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及效益分析

2023-01-06 07:16李智尧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沙化防护林项目区

李智尧

(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6)

辽宁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于1978年正式启动,截至2020年已经完成了五期工程。40年来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已在辽宁省西北部构筑起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的绿色屏障,辽蒙边界防护林带合拢,科尔沁沙地南侵趋势得到根本遏制。百万亩防护林基地是辽宁省三北五期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辽宁科尔沁沙地以樟子松为主的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基地建设项目;二是辽宁西北部山地以油松为主的百万亩水土保持林基地建设项目。近年来基地建设成果颇丰,对辽宁省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1 基地自然条件

科尔沁沙地以樟子松为主的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基地建设地点包括阜新市的阜蒙县、彰武县以及朝阳市的朝阳县、建平县、北票市。项目区与内蒙古接壤,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省沙化土地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52.4%。

辽宁西北部山地以油松为主的百万亩水土保持林基地建设地点包括锦州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共10个县(市),项目区位于辽宁西北部,是辽宁省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多、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的100%。

2 基地建设情况

2.1 辽宁西北部山地水土保持林基地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该区域可划分为辽西山地丘陵荒漠化沙化区和辽西北平原沙化区2个建设区域。

辽西山地丘陵荒漠沙化区包括阜蒙县、北票市、朝阳县、建平县共4个县(市)。该区域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石质山多,造林难度大。针对该工程区的立地条件,大力推广在工程中总结出的《薄膜覆盖造林技术》、《多效复合剂》、《DJS造林法》等适合辽宁省省情的适用技术,从而保证了造林效果,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营造的主要林种为水土保持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适度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主要造林树种包括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樟子松P.sylvestrisvar.mongolica、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赤峰杨Populus×xiaozhuanicacv.‘Chifengensis’、五 角 枫Acertruncatum、山 杏Prunussibirica、刺 槐Robiniapseudoacacia、杨 树Populusspp.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a。)

辽西北平原沙化区为彰武县,该区域地势平坦,风沙危害较大,以营造防护型经济林及防风固沙林为主,营造用材林为辅。大力推行坐水栽植、保水剂,推广“浸根沾药、覆膜套袋”、“矿泉水瓶插根造林”、“营养钵造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主要造林树种包括五角枫、大果榛子Corylusheterophylla×C.avellana、山杏、梨Pyrussoroti‐na、糖槭A.negundo、樟子松等。

2.2 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林基地

项目区的4市9县(市)地处辽宁西北部山地地区,通过辽宁省近年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适宜项目区建设的宜林荒山荒地多为高山、远山、石质山等困难立地,造林难度大。因此,在造林施工上采取机械挖坑穴状整地、回填客土、应用ABT生根粉和保水剂等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林种选择上以水土保持林为主,适地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在树种选择上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培育形成针阔混交林、乔灌混交林。增加沙区植被覆盖率,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减少风沙危害,控制水土流失。

3 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全国第四次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辽宁省沙化土地为54.95万hm2,比第一次监测87.52万hm2(1994年)减少了32.57万hm2,且沙化程度也呈现由极重度向重度转移,中度和轻度向非沙化方向转移的趋势,基本实现了由“破坏大于治理”到“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历史性转变。其中科尔沁沙地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基地建设项目实施6年来,已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0.81万hm2,项目区所受风沙危害已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已逐步得到改善,科尔沁沙地南侵趋势已经得到全面遏制,项目区的彰武、阜蒙两县已经消灭流动沙地。

据测算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在庇护农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成效显著,每公顷有林地年土壤流失量比无林地减少33.9 t。同时工程实施后森林发挥水土保持功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346.63万t,有效地防止土壤养分流失。

3.2 经济效益

依据测算,百万亩防护林基地累计庇护农田面积2 686.39万hm2,增产粮食91 555.5 t,按2 240元·t-1折算成货币量,总效益可达20 508.4万元。在防风固沙方面,按574.2元·hm-2计算,其每年防风固沙效益为10 065.28万元。水土保持方面,根据《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按水保工程造价每拦截1 t土壤的工程投资为8元,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346.63万t,按土壤含氮、磷、钾养分折合标准化肥2 kg·t-1,标准化肥2元·kg-1计算,每年可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折算货币量11 092.16万元,其保土保肥总效益13 865.2万元。

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的同时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各种物质产品,包括油料、森林食品、干鲜野果、工业原料、药材、花卉等。

此外,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可增加沙区林草覆盖度,减少风沙危害,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及其辐射作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创收。沙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保障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还对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具有积极的意义,有效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3.3 社会效益

基地的建设改善了周边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带动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机构也得到合理调整,优化了投资环境,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特别是现代林业,种、养、工、贸和服务业立体式的开发,能大幅解决当地就业压力,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其投入到造林、森林抚育、森林采伐、林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从而扩大了就业途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林农的收入,推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进步。

为全国沙化综合治理树立典范,集中展示防沙治沙取得的明显成效,示范推动区域沙化治理进程。通过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项目区广大农户的培训,使得生态环境建设理念深入人心,生产者和农户防治沙漠化技能明显提高。

4 结 语

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分布于辽宁省生态环境最恶劣地区,同时也是贫困地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建设项目的实施是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对建设区域内各行业发挥巨大的保障作用。通过工程实施,项目区域森林覆盖率得到显著提高,增强了森林生态特有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改善和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更有效降低风速、抑制沙尘源活化,减少风沙危害,抑制科尔沁沙地的南移。同时,项目实施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创收,真正实现了生态改善,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使森林的三大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猜你喜欢
沙化防护林项目区
农业水权分配方法研究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2009-2014年吉木乃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