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以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为背景

2022-12-31 13:34赵东苹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抗击斗争灾害

赵东苹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20世纪末以来,我国接连遭遇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四次重大灾害,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面对这些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战胜了前三次重大灾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角度看,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是非常宝贵的现实素材,应把其作为一个整体,认真加以梳理、分析、总结,实现其与思政课教学的高度融合,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把20世纪末以来党领导的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作为一个整体融入思政课教学,主要基于以下3点考虑。

1.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宝贵案例。思政课教学可以引入很多案例,但这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案例的重要价值在于:(1)真实可信,不是道听途说,甚至杜撰虚构出来的,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信赖感;(2)时效性强,都是最近20多年发生的,比年代久远的案例效果好;(3)这些案例要么是大学生本人经历过的,要么是其父母经历过的,有利于产生认同感。

2.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主要涉及唯物辩证法、联系与发展、实践与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中主要涉及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发展理念、军队问题等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主要涉及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主要涉及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等内容。可见,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涉及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3.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起到深刻而持久的作用。众所周知,由于多元文化和多渠道信息的影响,思政课发挥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如何使大学生坚信思政课内容,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把党领导的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作为整体融入思政课教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如果说某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能对大学生起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那么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等于是在反复印证思政课的作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最重要的是,在短短二十几年内接连出现四次重大突发性灾害事件,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为巨大的挑战,但最终我们一一化险为夷,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民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不挠。这种基于多个事实建立起来的信念和情感一定是坚定而持久的。

二、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契合点

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理论内容,文章仅就它们共同体现的主要内容作以下总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制度体系,其优劣如何,尤其是能不能经得起大灾大难的考验,最终要交给社会实践来检验。每次遭遇重大灾害时,党中央都能总揽全局,迅速作出部署并进行周密组织,科学调度人、财、物等资源,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进行斗争。实践证明,在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中,以党的领导为最大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彰显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能够攻坚克难的制度优势。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有效管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2.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在四次重大灾害面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人员、科技人员、新闻从业人员、工程建设人员、志愿者等,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灾区群众积极开展自救,灾区外群众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以各种方式大力支援灾区。可以说,人民是取得四次重大灾害斗争胜利的根本力量。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夺取抗洪抢险胜利的主力军和真正英雄[1]。胡锦涛同志认为,人民群众是抗击非典的主力军[2]。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3]。习近平同志强调,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4]。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与挫折,始终自强不息,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进。在二十几年间先后遭受四次重大灾害,这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少有,也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罕见的,极度考验民族凝聚力和抗压力。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向灾难低头,而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屈不挠地展开斗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韧与刚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任何困难都压不倒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

4.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5],这一点在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广大党员不惧危险、不怕牺牲,组成“党员责任堤”“党员突击队”和“党员敢死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党员医护工作者冲锋在前,全力抢救病人。在抗击汶川地震斗争中,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重建,共产党员都是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纷纷请缨,在一线严防死守,为抗疫斗争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哪里最危险、最需要奉献和牺牲,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5.人民军队是我国的钢铁长城。为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在抗洪一线连续作战、不怕牺牲。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派出1300多名医务人员到小汤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对战胜非典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抗击汶川地震斗争中,物资供应、转移灾民、救治伤员、灾后重建等工作中都有解放军的身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解放军驰援武汉、军医接手火神山、部队承担生活物资配送的消息,给武汉乃至全国人民增加了必胜的信念。可见,在每次重大灾害来临时,我们的子弟兵都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及时出现在最危险的战斗一线。人民军队以实际行动表明,他们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钢铁长城,是党和人民可以绝对信赖的坚强柱石。

6.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洪涝灾害显示了洪水的威力,我们付出巨大代价才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汶川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令人震撼,它表明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类对大自然应怀有敬畏之心,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应保护自然环境,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深刻反映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当全面地看待问题。任何一次重大灾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任何一次重大灾害都是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我们对它的认知也是不断加深的。

三、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方式

把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把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中蕴含的思政课理论内容讲授给学生,这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除了前面总结的几点共同内容外,教师还可以从本门课程的视角出发,继续挖掘、梳理、补充新的知识点。在进行理论讲授时,教师要恰当运用案例、对比和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把从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中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

2.亲历者现身说法。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距今时间较短,见证者为数众多,可以以“我是亲历者”为活动主题,邀请参与过这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的相关人员进入课堂做报告、开讲座,给大学生讲述自己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的经历。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来说,每个大学生都是见证者和经历者,可以让他们讲述自己在其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这种讲述说服力更强,更容易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3.讲述感人事迹,播放感人视频,以情动人。完成抗洪抢险任务的人民解放军撤离九江时,20多万市民不顾瓢泼大雨前来送别,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军民鱼水情。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抢救危重病人时,把其他同事挡在门外,为的是减少别人的感染几率,后来不幸染病殉职。战士盛于峰充满怜爱地注视着婴儿、婴儿懵懂而又开心地凝望着他的照片,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地震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向武汉运送捐赠蔬菜的山东货车司机李保民,一边吃煎饼一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钱可以出力”,后来还把奖励给他的两万元钱捐给了因疫情而失去父母的武汉孤儿,体现了中国普通百姓“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大爱情怀。总之,这些感人故事和视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4.线上宣讲。这种方式一般是先策划好若干主题,如“从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看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看中国人民的伟大”“从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然后按照这些主题去录制微课,再把录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最后让学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占用课堂时间,并且方便学生随时观看。

四、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融入思政课教学,终极目的是内化于心,促使大学生实现情感升华,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坚定“四个自信”。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指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归根结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战胜重大灾害的底气。因此,大学生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70多年的执政历史足以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因此,大学生必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热爱人民。人民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在重大灾害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极高的思想觉悟,发扬了同甘共苦、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这样深明大义、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人民,值得我们发自肺腑地热爱。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人民疾苦,培养人民至上意识,树立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利益的伟大志向。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生应如何理解人生意义、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标杆: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力量的人生最有价值。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所在?衡量标准不在于拥有的财富多少或地位高低,而是看其行为是否有利于他人,是否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总之,服务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生。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对此形成价值认同,再逐渐转化为行为习惯。

5.成为有责任、有担当、奋发有为的当代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6]。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国未来发展会有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会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学好本领,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抗击斗争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齐心人定胜天
——为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作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灾害来临怎么办?》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