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2023-01-04 19:35祖兆忠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1期
关键词:播种量冬小麦高产

祖兆忠

(江苏农民培训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0 引言

冬小麦普遍集中在我国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粮食产品中含有十分丰富的矿物质、淀粉等。在科技进步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背景下,国内对小麦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需研究出优质高产的冬小麦栽培技术才能满足人们生存所需。各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品种等存在差异,且在冬小麦栽培中受品种质量、播种量等因素影响,导致最终栽培出的冬小麦质量也存在些许不同。基于此,必须从冬小麦选种至收获全程加以重视,确保最终收获到的冬小麦成果符合优质高产要求。

1 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

1.1 优质品种栽培率较低

在冬小麦栽培过程中会受众多因素影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都是导致冬小麦栽培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些冬小麦在最初选种时由于人工失误导致后续栽培质量不佳,而有的冬小麦则是在后续生长途中受气候、温度、雨水等因素影响,无法实现优质高产。在部分地区优良冬小麦种植率普遍不高,近些年来市面中已有的冬小麦品种越来越多,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选种难度[1]。在各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情况下,如果不能掌握选种技术便会购买到大量劣质冬小麦。冬小麦质量是决定是否可以达到优质高产目的的根源,如若冬小麦品种本就存在质量问题自然无法满足栽培需求,进而降低区域内冬小麦种植整体质量。

1.2 播种量未得到有效控制

播种量同样也是提高冬小麦优质高产率的一大关键因素,播种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质量与产量。当播种量过少时虽然各植株有着足够的生长空间,但却不利于提高冬小麦种植产量。但如若播种量过多则会使固定种植区域内的冬小麦植株过多,所有冬小麦生长都需要足够养分,在此情况下就会导致有限养分被多株冬小麦争夺,难以满足所有冬小麦生长需求,进而降低冬小麦质量。在冬小麦播种量控制上还应考虑病虫害因素。当冬小麦植株过于密集时,一旦其中部分冬小麦出现传染性病虫害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给其他植株,最终影响冬小麦种植产量及质量。在实际栽培过程中,由于部分农民缺乏正确认知观念,习惯性采用传统种植思想,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引导,使得冬小麦播种量没有得到很好控制,未能给冬小麦优质高产提供有利条件。

1.3 整地质量不符合栽培实际

整地质量会直接影响冬小麦栽培质量。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我国农产业已大面积普及和应用现代化农业设备,但如果农业设备使用不正确便无法保障农业种植质量。在冬小麦栽培过程中需要完成整地工作,在使用农业设备整地时若人工操作不当就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映。比如,可能使土壤表面太过密集或土壤下方缺失营养,导致冬小麦根部无法获得生长所需养分。有时不同区域的整地质量差异明显,不同区域种植出的冬小麦质量不同,尽管冬小麦品种及接受的管理一致,但正是受整地质量影响,小麦质量参差不齐,冬小麦栽培产量及质量无法全面提高。

2 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应用

2.1 选种技术

在冬小麦选种环节应意识到种子质量与后续生长质量的关系,要想栽培出优质高产的冬小麦就必须在种子选择环节注入大量精力。如果冬小麦种子本就存在质量或健康问题,后续无论如何管理、呵护都无法达到栽培目标。在选择种子和品种时应密切结合栽培地区土壤、温度、湿度等现实情况,选择能适应生存环境的种子。从整体情况来看,冬小麦种子应具备较强的耐冻性、抗病性、抗逆性等综合能力。由于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难免遭遇不可控因素,如暴风雨、暴雪等,不具备综合能力的种子难以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选择质量较佳的冬小麦种子有利于提高栽培质量,达到优质高产栽培目标。

在明确冬小麦品种后,先对冬小麦种子进行合理储存与加工,再检查其水分、发芽率等指标是否满足栽培要求,全面保障种子质量。现如今冬小麦品种愈加多元,在选择品种时不应一味追求新鲜、奇特,针对先前没有种植过的冬小麦品种应先进行小面积多试点试验示范之后再大面积正式投入。冬小麦选种并不是盲目追求市场需求,而是应根据栽培区域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综合市场需求后合理选种。一些市面中受欢迎的冬小麦产品不一定适合生长在所有区域,因此,既要关注冬小麦综合抗力,还应考虑实际种植环境。

2.2 播种技术

在选择适合的冬小麦种子后就需展开播种,播种时需做好控制工作。具体的播种时间应与种植地区温度、天气等全面综合考虑,确保播种时的气候条件适合冬小麦生长,从而避免寒冬季节冬小麦遭到冻伤或死亡。每年9月份与10月份是最适合冬小麦播种的时间,在次年4、5月左右便可收获粮食,播种时间往往决定了冬小麦成果是否优质高产。冬小麦播种环节必须加强土壤控制力度,如土壤的疏松程度、平整程度是否符合冬小麦优质生长需求。应遵循“一平二匀三松”原则,提高冬小麦所在土壤的平整度与均匀性[2]。

目前,我国用于农业种植的科学技术已较为成熟,相关领域也转变了传统人工劳动方式。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避免出现缺苗情况出现,在节约人工劳动成本的同时又能提高播种效率与质量,对后续冬小麦优质生长有着积极影响。在播种冬小麦环节已广泛应用机械化方式,通过一整套完整程序代替传统人力,确保冬小麦种子种植深度一致。比如,在播种时可使用旋耕镇压技术,该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倒伏现象。如果土壤过于疏松会导致冬小麦种子根部缺乏足够支撑,但土壤过于密实也会制约冬小麦生长,这时便可以使用旋耕镇压技术,可增强土壤厚实度与密度,促使冬小麦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提高生长质量。

另外,在播种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播种量。冬小麦播种量往往会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所以在正式播种前应考虑冬小麦栽培区域自然环境因素,综合多方实际情况明确具体播种量。通常,在播种面积一致的情况下,黏土上的播种量比沙质土壤播种量多一些。假如栽培区域内的水肥条件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可以结合实际适度增加播种量,并稍微延后播种期。

2.3 施肥技术

优质高产冬小麦的收获应得到充足营养,施肥便成为冬小麦获取生长所需营养的重要环节。决定冬小麦栽培质量的关键在于氮、磷、钾等元素,这几种是冬小麦生长发育时需求最大的元素。结合实践研究发现,100 kg冬小麦所需的氮含量约为3.1 kg,所需磷含量约为1.1 kg,钾含量约为3.2 kg。

另外,还需适量添加镁、锌、钙等元素,在产量增加的前提下所需的营养元素总含量也应得到相应增加。从冬小麦播种一直到收获期间的施肥数量一般为3次。第1次施肥也叫底肥,以施有机肥为主。第2次施肥为追肥,主要以氮为主,通常使用尿素使冬小麦能够返青分蘖。若冬小麦分蘖较少可适当提前一段时间进行施肥,若分蘖正常则可延迟一段时间施肥。第3次施肥主要是为了加快冬小麦扬花孕穗,是确保冬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具体的施肥时间、含量应结合冬小麦实际生长情况及种植环境情况有机调整。

2.4 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影响冬小麦栽培质量的主要因素,如果在病虫害防治上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就会导致前期管理毁于一旦。冬小麦的栽培时间较长,生长过程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在展开病虫害防治时应密切结合规范技术指导及施药技术,避免过度用药,保障冬小麦健康发育。其中,比较常见的病害有条锈病、丛矮病等。在对条锈病进行防治时可以施加磷钾肥。在小麦第一叶定长前与适量水均匀调配,以40 g/667m2左右的量喷洒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以此来预防和治疗条锈病。在防治丛矮病时需落实2次防治措施,约喷洒50 kg/667m2的氧化乐果、辛硫磷。

冬小麦常见的虫害有蚜虫、吸浆虫等,对虫害加以防治依然需采用无公害药剂。比如,在防治蚜虫时可使用联苯菊酯、吡虫啉等药剂。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药剂时应关注优缺点。如联苯菊酯在杀灭蚜虫上有着极强效果,同时也有着较强的耐冲刷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杀灭蚜虫。其缺点则在于不具备内吸功能,功效保持时间较短,且对人体有着刺激性,人体若不小心沾上会感到奇痒无比。因此,在喷洒药剂时应做好人体安全防范工作[3]。

3 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有效方法

3.1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提高冬小麦栽培质量与产量的关键,通过科学高效的田间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冬小麦生长弊端,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弥补,避免冬小麦遭受外界影响削弱产量。应及时查苗,若发现缺苗情况可在缺苗位置浇水或催芽,在发现存在疙瘩苗时要快速将其分散开。水分是冬小麦生长必要条件,浇水时间、含量应科学,水分过多会导致冬小麦溺亡,水分过少则无法为冬小麦提供所需营养,两者均无法栽培出高产优质冬小麦。因此,在浇水时应适时适量。正常情况下,可选择在10月底至12月初期间给冬小麦浇水,这时的温度不会过低也不会过高,又与冬小麦生长周期相符。

在入冬前还没有进行除草的麦田,需在返青阶段展开相应工作,应根据除草对象选择适合的除草剂,以防对冬小麦造成负面影响,如可以使用麦乐乐、骠马水乳剂等科学除草。冬小麦返青阶段也是防治多种病虫害的最佳时期,可将禾果利与水适量调配后均匀喷洒。结合冬小麦病虫害真实情况,将多种药剂混合后进行喷洒有时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要想提高冬小麦种子发芽率还需进行合理药剂拌种,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冬小麦部分病害产生,需选择效果较好且长效的杀菌剂,必须在根本上避免药剂使用不当,从而降低对冬小麦造成的负面影响。

3.2 加强冻害预防管理

冬小麦生长一共会经历2次严寒时节,即冬季与春季,这两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导致冬小麦出现冻害情况的阶段,冻害程度不同对冬小麦质量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当冻害程度较轻时,冬小麦幼穗在受冻后仍然可以抽穗和结果,但穗粒数量比正常冬小麦要少。当冻害程度较严重时,冬小麦叶子会逐渐发黄,幼穗则直接死亡,严重降低冬小麦栽培产量,因此,加强冬小麦冻害预防十分必要。在冬季冻害到来时应向冬小麦施加氮素化肥,使小麦可以正常分蘖生长。早春时期则应及早划锄,将土壤温度加以提升,使冬小麦可以正常进入返青阶段,也可以在冬小麦拔节期追肥浇水,以此来提高成穗几率。在春季冻害到来时则要及时施加速效氮肥,加强灌水及病虫害防治。

3.3 重视后期管理

冬小麦后期管理一般是为了防治倒伏现象,提高冬小麦品质。待冬小麦进入扬花孕穗阶段就需展开高效浇灌,这是冬小麦整个生长周期所需水分最多的阶段。在冬小麦扬花之后10天左右工作人员需浇灌充足水分,在得到水分支撑后,可以延缓冬小麦根系衰老速度,使其生长质量更佳。浇灌时间应尽量选择在晴朗的下午,在浇筑后应完善冬小麦叶面施肥工作[4]。可以使用尿素、磷酸二氢钾均匀喷洒在冬小麦叶面上,以1个星期左右为1次循环,连续喷洒2次即可。在收获果实前应进行去杂处理。去杂时需根据冬小麦穗形、芒长度颜色、小穗疏松程度及茎粗细程度等实施。带冬小麦果实颗粒较硬,且麦穗和茎叶颜色变黄时就可收获冬小麦。

3.4 大力推广与应用栽培技术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应在我国大力宣传,相关管理部门可设立示范点,在其带领下提高农民和种植工作者积极性,从而扩大冬小麦种植规模,加快优质高产冬小麦栽培速度,满足市场需求。在冬小麦选种播种前,可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培训活动或讲座,传达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相关内容,制定长效发展及管理策略。为了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和运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现代化农业设备,各省市应结合实际情况制作操作流程,对农民加以指导使其可以正确操作农业设备完成整地等工作,使其转变传统栽培思想,构建高素质冬小麦栽培队伍,全面提高冬小麦种植质量与产量[5]。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专题报告、学术研究,在高校内培养栽培人才,为冬小麦栽培技术发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冬小麦栽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区域的优质品种栽培率较低,播种量没有到有效控制,且整地质量不符合栽培实际。要想种植产量与质量优异的冬小麦,需应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栽培涉及到的环节较多,每个环节都值得重视。本文主要分析选种技术、播种技术、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了达到冬小麦栽培目标,获得高产量与高质量冬小麦成果,不仅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后期管理,加强冻害预防管理,还需大力推广与应用栽培技术,在提高冬小麦栽培成效的同时,又能提高我国农产业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播种量冬小麦高产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春季调饲料 蛋鸡可高产
2022年山西省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冬小麦的秘密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