格独特

(一)冯圈竹马的历史渊源

竹马,是一种儿童游戏,它起源于新石器晚期至西汉这一时间范围内,经过数百年的流传演变,至今仍是儿童游戏中不可或缺的玩具。大量的文献记载证明竹马是儿童游戏的一种, 例如“小二七岁曰竹马之戏”“陶谦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夫乐有几,童儿之乐,乃有土城竹马”等。我们所熟知的成语“青梅竹马”也是源于诗仙李白的《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句,这句诗的释义为郎君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此诗主要描述了一对青梅竹马从儿时到成家的心理变化。此外,竹马游戏还有许多象征意义。首先,竹马是儿时的重要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童年时光;其次,竹马是群体性游戏,男孩与男孩之间常常通过玩竹马建立了“竹马之好”,因此在竹马游戏象征了友情;最后,唐代有许多骑竹飞行的故事,因此竹马还象征了人们对于飞行的渴望。由此可知,竹马是古时儿童们嬉戏的重要游戏,对当今竹马的发展仍有影响,也带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影响着竹马游戏至竹马舞的演变。

竹马舞萌芽于汉代,兴起于唐代,鼎盛于宋代,直至元明清时期逐渐融入戏曲之中。《后汉书·郭伋传》有云:“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郭伋应诏做边远的并州(约为今山西太原)牧,巡游管辖之地时,‘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这是记载儿童骑竹马的较早文献,里面提到数百名儿童骑着竹马迎接官人的历史情况。可见,尽管对于竹马本体的形态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早在汉代就有了竹马舞的雏形。关于竹马舞的起源,笔者经过文献搜集整理,梳理出以下9种说法:

1.滞留说。这是临清冯圈竹马的起源,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河南马会在北上进京的路上遭遇运河冰封的现象,马会成员们只得滞留于此,因岸边就是冯圈村,所以冯圈村的村民们渐渐学会了竹马舞,并在日后发展中渐渐融入本地特色。

2.宫廷艺人贬落说。该起源说流传于广东梅州地区,在唐代,有一名宫廷乐师被贬入民间,恰逢元宵节之际,他将宫廷中华丽的排场用以迎合节日氛围,用竹子制成以马、兔、鸡、鸭、鹅、鱼等为首的“六畜灯”,挨家挨户闹元宵,于是渐渐有了竹马舞的流传。

3.七人七骑过黑河说。该传说源于河南滑县地区,在元朝末年的一次战役中,元顺帝御驾亲征,却被敌军逼到黑河岸边无路可走,身边仅剩七人七骑,元顺帝仰天长啸,霎时,出现一座铜桥,元顺帝等人过河后该桥便消失了,此后,后世的人们将这段传说演绎为竹马舞。

4.解送说。该传说流传于山东昌邑,在元代,一位官员奉命解送数百名美女前往南方地区,路上正值寒食节,再加上风景秀丽,使人沉醉其中,便情不自禁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后人将这一故事编入竹马舞的表演之中,渐渐形成了如今的竹马舞。

5.驱赶金兵说。流传于江苏邳州,宋代邳人和宋兵为庆祝驱赶金兵的胜利,模仿宋兵追打金兵的场面取乐,进而形成竹马舞的雏形。

6.歌功颂德说。同样流传于江苏邳州,金人为颂扬金兀术驰骋沙场的威风,模仿皇帝围猎形式而编排的娱乐舞蹈,后逐渐成为村民欢庆节日的舞蹈娱乐形式。

7.神马作祟说。该传说流传于浙江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在浙江桐镇征战之时遗下一匹战马,此马思念主人,日夜哀鸣,乡民们以“神马作祟”为惧,于是让孩童骑上竹篾制作的竹马走街串巷,以祈祷平安。

8.谋生说。山东平度的谋生说指的是在清末前期,人们为了讨饭,用高梁秸制成简单竹马走街串巷以乞讨谋生,渐渐形成了竹马舞表演。

9.战争说。流传于山东聊城,据记载,在宋朝时期,聊城曾是宋、辽、晋的战场,当地农民经历了长期的战争考验,再加上士兵们利用竹马进行动作练习,才有了竹马舞的雏形。

(二)冯圈竹马的风格特点

冯圈村位于运河岸边,因此冯圈竹马的舞蹈表演较其他地区的竹马舞多了一层浓厚的运河文化。始建于春秋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各重要交叉路口及交通沿线都有凉亭、车马店、货栈、码头之类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之用;他们可以说是民间传统交通设施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冯圈村作为京杭大运河漳卫河段的驿站,自然成为了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马舞作为冯圈村的艺术结晶,自然也成为齐鲁运河文化的重要产物。从其起源来看,正是由于运河的堵塞才使得冯圈村有机会接触竹马舞,使得豪爽、大气的山东儿女赋予竹马舞独特的演绎方式。

自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逐渐进入百姓的视野后,竹马舞也被铺上了戏曲的色彩,有些地方已经从竹马舞发展成了竹马戏。临清冯圈竹马也有着向戏曲转变的趋势,从服装来看,临清冯圈竹马的表演者们身穿戏曲表演中的服装,且根据不同的角色有鲜明的颜色之分;从装饰来看,有茨菇叶、翔子、硬靠等,都是戏曲表演中的必备饰品;从手中道具来看,有的表演者手握马鞭,有的握刀、有的握枪,也都是戏曲表演中的常用道具。但是,竹马的出现证明冯圈竹马并不完全属于戏曲表演,因为戏曲表演更注重趟马程式,在一定程度上会虚掉竹马本体,也就是说,在戏曲表演中,表演者会以上马、下马等“虚像”动作来替代竹马本体的写意功能。

冯圈竹马不仅吸纳了河南马会的要领,同时也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勇于做出变革。丑角表演是每个地区的竹马舞表演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在河南的竹马舞表演中,滑稽搞笑的丑角表演无疑是马会的亮点之一,冯圈竹马也看到了丑角的诙谐搞笑的作用,于是让丑角也带上了竹马道具,突破了河南竹马舞主角才上竹马的局限性。不同的是,丑角身上的竹马不同于其他角色的竹马,而是形似竹马的驴,表演者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马与驴的特点将丑角这一形象巧妙融入了竹马表演之中。不仅如此,冯圈竹马还强化了丑角一领众和的功能,在竹马舞表演中给予其丰富的唱词以吸引观众。正是这些改变,使得临清冯圈竹马呈现出了“七马一驴”的独特之处。

二、进退起伏 道法自然

(一)冯圈竹马中的圆形走阵

在临清冯圈竹马舞的表演中,有大量的走阵表演,伴随着表演者们手上的动作,八个人走出了多种多样的阵势。其中最主要的阵势包括跑圆场、二龙出水、十字梅花等,每一个阵势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几何图形——圆。

《说文》有云:“圆,全也”,圆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圆满、周全之意,且与“方”相反,有着运动而变化的含义。在中国,大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小到锅碗瓢盆的使用工具,都是圆思想、圆文化的结果。道家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是万物之本,阴阳又是组成“道”的两种气,阴气与阳气相互对立,二者“周行而不殆”,于是构成了万物的运动轨迹——圆。在冯圈竹马的表演中,有着大量的与圆形有关的走阵,可以说,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竹马舞表演都有着“圆”的哲学思想。首先,以丑角为首开始的跑圆场走阵无疑是圆文化的绝对体现,八位表演者一致的脚下步伐围绕场地逆时针行走,走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竹马阵。其次,是以两个红色竹马为首的二龙出水阵,两个身着红色竹马的表演者分别像场地的二点和八点方向引出白、黄、黑、青色竹马,分别在场地两侧形成两个圆形,面向两点的圆成顺时针走向,面向八点的圆成逆时针走向。接下来是十字梅花阵,由两只竹马组成一对分别向两点和八点完成交叉位子的转变,共四对,第一队由红色竹马打头阵,最后一对以丑角的“驴”作为结束,在十字交叉过程中,表演者并不是以一条直线行走。而是带有圆弧状的走位完成十字梅花阵,并且在十字梅花阵结束后又两两绕圈组成四个不同方向的圆。除了最为明显的走阵之外,竹马中的道具使用也蕴含了“圆”的思想,例如,在十字梅花阵中,舞者手中的道具随着身体的变化舞出“立圆”。可见,在冯圈竹马的表演中,表演者用人的本体演绎出“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充满了“圆”的哲学理念,代表着世间万物的运动轨迹,以舞的方式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二)冯圈竹马中的进退步伐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道:“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意思是起起伏伏、进进退退本来就是功夫行进的路线,是自然的状态。“进”与“退”两个简简单单的动词,却包含了博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进”本义指前进,在传统文化的关照下引申为进步、促进、提升、超过等意,具有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含义;“退”则是代表着后退、忍让,不失去原则的忍让是在为人处世中一种极富智慧的自保策略,也是中华传统礼仪的精华之一。在临清冯圈竹马中,有这样一组动作颇有“一进一退”的中华理念。骑“驴”的丑角站在场地中央唱词时,七匹竹马站在场地边缘反复做脚下的前进与后退动作,表演者上身保持直立,左手抓马鬓毛,右手拿枪和刀的表演者做一前一后的动作,拿马鞭、棍棒的表演者做一上一下的动作,每一拍包含一个上下或左右的动律。脚下动律则是先出左脚,做“左右左右”的四步前进步伐,紧接着就是“左右左右”的四步后退步伐,一拍一步,四拍前进四拍后退,一个八拍为一个完整的进退。整个进退的步法从丑角演唱开始一直持续到演唱结束,大概有十个八拍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有十个左右的进退步法构成了冯圈竹马表演的一部分,中华思想的进退理念在冯圈竹马的表演中作出了呈现。

“迷人走直线,智者行螺旋”,宇宙间的运行都是靠曲线而走,人亦是如此,冯圈竹马中的十字梅花阵就是“行螺旋”的产物。所以,进退起伏、螺旋上升是人们所推崇的一种信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个体的发展中、在社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

三、自强不息 工匠精神

(一)冯圈竹马中的马文化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龙,中国五大瑞兽之一,是华人心目中最尊贵的代表;马,同样是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的一部分,他代表着卓越与非凡。竹马作为模拟马的产物,也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在临清冯圈竹马中,一共有五匹马,它们分别是红色“桃花马”、黄色“黄骠马”、黑色“乌骓马”、青色“青鬃马”以及白色“白龙马”,每个马都代表着不同含义。“桃花马”是长寿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黄骠马”是一种难得的宝马良驹,“乌骓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坐骑,它代表着忠诚,“青鬃马”是南北朝时期阮郁的宝马,“白龙马”是玄奘的坐骑,代表沉稳。之所以选择这些马,不仅仅与其文化寓意有所联系,也与表演剧目中的角色息息相关。在临清冯圈竹马中,不同的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寓意,凸显了是中华民族的马文化信仰。马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结晶,它反映了人马关系为内容的信仰,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大分支,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还成立了专门的中国马文化博物馆,马象征着刚正、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冯圈竹马中的竹马制作

冯圈竹马这一传统舞蹈属于聊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依托人本身而存在的特点,也有着物质方面的文化内涵。竹马作为临清冯圈竹马表演中重要道具,承载了丰厚的民俗文化,从选材到制作都是齐鲁人民在生活中的积淀。据烟店镇书记冯连雷介绍道,冯圈竹马利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外糊数层厚纸彩绘后涂上桐油,成为表演道具。可见竹马的制作是非常繁复且精细的,每一个竹马都是由手工艺人精心制作而成,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制作者的耐心与毅力,这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所谓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指的是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在社会层面指的是分工合作、团结共赢、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冯圈竹马中,指的是竹马工艺者精益求精、传承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临清冯圈竹马舞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竹马则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代表着专注、标准、精准、创新、人本与完美,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的领域,更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之中。

四、礼赞女性 活态传承

(一)冯圈竹马的经典剧目

经过2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临清冯圈竹马至今仍保留较多剧目,其中最主要的传统剧目有《三请樊梨花》《穆桂英》《杨家将》以及《大刀王怀女》。根据剧目名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第一,冯圈竹马的内容多是描写古代战争故事,第二,其剧目主角多是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男主外,女主内”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家庭生活模式,《礼记·大传》中也将传统礼仪观念概括为:“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这证明,在古代传统思想中,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生活中亦是如此,战场上更是如此。而在冯圈竹马表演的剧目中,则是以巾帼英雄为切入点突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这种敢于突破封建传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冯圈竹马选择这些剧目作为主要表演节目,一方面证明了自己本身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传承发展中带给百姓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冯圈竹马的活态传承

冯圈竹马作为临清市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必然离不开传承与发展,要想让以人为载体的舞蹈艺术活态传承下去,同样也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女性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表演者与传播者,在传统舞蹈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从思想观念上来看,突破传统封建思想带给女性的束缚是冯圈竹马传承中必然要经历的一步。

在许多艺术的传承发展中,都有着“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不成文规定,比如聊城市的另一个非遗舞蹈“伞棒舞”即是如此,据笔者了解,由于伞棒舞的道具较有重量,所以在早期伞棒舞的传承中并不传给女性。但冯圈竹马不然,尽管竹马道具较伞棒道具更为沉重,但该表演对于女性的束缚还是相对较小的,从表演者名录中我们即可窥见一斑。年过花甲的表演艺人冯玉英在记者采访时说到:“一身行头20多斤,练出了我现在的好身体”,还有一位80后女性表演者徐俊,她是冯圈竹马中最年轻的成员,随着不断地练习,徐俊越来越享受冯圈竹马的表演。可见,冯圈竹马不仅带给了她们表演者的身份,更是锻炼了女性强健的体格。此外,冯圈竹马进校园的举措也是突破女性束缚的一种体现,2021年10月份,冯圈竹马进入了临清市的一所小学,吸引了各个年级的学生及老师的兴趣,尤其是竹马精良的制作以及舞蹈的表演使不少女生喜欢上冯圈竹马。因此,竹马进校园一方面是为了传承更好的中华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也是为传承人的选拔做铺垫,只有健全传承主体机制,才能将冯圈竹马真正做到活态传承,达到非遗保护的目的。

注释: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72.

猜你喜欢
竹马丑角表演者
郎骑竹马何处来
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研究
会更受欢迎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丑角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NO.5竹马
手称扑克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