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学话语建构:何以重要、何以架构与何以推进*

2023-01-10 17:07王资博
中国出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出版学话语建构

□文│王资博

话语建构主要是指运用符号术语、概念范畴、命题判断及其他方式方法展开的系统化话语表达和传播活动,反映的是思想知识,呈现的是学术理论,蕴含的是价值观念和制度精神,彰显的是软实力特别是引领力、影响力,解决的是“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问题。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党的十九大号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来,各学科领域包括出版学的专家学者日益重视话语建构。截至2021年8月8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出版”并含“话语”为篇名进行搜索,找到92篇文献。其中,就出版学“话语体系”问题而言,方卿揭示“话语体系建设是出版学学科建设的短板”;[1]魏玉山认为出版学“话语体系等基础研究很薄弱,与新闻学、传播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相比,仍然不够成熟”。[2]就出版学“话语创新”问题而言,王廷国认为5G拓展了出版学话语创新的时代视域、空间视域、技术视域;[3]李永强亦指出,出版学要结合5G技术等提出前瞻性的新观点。[4]就出版学话语的“中国特色”问题而言,张新新探讨了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学话语建构问题。[5]毋庸置疑,思考出版学话语何以重要、何以架构与何以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何以重要:出版学话语建构的深刻意蕴

学科话语是标识所在和内涵所现,在学科自觉自信自强中占有一席高地。加强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建构有其时代性、紧迫性和能动性意义。鉴此,这里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意蕴分析。

1.宏观取势:全局层面的时代命题

话语是时代的声音,话语体系具有公共性,加快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体系建设是时代之需。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强调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2018年,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旨在“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6]这一背景,昭示着中国特色出版学的话语权提升有了更强大的保障。

加强出版学话语建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一个生动注脚,是厚积千年的中国出版学薄发的必要步伐,是事关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社会治理等的一个重要因子。譬如,被赋予党和国家意志的主题出版,是鲜明的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这生动回答了中国特色出版学代表性话语怎样培育和彰显的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建构和影响力提升创造了契机。在这一大变局时代也即技术融合、文化融合与媒介融合的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建构要因势而新实现数字出版学话语突围,去描写和解释变动中的出版现象,创设出版学话语优势,提升新兴出版国际话语权。

2.中观联动:结构层面的协调旨趣

学科自觉和学科自信,呈现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相互强力支撑之中,话语是关键。自成一体、较为完备的话语体系是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构建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话语体系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目前,中国特色出版学有的方面话语还较弱,话语体系建构已然成为制约当代中国出版学科化发展的瓶颈之一。用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铸就内核的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将厘清学科定位,有利于提高学科显示度,从窘境走向豁然开朗。

回观过去、审视当下、面向未来,出版学科从积淀、完善至成熟再发展至今,可谓一个有着庞大事业和产业、人才队伍支撑的学科。其自身积累了厚重的思想资源与学术话语。新时代出版学的广度和深度极大扩展,增添了智能、融合、共同体等新的话语要素。当既有话语框架和模式不能容纳丰富的出版活动事实时,不可削足适履,而应推进话语体系的刷新与拓展。

建立健全出版学科逻辑严密、结构协调、系统完备的话语体系,是一个亟待形成广泛共识,特别是在核心概念凝练、基本范畴厘定、学科专业名称统一上下功夫的过程。此外,要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问题的肯綮是如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以这些话语资源进行国际对话,强化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勇于和善于抽象、提炼,用融通中外的方式向世界阐释概念、传播理论、发出中国声音,时不我待。

3.微观务实:具体层面的实践智慧

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建构肩负学科使命、体现专业素养、展示沟通能力,是一个既具象又抽象、既涵盖多类型又涉及多层次的实践过程。

一是有助于注重出版学研究热点与话语前沿的追踪和探测,总结出版经验,揭示出版现象存在与发展的本质规律,把握出版趋势,不断实现由话语追赶到话语超越,从边缘地带跻身前沿高地。要不断完善由概念、范畴、词汇、表述等构成的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体系,使中国表述具备对本源的揭示性,对现实的阐释性,对前沿的引领性。

二是有利于改进信息的发出、传递、理解与回应,增进文化认同度和现实吸引力,让世界读懂中国、欣赏中国。建构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其要义在于如何兼顾需要与可能,以科学的态度总结经验,以及回应关切,避免落入“自说自话”的地步。“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一种有效增进国际认同的出版话语,有助于融通中外和产生国际影响力。

三是已经还将进一步得益于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媒介,实现新的话语发展。我们不能遮蔽对本土具体实践蕴藏的出版逻辑和话语要素的挖掘,要将新科技、新方法引入本学科话语建构,有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权提升。

二、何以架构:出版学话语建构的框架系统

学科话语是学科内涵式发展的体现和实力的象征。价值性话语的引领、制度性话语的保障、理论性话语的支撑是出版学话语建构的三要件。整个话语体系的完备和巩固,是三者彼此关联、互为照应的架构结果。

1.以价值性出版话语为引领

价值性话语是思想性与理念性的统一。价值性话语以信念坚守、理念倡导、观念表达为重要体现,居于核心层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

“传承文明”可谓中国特色出版学的经典话语,贯穿始终。本学科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出版历史文化,“传承文明”是学科之基。从上千年的厚度和持久性的影响力来看,造纸术与印刷术是祖传瑰宝,“中国书香的传统正在发扬光大”。[7]从建党百年来看,红色出版既有意义又有“意思”,[8]文化价值、思想价值与历史传承价值充分显现。从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看,“5G+出版”等是中国特色出版学在传承民族创新禀赋、建设文明新形态中的新话语。从溢出效应来看,出版能跨越时空,大有裨益于促进文明互鉴。在当下“多语种出版”话语引领下,中华文化既能薪火相传,又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守正创新”可谓中国特色出版学的时代话语,映照表里。比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价值性出版话语实质上是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本质要求。再如,“主题出版”是主流思想价值的承载媒介,反映人民心声,展现时代风貌,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主题出版”成为中国特色出版学的标识性话语概念之一,实至名归。又如,“新发展理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各领域都可结合使用的重要价值性话语。其与出版学话语建设相契合,就是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出版事业改革发展”,强调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下的出版学话语建构。具体如“绿色出版”“共享出版”“出版全流程、全领域走出去”等话语,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和前瞻指导,满足各方的期待视野。

2.以制度性出版话语为保障

制度性话语是权利性与权力性的统一。制度性话语以“制”为内容,以“治”为过程反映,居于中间层地位,发挥着保障作用。

话语之一为“良法善治”。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要依靠制度出场和治理在场的保障,着眼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出版领域法治工作来彰显“良法善治”。既要把握本土逻辑,例如“全民阅读”提供了现实场景和行动逻辑,内在要求高扬“全民阅读工作法治化”等制度性话语;也要主动呼应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如“区块链技术助力版权保护”,优化版权交易、利用和保护的可行途径。值得强调的是,中国特色出版学的制度性话语建构与完善,要及时跟进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实现与时俱进。

话语之二为“体制机制创新”。当下媒介融合仍是出版业的总体趋势。要科学阐释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制度模式的海外扎根”。[9]此外,稳妥有序开展出版领域特殊管理股试点,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体现。

话语之三为“正确导向”。要坚持导向为魂。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传递真善美。话语是否被实践成为其转化为话语权的关键环节。落实“正确导向”,无论是“防止精神污染”“扫黄打非”,还是《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强调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中国出版领域已经落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融入出版企业经营理念中,体现于企业章程和各项制度内”。[10]

3.以理论性出版话语为支撑

理论性话语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理论性话语以学术共同体的概念范畴认同、理论建构阐释、学科专业建设为主要依托,同时也离不开业内实践经验的支持,居于基础层地位,发挥着支撑作用。

其一,牢牢把握“人民出版”这一理论精髓。“人民出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民主体性,既是理论学术智慧,更是方法论指针,同时也散发着浓郁的本土化话语气息。这一理论精髓体现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反映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上,映射在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

其二,科学阐释“特在何处”这一基本学理。特就特在有主体性、原创性上,特就特在“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是本质和优势,特就特在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就特在中国特色出版“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就特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等理论性话语是中国经验与中国逻辑的体现。中国特色出版学已沉淀了丰硕智慧成果和经验元素,需要有效开掘、总结和推广,有更深刻的理论认识与学术刻画。要充分吸收现代知识体系的成果,探索出版学共性知识,用世界性的语言进行现代化的阐释,解决学科基本概念范畴较模糊、内容框架待完善等问题,促进专业情结的形成与强化。

其三,说透“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机理。在国家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激励下,出版成为重要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理论破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提炼形成有深度有效度的经验性话语,以话语明机理,有力回应本领域的热点、焦点发展问题。

三、何以推进:出版学话语建构的双重进路

加强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建构,不仅是内生发展、内化于心的必需,更是外向拓展、外化于行的必需。要激发出自主性与自为性,在赓续出版学话语本土化并塑造主体性的同时推进其国际化。

1.内生发展:持续增强话语的向心力、引领力、响应力

学科话语事关学科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关乎被社会认可。内化型出版话语力求更好归纳和解释各个出版领域的中国实践,要把握好关键词,提供有说服性和感召性的表达,以话语化人。

聚焦主题出版壮大公共话语,持续提升话语的向心力。主题出版是政治高度、学理深度与读者广度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可创造更大的公共话语价值。面向未来,要以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为遵循,把主题出版的中国特色充分发挥出来、传扬出去,自觉在话语建构中确立中国视角、彰显中国价值。

聚焦新兴出版巩固主流话语,持续提升话语的引领力。从历史的长线看,话语是具有观念性、意识性的东西,其中有的被淘汰、有的沉淀下来,它的营养主要来自于活生生的出版实践。要建构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气派的新兴出版话语不可或缺。要把握新时代中国出版的发展风向标,推动学科结构优化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找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的话语接口,从中提升出新概念、新范式与新表述,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增进共同认同,促进学科发展得到横向拓展与纵向拓深。“智能出版”应作为新媒介时代出版学的基础术语和新兴话语得以重视。

聚焦大众出版和分众出版建构生活话语,持续提升话语的响应力。出版学话语建构作为一种专业活动,始终是为大众服务的,要发现并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大众出版是更活跃、丰富、多样化的出版领域,在各种数字技术下发生了新变革。要理性顺应当下大众阅读潮流,扩展“全民数字阅读”“知识服务”“融媒体出版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等话语的时空场域和内涵外延,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性追求。远方不远,未来已来,“一老一小”等分众化群体备受关注,健康作为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得到关切。响应“童书”“为老阅读”“康养出版”……这些是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建构根据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应积极主动响应的客观向度。

2.外向拓展:持续增强话语的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

出版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英美等国较早萌芽了出版学高等教育,且列为一级学科。美国《出版学概说》、日本《现代出版学》等的学术话语,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欧盟《单一数字市场版权指令》等的制度话语影响大。美国、日本的“出版输出”,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例证。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启示了中国要基于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发展过程与旨归,加强外向型出版学话语建构。

话语建构要提供方案、总结经验,持续以走出去增强影响力。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深度运用的突出优势资源,出版学可为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提供方案。[11]有学者对李子柒短视频“千万+”现象进行研究,认为其影响力归因于传统文化符号体系(节日、美食、非遗、技艺等)+原生态日常生活+高效畅通的媒介渠道。[12]当下,“智能+出版”“5G+出版”“全媒体+出版”等,可为我们的话语建构扩源赋能。

话语建构要把握时代、服务实践,持续以“丝路书香”等增强感染力。处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潮流中,现代出版学发展越来越事关世界文化互鉴与国际交流。要熟谙国际前沿课题与学术规范,搭建好与国际交流的话语平台,巧用国际传媒争取舆论支持,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加强国际组织合作,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要在“双循环”中拓宽发展视野和合作格局,拓展海外市场,争取国际出版奖项,寻求话语发展的新的突破口。让了解中国的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等是注脚。

话语建构要联通中外、走向世界,持续以“跨文化”增强吸引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在世界范围都具有很强的话语权,“我国出版业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13]命题的恢弘和渺小决定话语的广博和琐碎。在取得共识最高的一个关键共现词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命题引领下建构“丝路书香”等外向出版话语,成为务实选项。要坚持以人类情怀观照寰宇,通过加强学术交流超越话语隔阂。

四、结语

学科话语巩固学科地位,助推理论认识、实践水平以及综合影响力的提升,促进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中国特色出版学话语建构,自然离不开“中国”,要把握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话语建设的深刻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发展到何种程度,话语体系不仅要发展到何种程度,更要高扬“坚守初心、引领创新”,[14]勇担使命,从“适应性”建构走向“引领性”建构。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创新本学科的价值性、制度性与理论性话语,呈现足够的价值坚韧、制度张力和理论底气,充分显示出版领域的科学属性。这些方面的发展、补强与创造性推进,都需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服务时代、彰显特色。要加快形成以内化型出版话语为基本实力、外向型出版话语为独特魅力,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学科话语建设新局面,以话语空间拓展学科学术空间。

猜你喜欢
出版学话语建构
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出版学的学科分析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