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研究

2022-12-31 13:52毛雅萱
乐器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传统音乐

文/段 妍 毛雅萱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提取音乐表演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从而达到“以音育人、以乐化人”的作用,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隐性地挖掘课程和思政的协同育人能力,进行多途径、多形式的深化和拓展,从而达到音乐课程教学中技能与教育并重的状况,从真正意义上为国家培养担任复兴大任的人才。在高校音乐表演课程中,只有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才能做好高校的教学工作和课程思政工作,践行“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一、围绕“课程思政”教育热点,培养“立德树人”教学目标

1.“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当代中国青年承担着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课程思政起到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因此,校园建设要更加注重课程思政教育的培养,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在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中,通过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音响”表达“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艺术观,通过隐性渗透将思政内容贯穿于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与格局,激发学生的内在修养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要求。

2.“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类文化阵地建设和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健康成才的迫切需要。从古至今,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才评判标准始终是“德”与“才”两者兼备,“德”是指道德修养与人格品质,“才”是指才能才干与专业特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教育是教人做人,先生不该专教书,应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只顾读书,应学为人之道。”这里说的“做人”“为人之道”都是在说“德”的重要性。如今在当下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大学生难免会受到不积极向上的信息所干扰,这样往往会导致他们出现沉迷物质享受、道德品质缺失等问题。因此,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专业课程中,提高文化素质与道德品质,加强学生道德自律,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使命感,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优秀人才。

二、持统筹全局观念,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1.提升学生思政意识,增强自身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旨在于人的内在品质,体现着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因此,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基于音乐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和个性化特征,他们情感丰富、善于沟通,懂道理并能明辨是非,但他们有时会任性,会偏激,这也是因为他们心智不成熟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导致,所以,提升学生“思政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音乐表演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想要更好地提升思政意识,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文本功底,更要开拓学生的宏阔视野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作品的思政元素,深入体会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探索音乐中的思政元素,并且将音乐与思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内涵。其次,音乐课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运用网络化、信息化、媒介载体等的作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线上优秀民族乐团的演出视频,激发学生主动对音乐课程进行研究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紧跟新时代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实际讲授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思政意识,主动探寻音乐作品中音乐表演技能以外的人文内涵,不断提升自身人文修养。一方面,作为综合类大学,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可利用的资源,可以邀请各专业相关的专家与教授们联手开展一系列讲座,充分积累学生的文学素养,在灵活运用演奏技术进行弹奏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此外,在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上,可以加上哲学等其他学科,形成通力合作,拓宽学科的综合性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们亲自去感受作曲家田野采风的方法,了解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让学院派更加接地气。

2.挖掘传统音乐思政元素,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作为音乐学科的核心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族器乐以及戏曲音乐的基本理论课程,这些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隐性的思想道德内涵。在音乐课程教授过程中,传统音乐类课程较多,如《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概论》《民族民间音乐》等,这些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通过讲授音乐史的历史脉络,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各段时期代表性的的优秀经典作品。学校通过举办关于传统音乐的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地挖掘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人文道德修养,提炼其思政元素。此外,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学生的音乐表演课中,例如: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经典“红歌”、中国传统文人音乐、歌颂祖国、敬畏自然的一些作品等等,以专业的器乐比赛演奏为引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优秀传统音乐,这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专业技能和理论研究的学习方面可以得到双向提高。

三、综合发挥音乐专业特点,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方案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我国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他植根于每个学生心中,能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高校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重要活动纪念日,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作品内容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对经典作品得到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中国经典作品进行传承和发展,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道德修养。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师生共同参与了学校举办的大型民乐音乐会演出活动,由学校成立的民族管弦乐团到各大剧院进行演出,还有个人独奏音乐会、室内乐合奏、音乐专业技能大赛等等,在这些演出和比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不仅得到提高,还能更深刻了解这些经典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此外,这一系列活动与演出,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向当地市民展示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例如:民乐合奏《我的祖国》《龙腾虎跃》《红星闪闪》;声乐合唱《在灿烂阳光下》《我和我的祖国》;管乐作品《社庆》《怀乡曲》等。通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情感内容以及文化内涵等,遵循音乐中音色、旋律、速度、节奏等的要求,开展不同的音乐形式活动表现中国经典作品,使学生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更加了解,并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民族自信,弘扬了爱国热情。

2.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有效途径。而高校音乐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多为音乐会演出活动,这样大学生的成长路线比较单一,因此,大学生应该走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检验自己,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培养能用、想用、重用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引领社会风尚、为社会传播正能量。

例如校内实践以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为例,它是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乐团,并多次举办音乐文化周在大连进行展演,获得一致好评。一方面,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一专多能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校外实践主要在于校企共建,例如当地的城市音乐馆、歌舞团、社区艺术培训机构等,还可以根据企业对音乐表演人才的能力需求特点,开展各类的比赛或巡演活动,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社会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3.多角度诠释中国经典作品

从民乐作品的角度出发,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传统民族乐器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民乐作品的表现则是文化的音乐体现形式。以笔者的学校为例,近年来民乐团的组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北京一夜》《龙腾虎跃》等大型民乐合奏曲目的多次上演,得到当地群众极好反响。通过演奏这些民乐经典作品,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综合素养,更好地诠释民乐作品的精神内涵。此外,在民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挖掘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讲解音乐创作背景知识、创新音乐表达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自信。

从声乐作品的角度出发,教师经常采用经典的声乐作品来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牧歌》《教我如何不想他》《思乡曲》等,通过学习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在音乐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情感表达上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这些作品语言简短精炼,情感质朴细腻,在意境上更是新鲜别致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精神与情感世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练习与传唱。

从钢琴作品的角度出发,在高校教学内容的角度中挖掘其中的中华文化内涵,由于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音乐内容、音乐体系、表达方式等各不相同,中国作曲家极力探索中国化的音乐、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使得中国的钢琴艺术在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创新,既能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社会存在意义,又能在演奏与教学中体会作品的文化精神内涵。在钢琴教学实践中,中国的作曲家们根据中国音乐的审美特点创作了不少符合中国人审美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并应用于高校钢琴教学之中,如钢琴协奏曲《黄河》、独奏曲《牧童短笛》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提高他们的演奏技巧和审美意识,在理解作品创作内涵的同时,感受作曲家的人文情怀,有助于学生在演奏中充分展现作品的精神意蕴。

4.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与教学重任,老师所具有的思政素养也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建构与价值选择。在教学实践现状中,音乐表演专业主课教学中仍存在以传播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只注重技能的强化训练方式不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增强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思政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兼具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既要专业强、又要本领高。所以,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思政教育者,就要博览群书、深入社会、热爱生活,做思想的修行者,实践的参与者,理论的耕耘者,唯有如此,高校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思政教育能力的培养。掌握思政的理论内容很容易,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这需要教师提高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能力。第一,教师可以多听一些与思政有关的讲座、课程,吸收、借鉴其他的优秀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第二,提高明辨是非、抵制错误思想和不良言论的能力;第三,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加强有效的情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最后,在音乐课堂上,师生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在课程中巧妙地融入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注重音乐理论与音乐作品相结合,充分挖掘传统音乐的思政资源,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增强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审美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品学兼优和高水平复合型的音乐人才。

结语

课程思政的本意就是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在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实践中,要把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拓展教学视野,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政课程,让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地增强思政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音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