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

2023-01-09 03:05马婷婷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鲁 倩 马婷婷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和充分汲取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蕴藏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源头活水。首先,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地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自然界包括两部分,一是物质世界本身,二是生态环境。他认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以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和时间场所为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持续发展的产物,不仅属于自然界,更是依靠自然界生存发展。马克思还清楚的认识到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尽管在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中自然的力量不可忽视,但是人作为自然界的高级产物依然可以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利用,准确地剔除不利因素,促进自然发展,增加人类社会福祉。此外,马克思指出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便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更好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最后,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桥梁。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将“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使得自然能够更好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因此,人类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更能够在实践中促进自然界的丰富和发展。

(二)文化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农耕渔猎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对于当前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深度挖掘、积极吸取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哲学的精华与真谛,并将其与当前环境问题相结合,内化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可以提炼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自然智慧。“天人合一”是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始末的一条鲜明主线,是古代先哲思考探索天与人关系过程中引申出的自然智慧,旨在确立一种既能顺应天意又能实现人与自然融通统一的自然伦理范式。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占据社会生活主流的三个流派,对“天人合一”的自然智慧均有所探讨和论述。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他认为天与人都来源于自然,从本原方面阐释了天与人之间的一体性关系。董仲舒则提出“天人感应”,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交互感应,天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警示,从天与人相互影响的角度阐述天地万物的一体性特征。道家所指的“天人合一”,在论述天人关系时则是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道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向合一的积极阐释。

第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中国古代先哲在追寻探索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共存的生态理念,在生产生活的具体实践中逐渐树立起尊崇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取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是在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演变过程中衍生而来。在原始社会时期,无论是风雨雷电还是日食月食都让人类对自然界产生一种恐惧敬畏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我国最早的朴素的生态思想。随后,人们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西周时期撰写的《周易》中曾有“‘节,亨;苦节,不可贞。’”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文献资料。此后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均在推崇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具体阐释,例如儒家所主张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倡导人类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界客观运行的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道家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是通过天、地、人之间的逻辑关系,阐释了自然万物最终归属自然的生态思想。佛家则主张众生平等的生命平等观,认为自然万物处于同一世界,人、生物、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三)理论积蓄: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经验借鉴。建国以来,我党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并在此后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并未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思想,也未曾系统论述生态文明理论,但是他提出的一些政策、实施的一些措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51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的序幕,1956年在“绿化祖国”“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之下,国内各地大规模植树造林、发展林业,这些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号召,初步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延承了毛泽东环境保护思想,将保护生态环境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前进的战略方针,相继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生态法治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保障。江泽民同志在吸取以往保护环境的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的思想,主张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总结国内发展经验时沿袭了以往生态保护思想,将“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变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逐渐改变了我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昭示了我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综上可知,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在总结以往经验、历史教训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保护环境的思想和理念一脉相承。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赓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不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凭空捏造的思想理论,而是在继承和发展以往生态文明思想、综合考量和平衡国内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符合自然运行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新思想,是对以往诸多生态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人类生态准则的概括与升华。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精华汲取,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深化,是对中国历届主要领导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创新和丰富完善。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个与国内现实情况深度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该体系内涵丰富,涉及众多领域,生态领域作为众多领域中关键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生态保障基地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众多领域的建设之中,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境界。在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忧患意识直面国内外生态环境问题和全球日益增多的危机与挑战,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应对全球危机与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自然协调、万物平等以及绿色发展等价值理念的概括和阐释,就其本质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往国内外生态文明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延承创新、是对人类生存繁衍准则的全新表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当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诸多冲突与矛盾。工业文明以来,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在短时间内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人的自信心和欲望高度膨胀,以人类为中心、人定胜天等相关价值观念不断呈现,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对立。自然灾害、瘟疫、流行病等环境问题相应出现,对人类生存繁衍造成极大威胁。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面对这样的现状,人类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措施和践行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缓解人与自然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指导。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张绿色发展理念,为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重要努力。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党在综合考量国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所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不仅重视经济发展更重视环境保护,是统筹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指引和路径选择。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打造人与自然平等共存的一体格局。人与动物植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是长久以来,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肆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捕杀动物,人类一系列主宰与侵略自然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结和吸取了以往生态领域的经验教训,主张建立和谐、共生、平等的人与自然关系,有效缓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平稳发展的实践指向。

(三)为全球性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路径选择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不断加深,生态安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日益加重的冰川消融、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等全球性难题,世界各国唯有秉承安危与共、荣辱共担的理念,携手合作,合力剖析全球性生态难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共谋一条能够平衡人类共同发展利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光明正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符合人类共同发展利益的生态范式,是当前破解全球性生态难题的理论指导和科学实践,它以广阔的国际视野直面国内国际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参与全球生态难题治理和积极提供全球生态公共产品,旨在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国内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意义。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提出以来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逐年下降,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国际能源署等机构对中国在全球能耗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当前,环境安全问题是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且难以彻底解决的共同性难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早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取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提出绿色发展模式,成功避开了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弊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道路选择。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全球生态危机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成为局外人,因而,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谋出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主张采取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理论,建设起相应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对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作用。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路径

(一)政治层面的实践向度

从政治层面来剖析,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治理保障机制以及加强国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向实践的必然选择。

第一,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度建设是达成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着手。总体来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涵盖了源头、过程、赔偿、追责四个方面,在其完善和健全过程中也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实行分级分区精准治理,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制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制度依据。其次,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完善环境立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刑事诉讼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多种法律之中,促进法律的生态化转向,建立并完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提高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定期对相关执法人员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对执法不严造成生态破坏的工作人员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下大力气整治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对欺上瞒下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相关人员依法追究其责任;健全司法机关监督制度,发挥司法机关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职能,确保环境保护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落实。

第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环境治理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合作。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合理制定资源有偿使用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规章制度,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程度。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建立节约资源和回收利用资源制度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次,建立健全多方面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多方参与体系,深化社会群众对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类污染的忧患意识,积极探寻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举措与方案。

第三,加强生态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重点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形成生态建设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取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打造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发展新模式贡献中国方案。

(二)经济层面的实践向度

保护环境与提高生产力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对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释,生态文明建设,要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进一步夯实物质基础。

第一,坚持绿色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以及低碳发展等新型发展模式靠拢,开辟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持绿色发展要求我们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充分发挥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逐渐淘汰落后产业,不断增加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合理地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之中,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绿色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长期以来,我国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繁衍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综合考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完备的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增加生态产业、环保产业以及清洁能源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的比重,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降低工业生产的污染和能耗,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创新为“引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经济在去产能之后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文明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程缓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创新经济。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为重要依托提升相关人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加快新科技的转化速度,实现节能减排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以此来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文化层面的实践向度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为群众提供优质生态文化产品,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群众生态道德建设。

第一,为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生态文化产品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更能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发挥生态文化潜濡默化的引领示范作用。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首先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建立并完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其次,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丰富文化产业内容和形式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不断提升生态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最后,政府相关责任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为生态文化产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后盾保障。

第二,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民众应该自觉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来面对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党和政府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借助学校教育、领导干部学习活动、各种社会活动和媒介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们的生态责任感,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

第三,加强群众的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教育和引导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新德育规范,亦是社会公德和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生态道德对群众自然行为的伦理评价和规范作用,弥补了法律制度和硬性规章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用生态道德的力量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不仅如此,群众生态道德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成员生态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自觉接受生态道德的规范和制约,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了国内外发展趋势,着眼于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和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生态危机的现实逻辑,是符合人类共同体利益和经济社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新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方向、制度、原则、意义、理论指导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有力的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提出的质疑,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新的历史时期,破解生态难题、化解生态危机,我们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更好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为实现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