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弱建筑理念的乡村建筑设计方法探究

2022-12-30 19:48侯纬华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5期
关键词:空间环境建筑

侯纬华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1 弱建筑的概述

日本建筑师灵活地将本土文化融汇西方文化进行编织再造,活跃于国际建筑论坛上。芸芸建筑师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深耕与创新,为建筑界带来别样的灵感和火花。新生代建筑师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环境另创新意,将理性的建筑理念灵活转化,轻盈暧昧与自然交呼相映、和谐共生,弱建筑这一理念应运而生。

这种以退为进的建筑理念,诠释了一种新的人与建筑及周遭环境的联动关系。人作为感知主体,主观性的流动于空间之中,建筑师放弃了前期的功能分区、空间分隔的强制性限定,强调居者的主体能动性,营造了一种暧昧的不确定空间。由人的主体活动定义空间。其次这类建筑常采用较为轻盈的材质,通透性较强,与周遭的环境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协调发展。

2 乡村建筑的发展

乡村建设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发展,也受到了各方的密切关注。中国的乡村建设从建国初期,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革开放的“新农村建设”,至2008 年“美丽乡村”政策的提出,到当前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农村的重视,民生的关注,乡村人民生活水平也稳步提升,柏油路旁二层及多层建筑林立,传统的坡屋顶转向实用的平屋顶,建筑外立面多贴上了亮丽的瓷砖。

时代在进步,物质生活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享受。纵观当前乡村建筑,居住者本身也越发感受到了住宅存在的弊端和不适。当时的房屋大都由当地经验丰富的工匠包揽,并招募当地居民进行施工,无论在设计上还是施工中都没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同正规设计院和规范的施工单位建造的建筑相比质量相去甚远,

3 乡村建筑的现状

乡土建筑通常与时尚无关,就如同路都是人们走出来的一般,乡土建筑也是在人们的需求中应运而生。综观当前的乡村环境,大部分居住环境不容乐观,环境较差、居住条件简陋、居住空间狭小且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再一个明显的建筑特征是“加建”。大部分的乡村建筑都有自己另外加建的小房屋,依附在檐廊下,或附着在两个建筑之间的空闲空间,被用作厨房、卫生间或杂物间等功能。

除了加建,乡村建筑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改造方式是“隔断”,即将空间分割。由于乡村供暖条件差,很多家庭都是自力更生,自家供暖,但仍旧无法温暖室内空间,他们就将房间一分为二,卧室空间变小,冬天也更加温暖;还有些户主将房间分割出租给外来务工的人员等等。

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建筑局部进行的适应性调整和改建,整体看来有碍观瞻甚至还有些许的突兀,但因为它的普遍性,反而成为了乡土建筑的一种独特肌理,代表着乡土建筑这一时期的一个时代特征。这种自发的民间营造方式将会大量存在而且未来会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来的乡土建筑也会长期与之共存,所以新兴的乡村建筑必须根植于此,融入现有的乡土肌理之中。

4 乡村建筑存在的问题

质量问题为其一,就近取材,价格低廉,材料相对单一。

其二,施工方多为施工年限较久的工匠,仅凭借着丰富的经验而缺乏理论的学习,施工中并没有设计方案的推敲过程,结构上也没有一些受力的分析、承载力的验算,房屋的耐久性差,空间设计不合理,人体工学考虑不充分,居住过程中问题逐渐暴露。

其三,基础设施缺失,在内部水电暖配套设施上,根本无法与现在的高层建筑相比,稍微差一点的乡土建筑甚至不存在排水系统和供暖系统,弱电系统简单,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最后,建筑外立面红砖灰顶,稍好一点外贴瓷砖,千篇一律,审美缺失。人们逐渐意识到城镇化给乡村带来了千村一面的景象,盲目的建设严重破坏了乡村的自然景致和原生风貌。至此,用现代视角审视当前民居,不必大刀阔斧,而是将弱建筑的新鲜血液注入到乡村人居环境中。

5 弱建筑的空间逻辑——基于 “弱建筑” 理念的案例解析

5.1 无形化的建筑

建筑依托功能展开空间序列的布局是建筑最原始的空间处理手法,而弱建筑并不依从这一方法,打破建筑的功能属性,以人的行为作为设计的重点考量标准,模糊的空间界限打造出不确定秩序中空间的多元化表达,激发出建筑的包容性和无限可能。

藤本壮介的很多作品都有这一表达,NA 住宅项目中,大小不一的外立面窗洞,给住户带来多视角的景色体验。上下的夹层空间中也没有固定的隔墙,错落的内部空间更方便人们的交流互动。妹岛和世的作品劳力士学习中心,也是营造了一个不确定性的漫游空间,建筑顺应起伏的地势展开,以螺旋形的上升形式打造层与层的空间模式,轻盈的建构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感,仿佛自然环境的错综之感,给予了空间巨大的潜能。

5.2 局部建筑

在藤本壮介的项目M-Hospital 日间护理楼中体现了建筑物与周遭环境一种新型的存在关系和形式表达。表现来看两者并不刻意的分隔空间,几乎找不到明显的分界线,而是利用模糊、柔弱的建筑体块结合周遭的自然环境,用绿化的介入实现空间内外的交流。林立的轻型围墙模糊的勾勒出建筑物的不同区域形态,削弱了建筑的体量感。同时局部的空间又呼应着整体的氛围,局部和整体相互作用形成一定可塑性的系统。

在乡村建筑中设计师也应当打破整体全局的设计观,将视角切换到山之一隅水之一涯的局部,建立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小秩序,整合叠想构造新的建筑形式。不依靠所谓的大秩序,或通常意义上的外围秩序,而是借助局部之间的关联性,运用连环相扣的小秩序,由内向外的营造出空间场所。

5.3 间隔建筑

藤本壮介一直在强调原始森林的设计理念,他认为建筑就应当像森林一般朴素自然,林立于环境中[1]。他在设计实践中也格外地偏爱自然,建筑依托于自然之中,以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为例,整个图书馆采用木材料,仿佛一个原木板堆砌的积木世界。空间内部没有墙体分隔,放眼望去全是巨大的书架,通顶的原木隔层不仅作为书架置满了图书馆,同时作为隔断分割空间。建筑中也没有过多的局限功能分区,由读者定义空间,仿佛完全置身书籍的森林般,遨游其间,流连忘返。

置身于美术馆中,巨大的书架与读者形成一种新型的对话,无意识的交流,感受人与空间的互动,协调共生。书架的布局犹如螺旋般展开,书架中打通的部分可以让读者穿插其间,轻盈的书架作为建筑的骨架,顺应空间而流动组合,仿佛空间也在延伸一般融入建筑之中,书架遵循着本身的形式将空间分隔开来,却又不能切实的感受到它的分割,这种模糊不定的间隔手法扮演着某种框架的角色,拓展出新的空间功能,创造赋予创想的空间场所。

6 弱建筑理念指导乡村建筑

6.1 轻盈的形态,通透的视野

建筑体量,空间尺度的消隐、弱化,城市中的建筑大都以强硬的建筑结构建立一种标签来展现自我,乡村环境有别于此,硬朗坚实的建筑边界就会显得格外生硬突兀,与周遭环境背道而驰。体量感的弱化,将环境为依托,置入人这个主体,来营造建筑空间。对建筑的结构、框架运用分解、重构等手法消减建筑的体量感,结合轻盈的乡土材料灵活的打造空间[2]。材料的多元运用,打破红砖灰瓦的单一表达。

乡村中广袤无垠的土地,恣意生长的植物,正是乡村环境的独特优势,更应把握与此,建筑贴近自然,和周遭的景观相互协调,人穿梭其间而忘乎喧嚣、悠然自得。建筑的体量尤为重要,可采用一些优质的乡土材料,如竹子、秸秆,就地取材,提高环保性,建筑屋顶可设计玻璃天窗,增加自然采光,给室内空间带来多样视角。

6.2 暧昧的空间,灵活的布局

村镇建筑多以“间”的形式来建造,并行式排列,相似固定的空间格局导致空间使用不当、动线不合理,居住的舒适度大大降低。弱建筑倡导的就是打破空间的限制,由人的活动来构建定义空间,增加空间的灵活度,从而提高了空间的使用频率,丰富空间活动。让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打破建筑的静止性和限制性,不被空间所限。所要营造的其实就是一种无目的性的空间,这种无目的性是指不依托于空间的功能性,即功能性的削弱,至此能够更大概率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3]。

建筑N-House,就探索的这样一种原初的状态,营造空间的无目的性,不加过多的限定和干预,空间依附于人的行为活动而自然设定。居者被赋予更多主观性,让生活更加惬意安然。这种无目的性一定程度上冲撞了现代主义极力推崇的功能性原则,然而时代变迁,日新月异,生活的快节奏已经让人们如此疲惫,何不安逸在自己的一方空间,主观创造居所丰富的空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住宅的整个空间仿佛是运用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功能性也是在淡化之中形成的。能够感受到风格各异的场所体验,在不同空间中徘徊流动探索新的功能,赋予它新的特质。这种功能上丰富的模糊性,以一种含蓄委婉的形式表达着住宅这一主题,具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巨大的潜能。

6.3 材质的简约素美

乡土建筑生长于乡土环境之中,与自然相融共生、贴近自然,因此其体量、结构等普遍与自然环境结合。搜寻周遭特色材料,原木、竹竿、麦穗等原材料的加入,带给建筑轻盈的体态,打破建筑坚不可摧的外立面,拉近人与室外环境、景观的距离,不自知的创造更多的空间活动。

弱建筑理念下的建筑材料,色彩相对淡雅朴素,材料质感一般选用通透性较高,体量也较为单薄的材料。玻璃就是这一理念下很好的材料选择,材料本身的通透感似有若无的将空间分割,衍生出有趣的子空间,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同时玻璃材料也具有很好的折射性,可以结合光线改造和创造空间。竹木材料的合理利用也能很好的表达这一理念,竹木本身的线条美感和自然的气息与建筑空间相互融合。除了材料选择外,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将门或窗户的形式由单一的方框形式改成富有流动感和节奏感的拱形,曲面的设计更显灵动,营造轻盈的建筑质感。与自然相融共生,仿佛原生建筑一般,也正契合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6.4 静谧诗意的光影效果

光作为空间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连结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其在建筑中的灵活运用,塑造出更加诗意的空间形态。空间中自然光的引入,让空间充满生机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早中晚的光影变化,影响着主人的行为和在空间中的位置。作为一个变化的空间元素,人游走其间,这种似有似无的模糊空间,仿佛重新描绘着室内场所。

弱建筑理念下的光影效果,更多表达的不论是流动变换的自然光还是灵动有趣的人造光,都在微妙的定义空间形态。光作为一种媒介,促进了人与环境的交流,让人们在视觉上能更深层次的去感受建筑空间,感受光影变幻带来的空间体验和丰富表达。

6.5 内外连结的空间关系

环顾四周,不同的距离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人存在于城市空间中,切实感受着身边的建筑、山水、树木,遵循建筑本身的存在形式,以第一视角置入空间,拓展新的空间形式和功能,赋予一个创想的场所。可以是从内部空间向外部场所的过渡,也可以是局部到整体的转变,犹如大自然般,树木相邻才成林。内外相互呼应,局部和整体彼此反馈,重新定义混沌状态下的秩序语言[4]。

通过对空间中距离感的变化,利用可塑性的地形营造多样的空间,居者自由选取各种距离感的表达,挣脱环境强加的束缚,体验更多的行为模式,增加与环境的互动,探索住宅空间不同形式蕴含的丰富的可能性。我们最终营造的不是强制的功能空间,而是一个宽容的场所,运用场所的不确定性,打造空间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6.6 通脱不拘的多元行为

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建筑中人类的居住行为,过往建筑依托功能性、实用性展开设计,依照入口接待、展示空间、休闲空间等较为开阔的动区,以及洽谈、办公等私密的静区,条条框框的考究限制了建筑的发挥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藤本壮介勇敢打破这一势态,在设计中擅长灵活的运用场地,品析建筑周遭环境的可利用性和创意发挥,利用环境这一独特的场地优势来打造建筑空间的层次,从而激发更为多样的空间行为和体验。这也印证了他弱建筑理念,环境、建筑与居住者的行为链接。

居住行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行为的激发与创新,人作为空间的主导个体,具有绝对优势和主体能动性来营造空间,反之无限制性的空间功能又推动使用者去创造行为,增加活动与交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空间中好似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调节某种强与弱的制衡,弱化强加的限定,增强行为的参与,视听触嗅多元感应,达成一种整体观上的秩序感,也是建筑所呈现的魅力。

建筑作为个人附属品,私有化的占有本身就表明了应当各有特色,建筑功能布局、建筑的空间走势、室内的装饰部件顺应主人的日常行为模式和喜好风格,作为主人的一个性格标签展现给观者。通过这一点也就更应大胆的创新设计,空间体块的关联变幻,大小的变化,虚实的交接,来保证空间的流动舒展与连结。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通过错落的层次丰富了空间。像多米诺骨牌一般,可以依照其中的一个单体组合罗列,以某种形式逻辑排布,但藤本壮介还并非如此,他在厘清这种机械式程式以后,将其中的部分再次罗列重组,这种独特的形式看似有所差异但又相互关联,以一种暧昧模糊地模式存在。人在其中的行进增加了场域的动态循环,以一种日常性的生活轨迹窥视建筑的包容性。

7 结语

“弱建筑”中的“弱”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针对建筑体量和结构的弱,反之它也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关系,这种力量建立于人与建筑的关系之上,当建筑呈现出弱势的一面,人的主观性突显。在乡建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全新的设计语言,恰当的处理建筑、环境与人的关系。

乡建建设并不是推倒重构成为设计师的个人化精心化设计,而是在乡村的底图上精进和改良,充分的尊重乡村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延续乡土建筑的文脉和淳朴情思。弱建筑的手法入通过弱化建筑,凸显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去探索空间的多维性;乡土材料的运用也是一种弱的体现,自然材料在建筑中彰显着淡然和弱化的气质。这种弱作为一架桥梁消弭建筑与环境的隔阂,将人、建筑与环境的连结更加自然舒适,建筑不再是空间功能的限定,而是人的需求空间,一个温暖的文脉场所也正是弱建筑理念下的乡土味道。

猜你喜欢
空间环境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漫观环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