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初探

2023-01-08 13:11张建飞郝永宇
智库时代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大思政大学生活动

张建飞 郝永宇

(燕京理工学院)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大学生将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内容相融合,从而在农村社会实践中进行普及应用,对于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与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涉及内容极其丰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在校园中接受着先进性的知识教育,具有超前的生活观念和科学视角,在社会实践中他们更能将自己在校的所得所学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进行运用,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下乡到有关村镇中开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主题宣讲,不论是活动的参与者大学生还是受益的村民,都为新老交流、不同生活模式的人群提供了新的认知途径,使高等教育的多年成果与乡村振兴建设有机结合,这一活动为高校新型教育体系构建拓宽了视野,为高校的教育体系综合性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新动力。大部分高等学校所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形式以支教、调查等形式为主,但是面临教育理念不同,教育资源不匹配等问题,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综上,通过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人生阅历,更为重要的是在综合素质领域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

依托各地红色资源,组织青年学生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任务等活动,用事迹行动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永担时代责任。

(二)政治大背景下提升思想觉悟,提升自身能力

这一活动紧密围绕“十九大”精神,在决胜全面小康、疫情多地反复、建党100周年等多个时代结点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长本领,强素质的一个难得机会,而下乡进入基层是了解民情,彰显本领的贴切舞台,是锻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熔铸过程。走进红色地区,深入到红色人物群体中去,向前辈们请教问题,学习党史,加深对党、国家的深刻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面对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想方法进行解决,也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锻炼机会。在实践中,不负使命,更把学习当作一项关键任务来完成,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历史、党史、国情的认识,从中可以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加强了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穿梭于历史与社会责任两个领域,摩擦出独一无二的火花,在生动的“第二课堂”中实实在在地在进步、在蜕变、在成长。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分过程,开拓了参与同学的眼界的同时,加强了党性、党史知识的相关教育,紧密联系高等教育与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提升参与者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让青年学生深入到广大农村群众中去,亲身经历感受农村生活,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收获和伟大成就可以让学生们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将在书本和学校中学习到的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更好地宣讲给当地农村基层干部。通过这一方式能够更好地践行党的理论创新,从而对于农村基层干部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专业特色,将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变为现实行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谋献策,融汇同学们心中的远大理想与报答家乡、社会、国家的高度热情,应用于建设美丽家乡、新型农村面貌的伟大进程中,以政治引领方向,以才干报答社会。

(三)提高团队凝聚力,勇担时代责任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这是每一位当代青年应有的人生价值和价值取向,只有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真正体现新一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从而确定为之奋斗的方向。因此,将党史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走向更加深入的历史背景,增长才干,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参与活动的团队成员85.7%完成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包括一名中共党员,团队的指导老师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团队高举党的思想旗帜,坚持政治引领,在实践过程中相互鼓励,每个人献计献策,为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奋进一心,团队凝聚力增进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高度以及党建思想高度,是为担当时代责任埋下了基础而又富有创新意义的自身时代背景。“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能富强”①,教育强国的理念深入新时代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讲侧重点应该转变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当代大学生的身份是宣传者、亲历者、建设者。大学生下乡后在网络科技、艺术创作、旅游发展、农业创新、医疗保障、教育帮扶、党史宣传等多个领域均有涉足,将自身所熟知的新兴理念融会贯通于当地的建设。尽管暑期社会实践并未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参与的团队用坚韧的毅力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新颖的方式留下别样的印迹,用独特的审美感受文化传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青年声音”②,在青年时期走进基层,紧密联系群众正符合了习近平主席成为伟人的必由之路,在这种“伟人模式”的培养下,注定会潜移默化地培养新青年的责任意识。

(四)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仅仅能够吃苦耐劳也是不够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意味着被淘汰。大学生在长时间的高等教育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固化”了思维模式,特别是工学类、理学类等科学类,在人文创新方面存在缺少创新意识的问题,所以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既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也要发扬积极创新的精神品格。无论是在活动全过程中的宣传、剪辑、制作、考察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本着这一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落实考察学习任务,从实践中寻找答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争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新的进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要义,同时在创新理念提出的过程中增进了每一位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格局,在人文活动中添入科技之美,将美育教育融入到整体实践中,更是优于美育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古诗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切实深入到实践中去,切身走进农村的人民群众中,“放低姿态”与村民共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调研、走访开展访谈等相关活动方便,收集所需资料。例如,在给留守儿童进行“爱心关怀—拍卖愿望”活动时,要让每一位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真切关怀的同时也坚定了大学生自己的信念,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当地实地调研时,还可以学会制作当地的美食,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村镇经营模式等,为今后的管理协作能力、学习鉴赏能力均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贯穿“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就是增进活动的公信力,与每一位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家访,增进了师生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家庭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公信力以及“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来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思考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必修课,大学生应该响应学校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离开书本的“浅显”,走进真正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也要总结不足之处。

(一)“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人员组成有待提高

尽管团队的成员都是在校的优秀学生,均为有意加入党组织的先进分子,但是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在宣传方面的能力并不能够完全支持工作的开展,在某些地方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耽误了部分的宣传工作。对于今后的成员选拔,可以通过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推荐、宣讲、后期进行考核,精挑细选一些具有较好文字功底、拍摄技巧、组织能力出众的同学进行组队,通过集思广益完成计划制定后,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当地的生产力的同时也是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确保了科研创新的必由之路。从客观条件出发,高校若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可以依照所在区域内的合法条件出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有志有才青年参与到活动中来,创造更有价值的实践品牌,促进科技的二次发展。综上所述,高校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要参与活动”的基本问题,而是“怎样有意义参与”的关键疑问,这就为队伍队员的组成提出了终极参考。

(二)外部媒体宣传力度应该加强

加强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了解这是一项重要的知识运用活动,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前期的宣传力度不够,未充分发挥校广播电台、学校网站、校报、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介和渠道开展宣传工作,导致学生对于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获取的渠道面小,吸引的团队成员质量并不突出,问题所在是没有得当的奖励或是特点吸引学生参加,特别是大学生当中有高度责任感的学生干部和优秀党员学生参与度不是很高;另一部分问题反映出团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调研帮扶的当地媒体知名度并不高,无法获得有利的宣传优势,从而导致许多活动的开展受阻。

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规划

对于“三下乡“活动的总结,情况依旧是提升活动育人作用,掌握更加科学的实践与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才会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提升到更高的维度。

(一)运用美育教育的重要人文气息育人于实践中

高校开设的艺术类、体育类、文学类等富有美育教育功能的课程在活动前期形成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例如在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开设的《艺术审美》《歌剧欣赏》等富有韵味的美育教育课程。在教育部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指导方案》中指出:“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③既有课堂的学习,也要有贴近生活的实际行动,做到“广”而“精”。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通过绘画、雕刻、文艺汇演等方式进行的美育教育,可以引导同学们从更为深入的角度去比较感悟美和发现美。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遴选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中也强调了,教育由高等学校、政府部门和行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本着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原则,统筹考虑专家人选专业背景、年龄结构、高校层次和地域分布。这些政策的出台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同时二者若是在今后得以结合,定会创造出不同的火花。乡村中存在美、需要美,当代大学生参与这项活动的同时,也是为今后更好地提升自身人文气息,发挥美育教育的作用提供了新颖的平台。

(二)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活动

现如今在政治鲜明化时代,高校要鼓励参与团队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当地固有的经济大胆创新,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将科学技术建立在发展的平台下,利用“互联网+”的创新点结合特色产品推动当地经济的“第二春”。当代大学生更可以组建团队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自主创业,实现自给自足、自我管理。例如,依托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所盛产的经济作物,通过团队带来的科技创新扩大外部宣传,形成初步的产业结构,由政府干预,实现双方的共赢;除此之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所掌握的数据分析,服务行业与现代科技工业的深入的同时也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便利条件,这也符合信息科学类学生的对口专业;最后,通过扩大外部宣传,发展红色旅游业等。

在政治鲜明化环境的熏陶以及孕育下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一环,更是顺应国家的思政发展浪潮,对于当今大学生缺乏实践基础的态势下,将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添砖加瓦。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坚定政治立场,深化创新理念,利用自身所学不断摸索,在时代的召唤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符合能力条件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注释】

①陈瑞,胡永搏.高校留级生原因分析及管理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7.

②王鹏.如何在“走基层”中讲好新闻故事[J].新闻研究导刊,2017.

③王易玄.从课程小切口落实美育大理念——以“独立音乐与艺术”素质拓展课程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1-2-22.

猜你喜欢
大思政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