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深入推进勐腊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

2023-01-03 12:23李永华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商

李永华

(中共勐腊县委党校,云南 勐腊 666300)

农村电子商务是力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要渠道,它将全面提升各类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流通效率。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提出要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勐腊县在区位、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人文旅游、国家特殊政策等方面都具有一系列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条件优势。因此,研究分析深入推进勐腊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可以推进勐腊县农业与农村经济升级转型,构建农村现代市场体系,提升地方农特产品优品优价,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1.深入推进勐腊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意义及现状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下一步农村是我国实行“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市场,而农村电商发展将成为农村市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将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打破其跨地域特性有形市场的物理局限,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农业,全面推动城乡双向循环畅通,是未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新引擎。勐腊县在区位、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人文旅游、国家特殊政策等方面都具有一系列发展农村电商的条件优势。因此,乡村振兴视域下深入研究推进勐腊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加快地方政府转变发展理念,对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农村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勐腊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各项政策,并将电子商务作为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截止目前,勐腊县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分拣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投用,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45个站点初步建立(覆盖率60%),农村电商培训工作稳步开展,完成培训人数3920人,进入回访及孵化阶段,实现电商创业50余人。品牌培育和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稳步推进,已创建区域公共品牌“雨林农耕”1个,20类50种农产品牌,完成45类商标申请注册,已培育出一批以滇云蜜语、陈升福元昌旗舰店等为代表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企业10余家,网商总数2125家,并组织开展了多次大型线上线下电商助农及乡村振兴营销活动。截止2021年1-12月,勐腊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76312万元;同比增长27.46%,网络零售额实现30960万元;同比增长24.79%,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5194万元,同比增长59.55%,带动就业人数0.55万人。电商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2.深入推进勐腊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

2.1 县域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滞后

一是规模化农产品产业发展不足。由于思想观念滞后、技术及财力的限制,特色农产品产业没有长期规划,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和专门扶持与政策,农产品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品牌化建设不足。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品牌意识不强,同质化严重,全产业链品牌发展严重不足,导致农特产品在营销、品牌包装打造、资质SC认证、市场准入等环节的要素配套工作滞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较少。

2.2 农民电商意识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一是缺少新型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勐腊县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意识比较薄弱,多数企业、合作社电商认识不足缺乏热情,电商气氛不够浓厚,电商创业者都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为主体,生产规模小、产品的供应链不足,市场竞争力低。二是专业电商人才资源匮乏。由于城乡差异较大,县域电商发展人才储备不足,电商运营多数为外来人才,企业聘用成本高,员工招聘难,缺少电商行业的就业者,企业选择比较少,特别是运营、美工、发货方面的专业人才。

2.3 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一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勐腊县域地广人稀,且十分零散,交通状况相对落后,存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各类信息技术、设备等软硬条件的普及、服务、更新速度过慢。二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由于勐腊县乡镇分布范围广、跨度大,多数快递物流营业网点尚未涉足偏远乡镇,而产品大部分属于时令性农作物,保质期较短,加之冷链产业发展较慢,缺货断货情况较多,掣肘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致使工业品和农产品上下行不顺畅,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3.乡村振兴视域下深入推进勐腊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3.1 完善政府电商发展框架的政治机制

3.1.1 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效率。一是强化政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政府部门要加快转变农村电商发展理念和政策支持重点,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和推广力度,全力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营商环境,扩大农村招商引资的规模,将本土的农业资源和其它生产资源要素相整合,有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积极推进各类绿色审批通道效率,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电商企业,在政策帮扶、资源划拨、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各类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合资抱团发展,以壮大产业的市场影响力,有效提升抗风险能力。二是积极发挥政府主导统筹职能。

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发展仅凭企业、农户和市场需求是远远不够,更需要有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与统筹的作用,以科学引导、均衡调配、高效使用的方式,统筹全县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加大各部门对农村电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共同推动勐腊县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3.1.2 加快完善各类体制机制。政府要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系列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从政策出台、宣传推广、管理办法、奖励措施、诚信体系、人才创业、工作标准、法律规则、评价体系等多维度保障各项工作开展,注重由单纯的政府推动向“政府+市场”驱动转变,进一步发挥市场力量打造农村电商服务新机制,打造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环境。

3.2 加强农村信息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3.2.1 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实质是由过去传统的农村经济与信息化互联网的高效结合,要快速推进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电子商务行业、物流行业的深度融合。加快补齐农村基础信息设施短板,深度推进农村宽带全覆盖,积极实施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完善农村电信广泛服务补偿制度,实施农村电信费率优惠标准,提高农村信息化终端占有率。

同时,持续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由村到自然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的全覆盖,通过采集数据与数据共享,实现对市场需求、农产品与农户的综合分析,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信息咨询、代销代购平台。

3.2.2 完善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体系。一是升级和改造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在目前原有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基础上政府部门要对县、乡、村已建成的电商服务站进行合理检查及规划,尤其是乡镇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一村多站点”和“多村无站点”的问题,立足全县与各片区域供应链的视角层面,科学规划物流系统,形成企业间协调统一、乡村服务站点融合“多站点合一”的布局。二是引导物流企业下沉农村市场。要调动各个物流企业园区与乡镇地区进行有效衔接,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与补贴,积极鼓励电商企业下沉到乡、村开设网点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农村自建物流运输队伍,各村小组的村民可以集合起来,相互合作,负责与物流网点对接,负责货物的运输和派送,在网点与家庭之间架起桥梁,打通农产品和工业品上下行通道。三是加快建设冷库仓储等配套设施。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冷库仓储配套设施的建设,保证农产品质量冷链物流中“最初一公里”的问题,而且所占比范围还要进一步扩大,并在运输环节提高冷链运输能力,加快推进农村消费结构转型。

3.3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3.3.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勐腊县“资源、环境、区位”三大优势,坚持以“绿色、生态、环保、优质”为主攻方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品牌农业与特色农业创建,做大做强以传统橡胶、茶叶、蜂蜜、水果、中药材、蔬菜、畜牧养殖等为依托、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区集中,推动农业产品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消费为中心”转变,实现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农业方向发展。二是优化区域布局。要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并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打造坚韧、持久、强大、可持续的特色产业链,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利、政府增税的多赢局面。三是培育农业农村产业新业态。要在大力发展原料基地、生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和产品特色不断挖掘品牌内涵,设计具有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农产品品牌符号,积极引导企业探索生产与加工相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农业+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综合发展产业链,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3.2 树立品牌化意识,加强品牌化建设和传播。一是强化品牌建设。紧紧围绕当地名特优农产品,推进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品牌建设,支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着重从项目支持、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等方面鼓励龙头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价值和知名度,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市场认可的特色品牌。同时,积极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强化平台与市场对接力度。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强大的信息获取力积极对接市场需求,结合本地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特点及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开展“网上直销”和“时令预订”等业务;加快农产品品控和溯源体系建设,鼓励农民购买农业商业保险,加强农户抗风险能力,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积极引导电商企业和农民尽早对特色农产品或服务进行商标注册,着力构建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做优做精勐腊县优势特色农产品网上展示平台,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手段,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勐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通过线上线下促销、特色农产品会展、线下体验等方式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让“勐腊造”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走进千家万户。

3.4 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破解发展技术瓶颈

3.4.1 加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加强宣传和引导。多渠道宣传“电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业”政策及典型案例,多给农民灌输电子商务发展的好处,让农民转变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及消费观念,使其积极主动融入农村电商发展进程中。二是加大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有效发挥已有的市场资源与第三方平台功能,加大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的培育,全方位创建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积极鼓励企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创业群体等参与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协调发展。

3.4.2 完善电商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结合地方产业特点与用人需求,政府相关部门要全面科学制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规划,优化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等资源,加大机关、企业、农业经营主体等精准培训,同时,结合县域培养对象实际,强化人才培养跟踪服务,最大程度达到培养的效果。二是在外引内培人才上下足功夫。要从吸引和留住人才角度制定出多种优惠政策,综合构建起全面服务农村电商创业的生态体系。同时,充分挖掘和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作为乡村振兴未来的主力军,是农村电商未来发展的希望,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当地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力度,着力打造出一批“村红”和“农民带货主播”,成为能够有效提供市场信息的供给者和有效利用市场信息需求的农业生产者、创作者、传播者,引导更大范围的电商创业创新。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商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