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2022-12-29 20:10马留闯
大众标准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围岩隧道条件

马留闯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铁路隧道是指在穿越障碍或天然高程时的低下铁路线路。面对高程障碍,铁路隧道不仅有效缩短线路,而且能够降低障碍纵向坡度,提升车辆通行速度和安全性。铁路的发展建设和隧道的发展紧密相连,早在19 世纪20~30 年代,英国率先修建了双向铁路隧道,往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效仿,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铁路隧道多采用深挖路堑,而且隧道很短,时至19 世纪中叶,铁路隧道的长度开始增长,但也不会超过5 km,随后炸药及机械钻眼的出现,让长隧道的修建变成了现实,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纪第一座超过10 km 的铁路隧道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往后,随着铁路运输的日渐增多,山区铁路越来越多,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长隧道的数量越来越多。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不断采掘利用,铁路隧道的数量增多,技术难度加大。而国内的铁路隧道发展起步晚,修建技术落后,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迅速,铁路隧道不断发展,施工技术发展提高,隧道施工技术加强,目前铁路隧道里程数已然成为世界第一。随着国内铁路建设发展,尤其高铁的兴起,极大促进了我国铁路网的不断发展,复杂条件下的施工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而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易引发施工坍塌、结构破坏、落石等多种工程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研发,既是铁路发展建设的重要保障,又是铁路隧道工程发展建设的突出课题,基于此,文章在阐述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影响的基础上,探究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为促进我国铁路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1 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影响

我国南北方差异大,地形地貌不一,形成了差异性较大的地质条件,给铁路隧道施工造成极大影响,不仅需要跨越山峰、峡谷等各类高程障碍,还需要跨过河流、湖泊等平面障碍,施工周围的地质条件差,需要面对高温、熔岩、放射性气体、滑坡、特殊岩层等不良地段,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高地温灾害、塌方、围起岩变形甚至瓦斯爆炸等各类突发性工程灾害,引起安全事故。与此同时,事故周边地质环境特殊,需要下穿多种地段,易发生施工坍塌、地表结构破坏等,引起人员伤亡,造成施工停滞,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造成经济损失,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此风险性高、突发性强的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施工技术尤为重要。

2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铁路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所穿越的地质条件越发复杂,对铁路工程设计、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广义上的复杂地质条件包括不良地质条件、特殊地质条件两种,其中复杂地质条件常见于高地温、高地应力、云母片岩、熔岩、泥岩、滑坡体等特殊地段,在此地段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塌方、突泥、瓦斯爆炸等突发性大的地质灾害,提防工程支护失稳,防止各类工程安全施工的发生。特殊环境地质主要分布于堆积体、浅埋偏压、下穿铁路、下穿公路等地段。以上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极易造成灾害性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严重损坏机械设备,造成长期停工,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耗费,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除此之外,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事故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复杂性。为此,复杂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隧道施工的重要课题。

2.1 浅埋隧道施工

浅埋隧道属于铁路隧道施工中的难点地段,极易变形,且变形量大,是各类突发性事故的好发地段,为此,必须认识到浅埋地段工程特点,以保证后期的顺利施工。浅埋隧道最大的施工特点是埋深不足,覆盖层少,围岩厚度不够,很难成拱,且地表很容易塌陷,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地层损失较大,地貌移位明显,给后期的一些施工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地段,采用掌子面稳定策略,并防止地表下沉。

浅埋隧道的施工方法多样,包括明挖法、盖挖法、浅埋暗挖法等,其中,明挖法,自上而下进行开挖直至达到隧道设计要求后,按照自下而上的施工顺序,在完成主体结构后,进行回填;盖挖法自地面下开挖,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封顶;浅埋暗挖法,通过开挖、衬砌隧道施工,是现代铁路浅埋隧道施工的首要方法。浅埋暗挖法是在新奥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浅埋暗挖法初期利用支护进行支撑,后期采用二衬加强支护,并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充分发挥周边围岩的自主承受能力,以此形成支护封闭环,使其支护和周围的围岩有效融合构成支护体系。此法适用于软弱地层地下工程,围岩自承力较差,为了降低地面沉降,施工初期可采用刚度大的支护,增加支护承重,降低围岩自身负载,为达到此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注意初期自上而下施工,待初期基本稳定后方可进行二衬施工,施工过程同样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与此同时,浅埋暗挖法施工法需要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尽可能选择经济快速开挖技术,实际施工过程中,注重辅助工法的施工,可根据不同地层,选择相应的二衬配套机具,以此达到快速施工的目的,整个施工过程,注意施工质量监控,尤其是重要工序的施工,注重整个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施工质量,加强通风,正确处理好施工、施工人员、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为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2.2 偏压隧道施工

偏压隧道是指隧道围岩压力分布不均,进而导致支护受力不均的隧道。导致隧道偏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施工方法选择不合理,施工断面坍塌,围岩稳定性受到影响,以至于应力集中;其次,特殊地段施工,围岩倾斜,存在滑动面,自稳性不佳,受到施工扰动影响,岩体滑动进而导致隧道局部负载过大;最后,特殊地段如河谷边缘,其本身地段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倾斜,压力分布不均衡。实际施工中,因地形原因导致的偏压最多,常见于隧道口浅埋段,此段软围岩居多,一旦地面横坡坡度大,围岩地质差,在施工过程中,应按照先治水、管超前、强支护、早封闭、勤勘测的原则。

对于施工原因导致的偏压,做好施工设计的同时,要及时纠正施工失误;地段原因导致的非对称性偏压,可采用多种施工方法,包括设置挡墙、挖切土体、浇筑加固、支护衬砌等,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地段,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以此减轻偏压力。

2.3 软弱围岩施工

软弱围岩松散破碎,抗压性低,而且围岩的整体性不良,失去自稳能力,松软的地质条件,失去抗风化、抗水软化性能,开挖后变形大,施工难度大,一般分布于隧道口,很难形成洞口,另外云母片岩,呈鳞片状,表面光滑,胶结性极差,强度小,是铁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的软弱围岩。根据以往软弱围岩施工的经验来看,其发生工程灾害的类型主要由坍塌和变形两种,其中,因为岩体结构破碎,难以自稳,结构层面易滑动,开挖即坍塌,另初期支护加固后,随着岩体的不断变形,支护结构压力不断加大,导致结构变形,甚至造成之后结构的破坏。

软弱围岩几乎没有自支护能力,为此,施工过程中提高围岩的支护能力成了软弱围岩施工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内外隧道施工的经验,软弱围岩的施工方法包括稳定掌子面、加固地层、及时闭合等。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需要加强围岩本身的支护性能,稳定掌子面,引起稳定掌子面下降的原因包括凝聚力下降、存在地下水、强度下降等,在软围岩中,确保掌子面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其方法包括超前支护、注浆、喷混凝土等方法。

根据过去的工程实践发现,断面及时闭合也是软弱围岩施工的关键点,岩石隧道具有自我封闭能力,但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必须进行断面及时封闭,常见的断面封闭方法包括临时仰拱、加强底部、超短台阶法等。

2.4 岩溶地质条件下施工

岩溶地质作为国内较为典型的复杂地质条件,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最多。针对岩溶地质区段的铁路隧道施工,常出现隧道反水、渗漏等工程灾害,不仅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而且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为此需要不断加强岩溶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水平。

一方面要做好施工勘察工作,充分认识到施工环境状况,有研究指出应用GPS、3S 技术,对施工周边水文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勘测,做到心里有数,以此编制出符合于该地段的施工方法;其次,做好施工准备工作,采用3S 技术对施工进行数字模拟,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防、监管,一旦出现施工异常,需做好施工沟通及其现场评估,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纠错方案;最后,做好岩溶躲避洞施工,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根据现场实际的施工环境,科学规划施工方案,提高隧道施工的弹性,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科学合理分割,避开岩溶,提升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2.5 滑坡地段施工技术

滑坡地段的地质松散,难以成型,自稳性能差。为此,在实际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的施工现场进行充分的勘察,对施工现场的低洼地段进行平整处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地下水处置,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反水、渗漏等的发生。在使用爆破法进行地基施工时,要注意爆破的强度、爆破的范围,常采用短推进的方式方法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在滑坡地段施工过程中,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支护手段,防止出现坍塌。需要注意的是在地表滑坡段进行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土层的侧向压力,做好二次衬砌支护,提升隧道强度,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对其施工岩体实施监控,一旦发现强度不足,应停止施工,做好相关的加固对策,确保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3 复杂地质条件铁路隧道施工技术

3.1 台阶法开挖

台阶法开挖是铁路隧道施工中最为常见的施工开挖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施工的安全性,而且保障施工治疗。首先,施工人员在开挖前,需要对施工周围的环境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勘察,结合施工岩体的实际特征进行开挖。台阶开挖设备要求不高,在软弱围岩地段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开挖后能够获得相对较好隧道内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施工前通过起拱线附近台阶划分,确保了岩体长时间的自稳性能。

3.2 综合治水技术

任何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都需要面临地下水的整治问题。地下水不仅会导致整改支护变形,而且容易导致顶部渗透坍塌。为此,有人提出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先治水”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排水辅助、超前钻孔等手段,提升治水效果,现阶段小导管注浆技术应用更为广泛,有效优化水玻璃浆,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注浆压力。

3.3 洞内外加固技术

为全面提升隧道施工的岩层稳定性,根据施工情况进行洞内外加固,有研究者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地表注浆、底层暗挖的融合,降低加固影响。与此同时,为降低施工后期的影响,有研究提出了钢化观压入注浆,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洞内加固技术多样包括钢拱架法、喷混凝土等,使得主体抗压性能得到了提升,为隧道的后期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除此之外,有研究提出了洞内模筑衬砌技术,确保基地的稳定性能。

3.4 监控量测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风险高、事故突发性强,为此,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都要做好相关的隧道安全监控测量,对隧道地层、支护、治水结构的动态尽快实施的检测,确保整改施工的安全、顺利完成;与此同时,根据实时的检测数据,确保整个施工的安全稳定;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实时监测的结构,为后期的工程施工提供有效指导,并借助科学的测量仪器,确保整个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

3.5 新奥法施工

面对复杂的施工条件,在精确的参数计算、设计的基础上,可采用多次开挖的方式,根据实际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地质岩制条件相对好的地段,适当加大开挖长度,地质条件岩制差的减少开挖长度。开挖完成后,分二次支护,首次支护需要在开挖结束后立马喷浆,确保第一次支护的质量。

4 结语

近年,国家铁路线路日渐增多,所形成的铁路覆盖网不断完善。而我国南北差异大,地质地貌复杂多变,铁路隧道成了穿越高程障碍的必然选择,尤其是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荐,铁路隧道的地质环境愈发复杂,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对铁路隧道施工设计、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分析了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影响,探究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的方法、技术,为铁路网的安全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围岩隧道条件
不同围岩条件对隧道衬砌应力影响分析
云南:弥蒙高铁隧道全部实现贯通 弥蒙高铁最后一座隧道大庄隧道贯通
排除多余的条件
软弱围岩铁路隧道超前预加固适用性研究
高速公路隧道大断面V型围岩钻爆法施工技术
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