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叙事三种模式探析*

2023-01-10 17:07高红波刘传熙
中国出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受众

□文│高红波 刘传熙

互联网与短视频结合,产生了短视频新闻这一新的新闻产品,并日益成为各大主流新闻机构进行内容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短视频现场新闻”是指“移动端首发直击新闻现场的视频新闻。要求时效性强,现场感强,信息量大,传播效果好。时长不超过3分钟”。[2]“短视频专题报道”是指“移动端首发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较深入的视频专题报道,含微纪录片。要求新闻价值大,内容有深度,呈现方式新,社会反响好。时长不超过8分钟”。[3]由于移动传播环境和终端的变化,短视频新闻在叙事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分析第28届—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部分获奖作品,试图归纳总结短视频新闻叙事的几种基本模式,为我国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制作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短视频新闻报道的“主我叙事模式”

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强调“用户思维”,用户一定程度上掌握、驾驭了信息再生产的权利。[4]美国学者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认为:“自我意识是作为一个对象的自我识别和出现,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5]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又是“客我”,“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体现,“客我”是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关系中逐渐形成、发展、变化。在“移动优先”的短视频新闻报道中,出现了新闻生产者个人化的“主我叙事模式”。

1.内焦点视角:自我讲述

有电视新闻叙事研究者认为,通过某个特定的人的眼光进行叙述,容易使受众直接感受聚焦人物的特定个性和心理。[6]所谓“内焦点视角”,是指新闻人物作为叙事者参与故事,讲述自己看到的一切,同时表现自己的内心。[7]以内焦点视角进行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在短时间内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吸引受众的同时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反映重大主题的新闻一改往日的宏大叙事,采取第一人称叙述的模式,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贴近性。比如,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作品《臊子书记》就通过天津大学“80后”青年教师宋鹏的第一人称叙述串联全片,讲述了他积极挖掘地方特色,以“卖沙湾臊子”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帮助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脱贫的故事。与第三人称叙述相比,“我”“我们”的表达使得受众真切地感受到扶贫干部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道路上不懈奋斗的情怀,让作品更有温度。再如第30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一等奖获奖作品《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采取Vlog(视频网络日志)第一视角的方式,以十八洞村年轻村民龙金彪在脱贫后的故事为线索,讲述十八洞村人脱贫后如何做到不返贫的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该报道生动地记录了故事主角龙金彪的生活、干农活等场景和他当时的感受,拉近了新闻主角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2.叙事逻辑严密:主客融合

叙事逻辑与叙事的连贯性及真实性息息相关。布雷蒙把因逻辑关系组合的事件序列称为“叙事序列”。[8]短视频新闻的叙事序列,注重增加细节,通过“连接式”“镶嵌式”和“两面式”形态为新闻事实与受众搭建了桥梁。短视频作品《臊子书记》和《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文本内容逻辑紧密,环环相扣,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受众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其中,《臊子书记》运用了“镶嵌式”的叙事手法,从宋鹏第一次到大寨村时的“心凉”到下定“豁出一条命,也要挖断穷根”的决心,再到付诸实际行动“将家家都会做的臊子开发成产品”,叙事逻辑严密。在表现“将臊子开发成产品”的过程中,记者通过快节奏的叙述,具体展现了“臊子市场空白”“消费者对臊子有需求”等可行性分析,以及“依托电商售卖臊子的必要性”。宋鹏与大寨村村民共同努力取得成绩以后,宋鹏的扶贫工作任期已满,作品通过具体细节表现宋鹏家人的逐渐理解与大寨村民的依依不舍,通过情感渲染实现主题升华。这种通过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方式,主客融合,叙事逻辑严密。《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采用了“连接式”的叙事手法,通过龙金彪的叙述,从“种辣椒失败”中吸取教训,到开发出“农旅融合”的新道路,再到“黄金菩提树”“种茶”等项目的成功,通过“前一个事件引发后一个事件”的清晰脉络,讲述十八洞村脱贫后发生在龙金彪身上的故事,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的成长和心路历程,表现出十八洞村脱贫后不返贫的积极尝试和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

3.符号多元生动:网感叙事

短视频新闻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多媒体特征,在影像画面的基础上,运用动画、手绘图像等强网感的多种叙事元素传达新闻报道的内核,加强了表达效果,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体验。[9]这也成为自我表达中必不可少的叙事载体。《臊子书记》开篇通过3D版的“扶贫日志”与现实环境形成相似性转场,并贯穿全片,在吸引受众的同时更加生动地展开故事。在讲述宋鹏的“扶贫创意”时,使用MG动画的形式,形象表现出对于沙湾臊子市场的前期考察以及“互联网+扶贫”的成果。同时该片悬念营造及细节描写部分运用了花体字与贴图等符合青年受众手机观看习惯的元素符号。在讲述“未来的村民银行”花椒树的种植部分时,运用了3D技术模拟山上不断生长的花椒树,通过隐喻的手法展现出对于大寨村美好明天的展望,渲染情绪的同时升华全片。《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的开篇部分使用龙金彪的手绘漫画形象,再配以形象的花体字疑问句,在介绍主要人物的同时,使开篇的悬念更具形象性。在表现投资目标“200万”“半年过去”“我们可以这样搞”等重点细节转折以及十八洞村为防止返贫所做出的具体成绩和未来展望时,运用了具有网感的动画贴图及特效。运用新颖的形式,提升了受众观看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二、短视频专题报道的“强情节模式”

“强情节”指的是叙事中情节逻辑戏剧化,频频制造矛盾冲突和悬念,使人紧张感叠生,强情节与新闻价值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要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依靠紧凑的情节点和戏剧化逻辑快速吸引受众关注,情节越强的作品新闻价值越大。[10]面对着移动互联网中大量的娱乐性强的短视频内容,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强情节”的建构对于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情。

1.时序倒错手法:悬念前置

在新闻叙事中为了传递最新信息或是突出最有价值的片段,时序倒错的情形颇为常见,采用倒叙的策略能够将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置于开头,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11]短视频新闻依托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考虑到网民具有选择自身感兴趣内容的自主权,时序倒错的手法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比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一等奖获奖作品《老外看小康中国》,开篇部分用“什么是幸福?”等疑问展开,后又通过提出“全面小康是什么?”“为什么要兼顾不同领域及地区的协调发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发展有什么差别?”等问题,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将黄大发带领草王坝村民修渠这一具体事件融入作品,通过真实案例将“中国智慧”具象化表达,显著降低了海外受众理解全面小康理念的难度。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获奖作品《鼓岭!鼓岭!》讲述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促成的一段中外民间交往的佳话。这部短视频新闻作品开篇通过“这是一个跨越百年的真实故事”引入,吸引受众的同时引人深思、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从加德纳在临终前喊的“Kuliang,Kuliang”(鼓岭音译)到加德纳太太收拾丈夫遗物时发现“Kuliang”是中国福州鼓岭,再到带着丈夫的愿望访问鼓岭的故事。作品通过倒叙的手法,在充分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以情叙事,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加德纳老人发自肺腑的异国“乡愁”。

2.多重叙事视角:丰富情节

叙事学相关研究表明,同样的事件被叙述多次,每次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呈现,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观察同一事件,可以让受众从多种叙述中了解到故事的丰富性。[12]短视频新闻利用多重视角进行叙事,将所叙述的新闻事实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现给受众,使得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新闻生产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既能丰富情节,又能增强故事性。比如,《老外看小康中国》通过知名外国政要和专家学者的观察视角展开情节,同时与黄大发带领草王坝村民修渠的叙事线相辅相成。在表现修渠遭遇困难、团结协作完成修渠时,这部短视频作品辅以外国专家视角对中国脱贫致富的认识,在全球视野中展现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鼓岭!鼓岭!》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原声、加德纳的太太来访时的见证人回忆,以及现场回访的多重视角进行叙事,在有限的5分52秒中,为受众完整展现了加德纳老人对中国产生深厚感情的原因,以及相关人员对这一跨越百年的传奇故事的讲述与评价,各叙事视角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使得这一具有故事性的专题短视频新闻报道更加完整、全面。

3.动画辅助:强情节的形象表达

与单纯的图文叙述相比,动画因其形象性特征,辅助了短视频新闻强情节模式的视觉建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因语境带来的文化差异。例如,《老外看小康中国》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画视频辅助叙事,从“具体的幸福感”引入,通过动画展现了“吃冰淇淋““看电影”“看球赛”等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提升幸福感的例子,吸引受众的兴趣。在表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同样运用了动画进行叙事,把抽象理念具象化,将全面小康的内涵以及对全球的影响融汇在形象的“追求幸福”的动画中。《鼓岭!鼓岭!》运用动态沙画与历史资料、现场回访共同叙事。开头部分以动态沙画这种新颖的动态形式向受众讲述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结尾部分再次使用动态沙画配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声叙述,表现出加德纳夫人理解了加德纳眷恋中国的原因,呼应开头部分的同时,升华了作品主题,通过动态沙画到现实再到动态沙画的叙事组合,巧妙连接了福州与加州,现实与历史,通过动态沙画建构丰富的情节,凸显总书记的人文情怀。

三、短视频现场突发新闻的“拍客+”模式

21世纪初期,互联网络与个人影像的结合与发展孵化了早期拍客,拍客们随时记录所见所闻,并上传至网络,引发受众共鸣。拍客完成了一个媒体人的工作,受众更加注重所拍内容而非拍摄者本身。[13]这些由拍客快速传递给受众的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与专业的新闻生产者相比,拍客缺乏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缺少了“把关人”审核环节的视频信息往往会被移花接木等。随着短视频的流行和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一些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对于突发新闻的报道采用了拍客对于事件快速传播的做法,同时以无人机航拍、全景视频拍摄等新技术为依托,在拍客模式基础上进行延伸。在满足受众对于新闻时效性追求的基础上,保证了所传递内容的真实性,形成了短视频现场突发新闻的“拍客+”模式。

1.拍客+技术:全知视角还原现场

叙事者聚焦的全知视角又称零度焦点叙事,这种叙事角度的叙述者无固定视角,不受视域限制,通过这种视角可以对报道的事件作全方位、全景式的叙述,具有广度和深度,给人以权威感,同时还可以方便叙述者的叙事。[14]从拍客的限知视角到如今的全知视角离不开无人机航拍等技术的赋能,面对突发的新闻事件,新闻生产方凭借着自身的新闻敏感性,在短时间内整合所拍摄素材,运用“拍客”思维与新技术结合,避免了内容的杂糅及单一化的呈现。比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一等奖获奖作品《独家航拍!直击水龙与火龙艰苦拉锯》,通过可视化表现手段及时满足了社会各方对火灾及救援情况的关切。《四川日报》记者克服重重困难,跟随救援队伍转战火场,运用无人机航拍展现了“火龙”之猛和“水龙”的强势挺进,运用手持设备拍摄展示了救援的生动细节。该作品通过全知视角将火情与救援同步表达,真实、全面记录了一线“火龙”与“水龙”艰苦拉锯的现场,反映出消防、公安、民兵等多路力量奋战火线的英勇顽强,迅速回应社会关切,成为全国媒体中首发独家短视频新闻。第28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获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是《广西日报》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因灾情恶化“失联”的数小时中,凭借自身的新闻敏感收集、记录下当地乡镇干部组织营救、自救的珍贵视频画面,并运用手机端进行梳理和剪辑,在外界对受灾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全方位展现了灾区的情况。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移动设备在影像记录的清晰度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各手机端APP的开发也满足了对突发新闻进行逻辑整合的平台。该组短视频新闻是移动端首次发布“孤岛”杆洞乡的视频新闻,也是其他媒体对暴雨灾情的权威来源。在回应社会关注焦点的同时利用全知视角,生动呈现出基层党员干部在自然灾害面前,及时搭建起灾区与外界沟通桥梁的新闻事实。

2.拍客+机制:高效运作的融媒体报道

在突发新闻的传播中,与私人拍客相比,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具有更严格、清晰、完善的新闻产出机制。移动互联网给予了新闻从采集、审核到分发高效提速的丰沃土壤,延续了拍客时代“随拍随传”的特性。比如《独家航拍!直击水龙与火龙艰苦拉锯》的短视频新闻生产制作采用了“采编在现场”“编审在云端”“分发全媒体”的全流程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了现场采编移动传输、云端编审快速发布、流程贯通一站分发,将前方记者现场采集的视频素材,经过简要编辑后分批快速传回后端,后方团队再经过细致编审、包装,及时推出短视频报道,并分发《四川日报》全媒体平台各端口,得到全网媒体转载。从前方记者克服困难获取一手信息,到后方编辑给出建议和指令,通过前、后方的实时配合,短时间内完成了新闻采编的全流程。同时,除第一时间在《四川日报》全媒体平台发布外,该短视频新闻作品还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同步传播,实现“一次生成,多次使用”,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300万、微博观看量达百万。《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的短视频新闻生产制作中,《广西日报》联动报网微端全方位追踪灾区雨情灾情,既兼顾了新闻的时效性,又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呈现形式,通过丰富的内容含量扩充了报道容量,满足了受众对灾区信息的诉求,也更易产生共情及二次传播。

3.拍客+包装:活跃视听增强网感

短视频新闻在画面呈现与叙事节奏的选择上更“接地气”,在早期拍客“仅上传原视频”的基础上,搭配符合当下互联网用户观看习惯的动感字幕以及快节奏的音乐等增强网感的视听符号,在有限时间内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内容,辅助突发新闻的叙事。《独家航拍!直击水龙与火龙艰苦拉锯》《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在包装制作上,都选用了白色黑体字配醒目颜色的字幕条配合突发新闻的现场画面进行叙事。其中,《独家航拍!直击水龙与火龙艰苦拉锯》在表现“西昌泸山山火持续蔓延”时,“持续蔓延”四字还使用了醒目的黄色进行区分,以此向受众强调山火的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火势之大。报道突发事件的短视频新闻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通常采用快节奏强冲击力的音乐,《独家航拍!直击水龙与火龙艰苦拉锯》中航拍的火灾现场画面配合以打击乐为主的强动感音乐,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在表现各类救援力量密集集结时,又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较为悠扬的旋律,缓和了原本的紧张氛围。《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在表现救援队现场支援时,背景音乐也从低沉逐渐高昂起来,图文和视听语言配合,增强了感染力。同时,该作品传播力很强,让受众了解到灾区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谣言的传播。

四、结语

短视频新闻依托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布,突出体现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移动优先”的传播特性,较好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媒体传播”理念。笔者通过分析第28届—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部分获奖作品认为,当下短视频新闻具有模式化生产的趋向,并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归纳出三种具体的新模式,即新闻报道中通过内焦点视角、叙事逻辑严密、传播符号多元生动、主客融合的主我叙事模式;专题新闻中运用时序倒错手法、多重叙事视角、动画辅助叙事进行悬念前置、情节丰富、具象表达的强情节模式;突发新闻中通过全知视角还原现场、高效运作的融媒体报道、声画语言增强网感的“拍客+”模式。期待移动终端新闻内容生产传播者,在保证真实性和内容质量前提下,充分结合手机受众的观看习惯,生产传播更多优质的短视频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受众
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创新途径
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生产策略
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与发展探究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如何运用播音主持技巧增强受众黏性
纸媒转型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现状、效果和趋势分析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