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3-01-06 07:43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一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学材学本

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一小学 朱 宏

“学本教育”是当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教育理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创造性。学本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自觉地构建“学本课堂”,将学本教育理念落到实处[1]。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学本学材”,引导学生进行“学本探究”,从而让学生获得“学本发展”。构建“学本课堂”是学本教育时代下的必然取向、必然要求。

一、开发“学本学材”,构建“学本课堂”

所谓“学材”,就是指“学生学习所用的素材”。学生的学材非常广泛,它包括基础性学材、支撑性学材和应用性学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材包括教材、器材、素材等。传统的学材,往往是教师预置的、比较优构化的,这样的学材钳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真正意义上的学材,应当由学生开发出来。由学生开发出来的学材往往是开放性、生成性的,具有现实性、意义性、互动性和探索性。好的学材是劣构化的,它能召唤学生的思维、想象和深度探究。

学生数学学材的开发是多向度、多样化的,比如生活类的学材、游戏类的学材、文化类的学材等。学材是富有趣味性、文化性的。通过学材开发,能追溯数学知识的本源,能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本体。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许多教师通常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标准化、规范化的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去感知教师所提供的这个长方体的特征。这样的一种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肤浅的学习,是一种“师本课堂”。在构建“学本课堂”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棒、三通等学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制造”“创造”长方体。由此,学生在开发学材的过程中就能自然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比如学生需要选择不同规格的几根小棒,拼搭成长方体的框架。同时,学生还需要选择一些长方形纸将长方体框架粘贴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做长方体”,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认识了长方体面的特征、棱的特征等。

学材开发是构建学本课堂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这一普遍化的学材,而应当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学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教材转变为学材,从而“让学生带着学材走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学材开发,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二、引导“学本探究”,构建“学本课堂”

构建“学本课堂”还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展开“学本探究”。“学本探究”是一种真实探究,也是一种深度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预学,引导学生构学、创学。其中,预学可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合学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展学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预学、合学、展学是学本探究的不同形式。通过预学、合作和展学,真正构建学本课堂,让学本课堂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之“沃土”。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我们应当找出一种方法,让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让学生因此可以多学……”可见,“少教多学”就是夸美纽斯孜孜以求的目标。在笔者看来,建构“学本课堂”能够实现夸美纽斯的教学理想。在“学本课堂”上,学生会的内容教师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教师也不教,只有那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才展开点拨、启发、引导等。在学本课堂上,教师要拥有一种“惜语如金”的态度,充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时空,赋予学生充分交流时空,促进学生展开自主性、合作性的学习。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笔者从引导学生学本探究的视角出发,没有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深入地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大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能。比如有学生认为,一个物体可以看成单位“1”的量、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看成单位“1”的量、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的量。在对过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单位“1”的量,并且认识了分数的意义[2]。

在对“分数的意义”中的单位“1”的量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变换单位“1”的量,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单位“1”的量之于分数的意义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在具体的分数情境中,没有单位“1”的量,分数的意义就无从谈起。对于引导学生认识单位“1”的量,不是教师的说教、灌输,而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操作、探究,让“教学做合一”。通过“教学做合一”,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感悟、感受。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彰显“学本理念”,构建“学本课堂”

构建“学本课堂”要彰显“学本思想”。“学本思想”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以生为本”的主导性、主体性思考,还包括“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助推学生发现”等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彰显“学本思想”要努力做到“精教活学”,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以学生兴趣为本、以学生个性为本、以学生探究为本、以学生能力为本,是“学本思想”“学本理念”的鲜活体现[3]。

以“分数除以整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笔者没有囿于教材,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由于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成见,学生的探究就无拘无束、纵横驰骋。他们从自我的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出发,运用“化小数法”“化整数法”“化除为乘法”“扩分法”“转化法”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以“”的教学为例,学生主要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算法:等。在学生自主探究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深度交流,对诸种计算方法进行研讨,认识它们的优点及劣势。通过建构学本课堂,不断引导学生拓展数学解题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组织不同能力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尝试探究,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得到强化,让学生在自主性、自能性的数学学习中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彰显“学本理念”不仅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更要从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身的优化出发,追求数学算法的优化。

四、体现“学本评价”,构建“学本课堂”

在小学数学“学本课堂”建构中,教师要将“学”的理念、“生”的思想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由点及面,助推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进阶。“学本课堂”的教学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注重师评,更注重生评、互评;不仅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知识,更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素养等[4]。

“学本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普遍学情,更注重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个体性、差异性的评价。对于不同的学生,“学本评价”不是采用“统一标尺”,而是基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评价不是着眼于甄别、选拔,而是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教学“分数的四则运算”(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目标不同,采用的评价尺度也就不同。在分层实施教学、落实学本理念、建构学本课堂中,我们重点区分学优生和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我们要求他们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并进行简单的、基础性的计算;对于学优生,我们则多出示需要变形的算式。在学本评价中,对于学困生,我们的评价尺度在于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基本能应用乘法分配律;对于学优生,我们的评价尺度在于他们是否能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通过学本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构建“学本课堂”是新时代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必然取向,是新时代数学教学的智性应变[5]。构建“学本课堂”的关键在于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进而有效地助力学生数学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学材学本
初中数学对学材进行再建构的策略分析
“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分析
基于“三学”理论下“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在学本课堂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教学相长新内涵视阈下的学本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