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本质身体实践论
——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分析

2022-12-31 12:25辛太博刘智繁程龙郑州大学
灌篮 2022年14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本质马克思

辛太博 刘智繁 程龙 郑州大学

体育本质是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基础问题,这是由于体育本质的研究是进行其他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构建体育学科体系的根基,只有正确的理解体育本质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体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和发展体育价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体育的本质呢?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因此,我们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与反思,应该要结合我们所处时代的环境与背景,这样才能突破以往对于体育本质认识的思维范式和局限性,真正地把握体育本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实践的创新之维,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本文回归体育的主体“人”的实践,旨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和“身体实践”来认识体育本质。

一、体育本质研究的论争

(一)本质的含义解读

“本质”一词在东西方语言中具有差异,汉语中“本质”最早出自晋代刘智的《论天》,指的是本来的形态,此处的“本质”并非哲学词汇,而在西方语言中,“本质”是哲学词汇。[2]哲学当中所说的“本质”来源于“是”或“存在”,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体育本质,是指通过反思其中的“本质”即哲学含义上的本质来认识体育本质。

(二)既有体育本质研究概述

在既往的体育本质研究中,学者们大多通过语言或者逻辑的形式来对体育的概念进行界定而引出体育本质,这样的做法并没有真正的揭示出体育本质。因为体育本质不是通过语言的诡辩或者逻辑的推理而能够得出的,而是体育的主体“人”的身体实践的直接存在,脱离了“人”实践的体育本质研究则是进入了认知的误区。国内有关体育本质的研究始于哲学界关于“真理标准”的界定和教育界关于教育本质讨论的背景,最初的体育本质研究众说纷纭,主要有体育本质单质论和多质论两种,近些年来诸多学者试图摆脱以往体育本质解读的框架和范式,但是依然没有脱离传统“主客二元”的对立思维。[3]

1.教育本质说

杨文轩、陈琦等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体质教育”[4],韩丹认为体育的本质是“身体教育”[5],无论“体质教育”或是“身体教育”都将体育本质简单地归结为教育。根据这样的依据,美育、德育的本质也将是教育,这样的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教育是体育的一种基本功能,通过体育教育的这种途径可以促进人的体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实现体育的基本价值,但是将教育视为体育的本质则是对体育本质的曲解。

2.文化本质说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7]。在相关的体育课程书籍中,体育的概念被解释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上文强调体育的教育本质不同,基于体育所表现的现象的复杂性,体育则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现象。[6]也就是说,体育是一种文化是毫无疑问的,体育、艺术等都是文化的载体,但如果说文化就是体育的本质便是牵强附会,文化所代表的含义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质的内涵。

3.社会活动本质说

熊斗寅认为体育本质是社会活动。[8]社会活动本质说主要是从体育的单质论入手,将体育看作是一种手段,认为体育的本质是通过“体育”这种手段达到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的目的。社会活动是体育的一个基本属性,体育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得以展开的,但是将体育的这种属性误解为体育的本质则是由于对“本质”含义的曲解与误读。

有关体育本质的论述远不止以上三种,但是教育本质说、文化本质说、社会活动本质说是对体育本质解读的三种典范。这三种认识的误区在于没有真正把握体育主体“人”的身体实践,而是将体育简单地视为某种手段、符号或者工具,通过建立体育与外界的普遍联系来探讨体育的本质,偏离了体育的真正内涵。

(三)体育本质研究的转向

在大多数探讨体育本质构建的论文中,其观点由于受到语言、思维、文本等的遮蔽,让我们偏离了认识体育本质的正确道路。体育的本质是关乎身体的,而身体实践所意向与充实的含义原本就无法通过思维认识和语言描述而实现,身体实践的意义直接体现于身体实践的第一现场,只有通过身体实践,才能正确把握体育本质。[6]也即是说,正确的认识体育本质必须转向对身体实践的认识与反思,通过身体实践达到对体育本质内涵的正确解读。体育本质研究必须也必将实现从体育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来认识体育本质到通过身体实践来认识体育本质的转向。

二、认识体育本质的途径与创新

(一)身体实践认识的转向

身体是体育意义生成的基质,[6]只有以“人”为体育的主体并借助“身体”为载体进行体育才能实现体育的价值。例如,观众在欣赏一场高水平的红土网球比赛时,看到职业运动员在红土地上猛烈的发球、正反手强力上旋进攻、迅速地跑动和步伐转换、冷静细腻的小球处理时,观众能够建立网球技能的知觉认识并形成思维构建,但是,观众是没有直接的参与到网球运动当中。进一步说,现场的观众并没有关涉到体育的本质,因为观众在比赛现场所体验到的兴奋、愉悦都只是体育的功能或作用带来的附加,并没有实现体育的真正意义。但是当现场比赛结束后,观众在接下来的网球学习或比赛中将自己的身体直接参与到运动当中,这时便实现了体育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将体育作为外在客体进行围观,并不能获取体育本原的意义,只有身体参与实践,才能够实现体育的本质。

(二)体育本质的“人”之根本

基于上述分析,体育本质的构建从体育与外在联系的认识应当转为对身体实践本身的认识,而这样的认识正是以“人”为基础展开论述的,身体实践是“人”的身体实践,不是动物或者其他物的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在体育哲学中所探讨人与人的身体关系时,“人”是指被体育改造身体的人,不是指个人;“身体”是指被体育改造的身体,不是指个体的身体。[9]人是进行体育的主体和根本。认识体育的本质应当根据所处时代的环境和背景,我们所能达到的认识取决于这样的条件,这与体育本质“人”之根本构建是契合的,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也应当基于“人”之根本进而实现对人的促进与发展。

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于体育的启发

(一)从追求人的自由发展视角认识体育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追求。历史唯物主义所探讨的是如何改造世界,批判旧世界来建设新世界,落脚点是现实的个人,根本来讲是以人为基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也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0]。社会条件会限制人们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与探求,在当时的大工业化生产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实现物质条件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满足后,人们才能够去认识体育,进行体育,并获得体育所带来的促进体力和智力的自由发展。《资本论》中写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1]这句话是马克思关于体育的较早论述,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追求是要改变人的本性,最终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12]

(二)从倡导人的实践视角认识体育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倡导人的实践,从人的实践视角来看,体育则是一种特殊的身体实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在文章中,马克思明确说明了包括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的。[13]也就是说,人可以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去影响其他的社会生活,体育的身体实践是一种特殊的实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可以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和“主体”等方面去认识事物,这也为我们认识体育本质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体育是“感性的人的身体实践活动”,思想的创建、言语的表达或精神的运用都不能准确地表达体育的真正内涵,体育是身体实践和生命活动,是“人”身体的实践展现。体育是对人本身的身体实践改造活动,是主体能动性、现实性和创造性的体现。马克思一生进行了诸多的体育运动实践,年少时期,马克思沉浸在划船、驾雪橇等具有游戏趣味的体育实践,成年以后,马克思进行了更多专门技能练习的骑马、游泳、击剑等体育实践。

四、体育本质的构建

(一)体育本质是身体实践

在对既有体育本质构建的分析和转向之后,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认识体育本质启发的观点,能够发现,体育的“存在”是体育主体“人”的“身体”,而“实践”是体育之所以为体育的本原,也就是说,体育本质是身体实践。体育的身体实践内涵可以分为三个维度,身体运动、体能实践、技能发展。[14]身体运动是体育实践的形式与途径,身体运动能力是体育实践检验的标准。人的具体实践活动是由人的具体身体执行,承载着特定的规范。体育是人独有的生命活动,身体运动是人的实践改造。身体体能实践是体育实践的体现与反映,体能是指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各项素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体育运动能力,体育的实践是以人的体能改造和训练为展现形式的,所有的体育都包含身体实践。技能发展是体育实践的目的与应用,也是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实现全面发展所依赖的手段,服务人的生存发展。技能发展是人在后天进行的身体实践,由于在后天中所获取的身体技能,使之成为体育的实践内涵。

(二)体育的最高诉求是“通过身体实践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诉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身体实践是一种具体的实践,体育通过身体实践的本质可以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体育是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身体实践活动,通过人的身体实践本质回馈到人的本身。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体育本质是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里的“人”是指“每个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体育能通过其本质内涵实现对人的教育、强化和发展的作用,这也是体育本质所能外在表现出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以“人”为主体,身体为载体进行实践,以达到“通过身体实践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最高诉求。

五、结语

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体育的主体“人”的实践认识到体育本质为“人”的身体实践,从根本上揭示了体育的本质。但是人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绝不会停滞在某个阶段,随着历史的进展和人类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也必将不断地进一步加深,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后得出理论再实践再得出理论,“人”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最终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对于体育本质的探讨源于我们“人”对于世界本原的遐想与思考,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认识体育本质是什么,更是我们“人”对未来发展的理性冲动。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本质马克思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