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研究

2023-01-04 15:34张宝文韩丹马池顺王婷婷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张宝文,韩丹,马池顺,王婷婷

(济南大学商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伴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实现高校教学目标、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效果的必由之路。但生态系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存在影响实际运行效率的问题和因素。因此,高校和教师应该始终立足教育实践,承担历史责任和共同使命,从生态系统建设价值出发,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切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出高质量人才[1]。

1 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价值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大学为基础,包括个人、组织等要素,其核心是内部创业活动、创业课程和合作课程及创业研究活动,外围则由创业文化、资源、股东、基础设施等构成。在高校内部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在激活创新创业潜力上的重要作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其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多种信息平台为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成果提供支撑,促进创新成果不断发展、创业质量持续提高。最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协调高校、企业、政府单位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助力创新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2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顶层设计存在缺陷[2]

第一,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顶层设计上存在缺陷。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不仅需要从实践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更应该以顶层设计为指导,做好方案设计、整体规划,统筹系统要素,形成学校、政府、企业和人才合力。由于部分高校忽视顶层设计的更新和完善,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影响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和生态系统实际运行效果。

2.2 相关机制不完善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机制包括工作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综合系统。由于部分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过程中忽视机制的全面性,特别是忽视了良好的激励机制在落实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2.3 课程体系内容不全面

创业课程教育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三大维度之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由于部分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脱离新时代教育要求,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重技术轻素养、重理论轻实践,存在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影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3 推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方法

3.1 加强顶层设计,政企研学共同发展[4]

政企研学是加深校企合作、打造“研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媒介,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具备广泛的运用空间。具体来看,以政企研学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与产业、政府在三螺旋协同创新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主导作用,深刻影响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5]。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过程中,校方更应该结合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创新创业系统的顶层设计,从政企研学共同发展的角度优化建设方案,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首先,高校需要形成全新的创新创业生态观,重视生态系统建设在推进教学实践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积极与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联系,在知识能量传递、协同创新组织的创建、创新创业活动设计等方面达成共识,主动对接落地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迈进新阶段。其次,高校需要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向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方向倾斜,一方面结合学生发展诉求,通过信息分享平台等途径将企业提供的创新创业信息或相关知识资源引入学校内,另一方面立足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将优秀创新成果通过互联网等相关平台“推出去”。以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为例,该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依托管理学院多个重点学科和研究中心,将创业企业和创业环境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信息共享、理论研究、实践推进等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具备完善的顶层设计,并与时俱进调整发展计划,设置博士点[6],继续推进理论研究。

3.2 完善机制建设,构建高效运转的中间层

保障机制是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稳步运行、提高系统科学化的重要支撑,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出现的忽视机制问题,高校和相关人员应该将未来的研究重点转移到领导机制、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统筹各个层面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标准,以科学、合理、完善、协调的机制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

首先,要关注领导机制的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领导活动必须遵循完善、明确的管理层次和指挥链条,将不同组织的领导权限以制度化形式明确起来,提高领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统筹高校内部专门机构的不同层次,完善领导制度,创造良好的组织机构环境。其次,要关注管理和运行模式的研究[7]。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高校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为系统高效运行提供工作框架和标准。与此同时,通过运行机制的研究,促进课程、师资、校内外教育资源、合作平台的相互协调,为提高管理质量、改善管理环境、解决管理问题提供支持。再次,要关注保障机制的建设,保障机制包括价值导向机制、评估反馈机制、共享发展机制等要素,具体到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则表现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条件保障等方面,给予学校完善机制的切入点。校方可以通过完善学校组织管理制度、成立创新创业管委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文化空间等形式,对教育课程进行补充、满足人才多元诉求[8]。最后,要关注激励机制的完善。激励机制不仅包括对领导的激励、对教师的激励,还包括对组织机构和人才等核心要素的激励,校方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时需要突出激励制度的科学性,对创新创业成果激励进行明确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要求,对激励方案进行持续优化设计,调动创新创业主体要素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9]。

3.3 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完整、优质的核心层[10]

作为创新创业系统三大维度之一,创新创业课程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深刻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和生态系统运行效益,创新创业课程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考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成效的重要指标。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出现的课程体系问题,校方和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核心层建设质量入手,一方面立足信息技术背景,引入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打造网络教学空间;另一方面关注“内外联动”的积极作用,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增加实战演练机会,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需要设置专门技术机构,将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相结合,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获取学习材料、延伸创新创业知识提供便捷,打破创新创业课程在形式上的局限性和时间空间上的封闭性,形成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其次,学校要将“生态育人”理念引入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打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相衔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再次,学校要渗透实践教学理念,通过校企结合的“内外联动”平台,鼓励企业专业人员走进教学课堂讲解创新创业知识,或争取实践机会,让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走进企业观摩学习,形成对校内创新创业课程的良好补充。最后,高校需要完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一方面考查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发展诉求和时代教育要求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借助教学信息反馈,获得课程运行效果的信息,以此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11]。

3.4 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侧重资源整合类的运营模式,还包括以教育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多种运行模式,由于部分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忽视运行模式的调整和创新,导致部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存在脱离教学实际情况的问题,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在构建高效运转的生态系统时,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与教育资源状况,一方面通过调整方向和标准,选择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相匹配的运行模式,提高生态系统的平稳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关注运行模式的多元化和交叉组合,找到落实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效的最优解[12]。

比如,针对同时有专职和兼职管理运营团队、校内组织机构相对分散的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资源整合型创业学院的建立入手,探索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教育范式,以教学研一体化为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系统运行效率;针对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相对完善、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则可以从创业孵化园以及孵化基地的建设入手,构建“学院+科技园+孵化器”的现代化运行模式[13],创造相对自主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更加一体化的运行流程;针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生态系统建设较为完备的高校,相关研究者可以从公益创投的创业基金会模式入手,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力量[14]。

3.5 关注师资力量差异,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15]

师资力量是影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有效性、影响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存在差异、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存在不协调和不平衡的问题,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师资力量差异,影响生态系统运行效果。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从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角度进行创新思考,为创新创业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充足的师资力量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注入活力,促进生态系统平稳运行。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培训、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的形式,提高教师教育技能和素养理念。其次,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合作的形式,鼓励教师之间形成“以先带后”的发展关系,引导教师在加强案例研磨、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最后,学校要关注教师主体在创新创业大环境下的研究能力,通过设置研究项目、提供实践和比赛机会等途径,推动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研究质量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

4 结语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经济新常态下适应国家人才需求的全新培养模式,同时也是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延伸。高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关注生态系统建设在统筹多方力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主体联动;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为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保障;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满足人才发展诉求;通过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打造人才、项目孵化基地;通过充实师资力量,促进课程质量的发展,通过多个维度落实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建设现代化强国上的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