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发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技术需求分析

2023-01-06 11:25宋乃平张庆霞牛建国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宁夏科技生态

宋乃平 张庆霞 牛建国

(1.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1;2.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1;3.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1)

进入新时期,宁夏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低碳绿色发展、人口老龄化、社会转型等新问题新挑战,对社会发展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更加紧密。针对当前宁夏社会发展领域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十四五”期间我们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困境到“双赢”格局的转变。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宁夏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成就和问题,就宁夏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供给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十三五”期间宁夏社会科技发展成就与问题

1.1 发展成就

1.1.1 政策和投入力度空前加大,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特别是2017年召开的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新驱动、脱贫富民和生态立区三大战略,对科技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科技工作注入强大动力。仅2016—2019年,全自治区对社发科技的投入总资金就达到57 661.26万元。特别是从“十三五”开始的重点研发计划,在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投入经费为44 295.32万元,占总投入资金的76.82%,成为自治区社发科技投入的主渠道。仅此项投入资金就为“十二五”国家和自治区总投入的194.12%,是自治区“十二五”投入资金的355.13%。特别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之后,2018年各项投入比“十三五”的前两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1.1.2 全面布局,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经过“十三五”建设,宁夏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5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建设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29个,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42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5个。

1.1.3 成果丰硕,基础研究活跃,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十三五”期间,通过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宁夏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一批支持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成果,一批支撑社会发展的水平较高的技术成果,自治区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持作用日益明显。在社会发展领域共组织实施了7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取得各类科技成果7 467项,获得自治区重大创新团队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80项。发表科技论文6 421篇,验收和鉴定登记的科技成果351项,获批专利594项。

1.1.4 科技支撑效果显现,社会发展进步显著

“十三五”时期(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末),宁夏完成各类营造林25.31万公顷,森林抚育9.09万公顷,完成义务植树3 000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8%,增加了3.17个百分点。全面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完成防沙治沙24.9万公顷,连续多年荒漠化土地缩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十三五”期间,宁夏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96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达到2.82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38人。《宁夏医改十周年省级自评工作报告》显示,宁夏人均寿命已由2009年的73.38岁提高到2018年的75.33岁,高于全国74.83岁的数据。2020年2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综合楼正式建成交付,标志着宁夏传染病应对能力又显著提升。

1.2 问题与不足

1.2.1 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

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够直接,往往具有延时性、间接性和兜底作用。社会发展领域不是政府考核的核心,容易被忽视。普通百姓虽然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是一般认为社会发展是政府的职责,对共建共享的认识和行动基础比较薄弱。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许多方面的服务性质突出,资金投入的直接回报少,市场化前景不看好。企业和社会投资的意愿不强,科技创新的社会推动力不强。甚至政府投资也在比较社会发展科技投入与产业投入的经济效益。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加之与产业部门的比较效益低,导致社会发展科技的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缺少企业这样的科技创新引擎。因此,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对政府的依赖更强、要求更高。

1.2.2 社会发展科技需要向核心问题、关键技术进一步深入,提高研发水平

“十三五”社发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不够,基础研究的论文多、技术研发的专利和应用性的登记成果少的问题。如,在生态环境领域,对于生态要素、生态系统、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不够,难以有效支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科学构建和实践工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河流生命的关系等研究不够,在黄河宁蒙段,拿不出有力的科学依据解释该系统的合理性。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引发的污染源头解析、污染物的形态变化和迁移过程、污染过程控制阻断技术、污染末端治理技术、污染防治策略和修复措施、污染控制的企业内在和外部的社会机制和动力等问题的研发仍然不够深入和系统,导致在环境考核面前往往只能采取停工停产、限产限行、关闭企业等简单做法。又如,在人口健康领域,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宁夏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职业病、地方病的危害依然存在;精神类疾病对居民的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健康风险依然存在;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不足,在应对2019年年末到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医疗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能力不足,储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社会发展领域,还没有精确地划分自主技术和成果、引进技术和成果,以及如何形成针对问题的系统化集成技术和运行系统。目前的研发缺乏“两头”的工作,一是基础端头的监测、观测和系统全面调查、综合考察、基础信息收集等基础工作缺乏,导致一些研究的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客观性不够;另一头是在目前研究结论基础上的模式提炼、应用推广因前端成果的熟化程度不高而难有进展。

1.2.3 与社会发展领域覆盖面广的实际相比,科技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系,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宁夏社会发展科技力量和学科覆盖面还很不够,新型领域、交叉领域急需在学科和人才队伍方面的补充。如,针对宁夏采矿业发达的产业实际,开展的围绕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发和示范还比较薄弱。环境政策门槛提高使得正处于关键时期的宁夏工业化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化解挑战的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引进和消化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再如,康养产业,无论从国际发展趋势,还是宁夏的实际情况来看,康养产业都是新型产业不可错失的机遇,但支撑产业的技术和发展路径的综合研究还很贫乏。对于产业转型和社会转型下的社会事业和新型产业的演进预见能力不够。社会发展领域范围宽广,虽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协同机制建设任重道远。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国家层面上暴露出科学研究、疾病防控、临床诊治、资源调配、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协同不够的问题。社会发展的灾害、疫情、疾病、检疫、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许多领域在协同作战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系统性的研究,包括技术研发和协同机制研究已经成为关键问题。技术引进和消化成为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关键,迫切需要应用研究跟进。从纵向方面分析宁夏“十三五”成果,不难发现,在技术研发和装备方面存在严重短板。技术和装备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科技全链条推进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的研发较弱,引进技术和装备也不够。

1.2.4 社会发展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比例低

首先,从“十三五”成果类别的分析看,理论成果多、应用成果少,成果的成熟度低。特别是应用研究不足,导致研发成果与实际工作脱节。除了对成果推广不够,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应用研发滞后,没有建立科技成果与实际工作的应用接口(可能是平台、基础条件、技术人员等),出现成果不能用、不会用等情况。成果推广机制存在缺陷。懂得市场需求、社会需求与科技研发的专门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发育不够。科技经纪人不仅能够推广科技成果,还能在研发人员和需求之间架起桥梁,能够为科技研发人员提供市场,能够将科技研发人员的产品按照市场需求熟化,能够将市场需求精准地传达给研发人员,增强研发的针对性和市场亲和力。成果推广既存在成果本身成熟度不够的问题,也有社会惯性较大对科技需求不重视的问题,还有中间的桥梁不畅通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在成果推广和应用中,企业、社会作为需求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企业追求科技支撑的动能不足。

2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重大机遇

2.1.1 面临着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利时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到2035年达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新驱动、脱贫富民和生态立区三大战略。宁夏同时也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发展机遇。

2.1.2 面临着健康宁夏建设的有利时机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出,到2030年消除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流行病,抗击肝炎、水传播疾病和其他传染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样提出,未来我国要继续加强传染病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健康宁夏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从健康知识普及到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在内的16项行动内容。这些都为加快健康宁夏建设提供有利时机。

2.1.3 面临着平安宁夏建设的有利时机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对健康生命、优质生活、良好环境、安全宜居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重大疾病防控和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天蓝水清等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日益关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面临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为有效防控宁夏公共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2.2 困难和挑战

2.2.1 新形势对社会发展科技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紧从理论、技术、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试验和示范。公共安全不但涉及面广,而且需要按照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影响大小等,开展发生机理、引发次生灾害、风险评估、应急对策、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研究。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不断考验着社会管理能力、影响社会进步,需要科技支撑来解决和缓解。SARS、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不断挑战我国的公共卫生防疫能力。

2.2.2 社会问题快速出现与科技跟进缓慢的矛盾

社会发展问题具有治理周期长、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如何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保障人民群众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对突发新型瘟疫这类危害巨大的“黑天鹅事件”“灰犀牛危机”缺乏必要的超前研究,应急管理、公共健康、城乡系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无法有效应对这类灾害的挑战,科技系统面临病毒及其扩散规律研究机构建设、研究人员培养、疫情控制、社会应对机制等防疫体系建设和防疫机制构建的紧迫需求。2020年宁夏老年人口近10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9%,医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急需发展。公共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2016年,全区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 680起,死亡473人;2017年全区累计发生生产经营性事故256起,死亡196人;2018年全区累计发生生产经营性事故242起,死亡188人。

2.2.3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尖锐

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不断推进,对资源的需求使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的窗口期。“十四五”时期将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层次问题,进入“攻坚期”。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会上升,而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凸显。

3 宁夏“十四五”社会发展科技需求

3.1 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立区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的需求

面对宁夏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趋紧,特别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约束,生态本底脆弱,环境污染强度加大且向复合性污染转变,人口向城市集中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和传染病扩散等主要问题,宁夏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并确立了实施生态立区战略,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研发治理技术,启动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工程。这些重大战略的实现都需要揭示宁夏生态环境的演变机制,预测其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例如“十三五”期间开展了对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但对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整合的研究比较缺乏,难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十四五”应该加强大尺度、多系统、全要素的综合研究,努力满足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求。“十三五”期间,宁夏针对土地退化机理、土地质量检测做了大量研究,但技术及集成较为缺乏,且大部分集中于沙漠化、沙区的研究,缺乏对绿洲生态系统的退化和修复技术的研究。

3.2 为协调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提供解决方案的需求

宁夏已经进入大范围生态变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新阶段,但对环境污染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的技术支撑仍比较薄弱。随着宁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环境污染问题的瓶颈制约影响将日趋严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国家环保督察等,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保护与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是寻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宁夏面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本底适应性知识少且不系统、技术储备不足、技术集成度较差、高层次人才缺乏、一些学科空白等问题,需要长期地开展对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应从科技、产业、政策几方面综合系统地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开展环境监测,研究环境污染的源头、转化过程、危险后果等,研发污染物治理技术,为宁夏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优化模式、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3 为保障人民健康和适应老龄化社会提供民生科技支撑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将日益增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凸显。宁夏仍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多重挑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日益沉重,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生活方式改变和营养失衡性疾病在不断增加;重大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结核病、病毒性乙型肝炎、痢疾还处在较高发病水平,布氏杆菌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明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和基层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善。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同时,还有社会转型引起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疾病,环境污染引发的疾病,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职业病,地方病以及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近几十年来,新型疾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并且往往跨境传播,而一些传统疾病不断产生变种、抗药性增强。当前人群健康的研究已经由传统的疾病控制转变为对福利、生活质量、人体体能状态、心理状态与环境影响关系的全面研究。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地研究生命与疾病过程。脑科学、精准医学、癌症、细胞图谱、微生物组学是目前健康科技领域的前沿热点方向,也是高质量生活的健康新需求。

3.4 为宁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提供科技支撑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换挡等变化,外部环境正在越来越深的影响宁夏的公共安全。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复杂性加剧,潜在风险和新隐患增多,突发事件防控与处置难度不断加大,维护公共安全的任务重大而艰巨的重要时期。根据宁夏社会经济特点、发展阶段、环境背景,加大公共安全筛查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迫在眉睫。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需要及时、准确的动态信息,需要专业技术和装备,需要建立专业的队伍和专门的应对机构,需要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目前急需开发及时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采集、观测技术,进行多源信息的集成分析,并构建监测与预警平台及应急服务系统,提高对重点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见和处理能力,为宁夏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宁夏急需引进和消化一批重要成果和关键技术,如社会安全事件孕育与危害机制,现实社会与网域空间人员信息核查与服务技术,高危场所的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暴恐物品监管与涉毒人员管控技术,公路交通安全协同管控技术,城镇建筑、管网、社区等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设,矿山重大灾害及耦合灾害预测预警与综合防治,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事故防控,典型石化过程安全保障,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护关键技术和装备等。

猜你喜欢
宁夏科技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宁夏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宁夏
科技在线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