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经济热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分析

2023-01-06 00:47邓婷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影响网红经济新媒体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红经济发展迅猛。但是,网红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因传播主体趋利、所创作部分内容媚俗等乱象带来了消极的社会问题。文章从新媒体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红经济渗透大学生生活进行了探究,包括网红经济热潮下网络红人效应、网红店铺打卡心理、网络虚假信息宣传以及大学生消费心理等,梳理出了网红经济热潮下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在校园内开展新媒体课程,相关政府部门对网络进行监管的建议,逐渐引导大学生在“网红经济”背景下,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以期能够减小网络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心理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网红经济;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4-0062-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度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S170941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炒热了网红经济。大学生是新媒体重要的受众群体,网红经济热潮下,一些大学生深受影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自我价值实现、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等。为确保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本文将对网红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开展讨论,并提出消除消极影响的措施,以期能为大学生健康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

所谓网红经济,就是指依托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传播及社交平台推广,通过大量聚集社会关注度,形成庞大粉丝和定向营销市场,并围绕网红IP而衍生出各种消费市场,最终形成完整的网红产业链条的一种新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注意力延伸出的经济行为:以用户变现为方式的直接经济行为(打赏、道具、付费问答等)和间接的经济行为(广告、品牌、代言等)。

从网红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新媒体时代,网络购物模式为线下实体店带来冲击的同时,网红效应从另一角度带动了实体店的发展。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红人的大力宣传,众多实体店铺一夜之间起死回生,并迅速成为高品质、味道好的代表,不断推动网红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餐饮企业紧抓机遇,紧跟网络热点,将店面的装修风格改成年轻人更为喜爱的简约风、未来科技风以及二次元风等等,再利用网红效应邀请网红博主到店内打卡拍照、录制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加大宣传力度,霎时间这些餐饮企业风靡网络。卷入网红经济热潮的各种店面,如冷饮店、一站式自助服务服装店等受到年轻人的广泛追捧,以打卡网红店为荣。网红经济爆火现象,从传播学的角度展开思考,将会发现网红经济、新媒体与大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1]。

(一)经济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各类新型技术手段和新型媒体逐渐涌现,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直播产业的发展,各类资本元素积极投入直播产业之中,再加上新型媒体和直播产业有其独特的变现模式,全面推进了网红经济的发展成型。

(二)技术因素

从科技角度来看,各类网络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搭借网络技术发展的东风,网红经济和直播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逐渐演化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经济现象。与此同时,在移动客户端的成熟和电商平台崛起的带动之下,各类新型电商媒体平台如淘宝、京东和新媒体媒介如抖音、快手紧密联合,全面加快了网红经济的崛起速度。

(三)消费群体因素

当前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随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群体对于新鲜事物的包容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转变,较之以往,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对于网红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与之相对应的网红经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现如今,90后、00后群体逐渐成为新兴消费群体之一,而这一年轻群体对于各类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包容性更强,与互联网联系更加密切,着力推进了网红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群体消费模式的变化。

(四)网红模式因素

网红与网红经济紧密联系,网红即网络红人,指网络发展过程中具有网络条件的网民,通过自我活动、媒体活动等给他人带来思想和行为方式等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中逐渐提升影响力,具有知名度。时至今日,网红发展逐渐呈现出双面化的趋势,既有正面网红不断发展壮大,负面网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更多的人。网红大多明确自身定位和影响、群体分类,并在现有模式中越发完善,例如很多颜值网红和达人型网红,通过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或提供个性化更强的生活方式与理念进一步影响受众群体。此类发展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网红发展模式的趋于完善,全面推进了网红经济的形成和影响范围的扩大。

(一)積极影响

1.开拓大学生群体精神视野

在网红经济发展热潮的带动和引领之下,越来越多普通人成为了网络红人,通过网络展现自身全新形象,并在现有网络传播平台中通过言论、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自身价值观和美妆技能、才艺技能和个人审美等诸多要素。相比于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给大学生群体塑造的诸多榜样形象,此类灵活性、个性化更高的传播方法和传播形式,影响更广泛,大学生群体的接受度更高。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入,网红是网络文化的代表之一,大学生群体受到网络的影响和网红经济的影响更为深刻,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榜样形象教育,直观灵活生动的网红榜样形象,往往能够让大学生群体通过互动深入了解非传统意义的榜样教育,让大学生群体的精神视野越发开阔。

2.引导大学生群体合理消费

马克思说,要反对抑制消费的禁欲主张,同时要杜绝奢侈浪费的过度消费,在满足人真实需要的同时,以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大学生群体消费活动中要始终坚持量入为出原则,避免过度盲从、激进消费,同时也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之下,积极开展绿色消费。很多网红主体在进行宣传和创作时,同样对消费观进行了塑造,例如网红Papi酱通过短视频对女性奢侈消费的观点进行了讽刺,在购物买高档奢侈品时,女性往往可以欣然接受,但是对于其他生活必需品,虽然价格只是小幅度上涨,却将其置之门外。此类理性消费观念往往可以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一定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欲望得到克制,真正实现适度消费,同样也会让其认识到过度消费或奢侈浪费的弊端。

3.促使大学生群体强化认知

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在社交平台上与优秀的人交流,大学生能够促进自身能力提高,丰富文化内涵,提高认知水平。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拥有大量信息资源,通过各类网站免费提供给广大受众,为大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与空间。首先,信息开放时代,网红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跨越千里看祖国的景色,了解到国内外文化差异,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大学生对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的学习与运用能力,激发想象力,拓展思维视野,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提供了发表观点的空间,促进了智力与潜能的开发。其次,网红经济和网红发展形势能够为大学生释放压力、宣泄情感提供空间,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网络寻找与自己想法一致、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网红,在人际交往中帮助大学生从精神紧绷的学习氛围中挣脱出来,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的强化。

(二)消极影响

1.忽视了网红经济模式的风险性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进行线上购物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与此同时,网红这一职业模式迅速兴起,穿搭博主、美食博主、游戏博主、探店博主纷纷登场,网红经济应运而生。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红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大多数学生包括网民都只看到网红实现经济利益的积极一面,却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隐形风险和不良道德观念。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大学生在尚未对网红经济和新媒体行业公司进行详细了解的情况下,贸然签约经纪公司。最终发现合约存在许多虚假条款,公司利用自己盈利,自己不仅没有获得经济利益,反而负债累累。在这样的网络大环境下,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加强监管工作,同时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导向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防止从众心理作祟,或者被高额收入所诱惑。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网红这一行业就业的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部分网红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还有人利用搞怪、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去博取大众眼球。比如,在视频中宣传错误的价值观念,直播时言语低俗,甚至为了爆红违反法律法规等。近期,有些网红账号不断宣传“学习无用论”,他们亮出自己的学历和经济收入,再与高学历群体的薪资做对比,宣扬社会不良风气。这一“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了波澜,部分学生表示,为了不通过博取眼球而获得社会好感一定要好好读书,而另有一部分大学生则受到了上述观念的影响,开始产生自我怀疑。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风气以及网络生态,阻碍祖国的发展建设。部分网红利用虚假宣传,与经纪公司同流合污在直播间豪气地打赏,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诱观众打赏。一些网红打造的拜金、虚荣等价值观念荼毒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腐蚀当代年轻人的灵魂。网红工作轻松、文化水平低却可以获得高收入、牟取暴利的观念,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部分网红无法用良好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为了赚钱盈利不择手段。与商家进行合作洽谈时,不管商品质量好坏、是否添加对人体有害成分,只要价钱到位就能够为其呐喊摇旗。他们抱着来者不拒的态度,盲目地推荐一些自己根本没使用过的质量不合格甚至含有有害物质的产品,以此来获取丰厚的报酬,达到盈利的目的。这种只注重金钱而忽略产品质量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同时对大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引得大学生争相效仿,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之后便开始带货、直播,在直播中要求粉丝打赏。

网红经济背景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还容易为大学生带来冲动型消费心理和从众、攀比的心理。网红在短视频中打着“不买后悔十年”“推荐产品都经博主亲身体验”“买它买它买它”“全网价格最低”等洗脑性的营销语录对产品进行推广。甚至还有博主为了博人眼球提前在网络上预告直播结婚,在婚礼现场带货。这种过多的情绪化表达很容易扭曲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观念以及消费理念,从而引起大学生冲动消费和畸形消费行为[2]。

网红经济对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影响程度较大,容易在大学生消费时开展非理性引导,使其丧失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力。部分网红在网络平台向大学生灌输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就业理论,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来引导大学生盲目追求网红、拜金的心理。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事网红行业,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大学生过度消费行为,还会令校园贷款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大学生过于关注网红经济,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容易荒废学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精神萎靡的现象,精神世界的贫困不利于知识的吸收与运用,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學习。

3.消解了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

网红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经济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及各类自媒体平台的发展,网红经济热度只增不减,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风向标。互联网在人民群众中的广泛普及,造就了网红时代,人人都有机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优秀作品,获得粉丝和盈利。在此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作为网络最大受众群体的大学生也开始在平台上发布作品。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期待自己一夜爆红,创造经济价值。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部分学生为了完成网络创作而荒废学业,或为自己编造故事、建立人设,以期能够在互联网上博取同情、获取粉丝,虚假宣传、网络造谣的行为屡禁不止。资本市场看准机遇,纷纷涌入投资,为大学生带来更高期盼,价值观和思想被逐步侵蚀[3]。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网红经济和网红发展现象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塑造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将现有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着力打造多元化的课堂思政结构,转变以往思政教学形式单一僵化的模式,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创新,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获得感和参与感。教师可以对大学生当前思想认知和价值观情况进行一定分析,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正能量网红案例,激发大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感,可以应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打造“网红思政课”,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和价值观引导地位。另一方面,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网络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红经济的双面性和不良的网红风气对自己身心健康、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4]。从而避免大学生追捧网红,产生从众心理,对于网红打卡店铺需要用理性的思维看待,确定自己确实需要之后再做购买决定。

(二)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网红经济对于学生影响力度较大,学生很难分辨哪种消费属于正常状态,这时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网络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心理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提出了如下几点要求:要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友善地交流,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辱骂他人;切实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避免随意消费;充分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学校应该根据网络事件,举办校园网红经济专题的探讨活动,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正确引导。

学校在新生教育方面也需多下功夫。针对新生刚步入学校可能存在不适应的状况,学校尽可能多地开展校园活动,从而便于管理学生,促使学生培养自身自觉性,加强自身能动性,保证每一名新生都能够在集体活动中了解消费价值和消费观念;避免遭受网红经济的不良影响,避免出现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的现象,有效规范大学生活。同时,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创建网络心理障碍组织;组建优秀团队,解决学生在网络消费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其走出网络阴影。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构建和谐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三)强化学生思想引导

学校可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网络上的作为,关注学生的上网时间等相关内容,以此判断学生在网络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规避学生网络抑郁现象,避免学生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如果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此类心理问题,则需根据学生近期的网络行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对其加以引导。降低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感,改善学生不良生活习惯,这一过程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存在一定差别,个人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也会产生一定差异。这时教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发现特殊情况及时约谈,如果问题较为严重,可以选择以家校共育的方式解决,尽可能减少学生在网络消费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时需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禁止用不良方式刺激学生,在与家长联系后,也需家长表明态度,最大程度上解决网红经济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问题。

(四)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网络环境下,各类新兴媒体具有虚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网络上可以不受空间限制,这为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对于保护自身隐私的需求。学校应该组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积极在学校官网上构建心理健康专题板块,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切实解决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调解工作。从每个学生的疑惑入手,及时就学生的问题进行沟通,为其找到解决办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精神家园,避免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网红经济荼毒。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教师取得联系,进而进行沟通,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较为便捷的路径。

(五)开展多维度网络建设

政府方面,国家需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完善网红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规范网络行为,避免一切不良网络风气的蔓延,防止虚假新闻和不实言论的传播,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社交平台方面,新媒体网络平台应该制定明确的规范和规章制度,完善平臺内部的监管体系,认真核对每一位用户上传的作品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直播中出现的低俗行为、引导用户刷礼物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网红进行警告,如果屡次警告却不加以改正可直接封禁账号。

在学生方面,大学生应该对网红持有正确的认知,客观对待网红推销的产品和网红店铺。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抵制生活中的不良消费习惯。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和消费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反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5]。

综上,大学生应理性而辩证地看待问题,明确网红经济热潮下新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创作作品时确保作品质量,传达的价值观应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确保不会受到网红经济的消极影响,保障自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文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新路径: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梦之声”工作室为例[J].公关世界,2022(16):45-46.

[2] 李函璠,刘馨谣,安冉,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22,38(11):1581-1584.

[3] 陈利.短视频APP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方法[J].科教导刊,2021(5):170-172.

[4] 黄恰恰,李小慧,张嘉敏.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应用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抖音、快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83-85.

[5] 隋晓航,闫水华,尹永奎.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0(10):197,199.

作者简介 邓婷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影响网红经济新媒体
浅谈焦虑对高考体育加试考生的心理影响及状态调节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网红经济”的阴影
“网红经济”是种社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