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层文艺精品的策划、组织与创作

2023-01-11 02:59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精品策划文艺

章 轲

文艺精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的标志性成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提供给人民群众的优质精神食粮。在国家层面上,它是文化战略的需要、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文化产业的支撑性、核心性的要素,是文化价值观传播和传递的重要载体。在地域层面上,文艺精品凸显地域文化的影响力,甚至通过文艺精品的传播大大增强地域的知名度,助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综观各地文艺创作力度不断加强,各级党委、政府越发充分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继而上升到一种文化的自觉。

笔者长期从事文艺作品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始终关注基层文艺创作,又在一所高职艺术院校主管创作多年,深感基层需要文艺精品,也同样能出文艺精品。

一、基层需要文艺精品,同样能出文艺精品

基层创作大多短小精悍,但文艺精品没有截然的大小之分,契诃夫、鲁迅都是凭短篇小说成为举世大家。唐诗如浩瀚星空,有人写了上万首,一首也留不下来,有人凭二十字的五绝传诵至今,所以说小作品、短作品,照样出精品。迈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审美能力普遍提高,全民艺术爱好者的时代已经到来,艺术已成为人生中的一道亮色,人人当作家、当编剧、当导演成为可能,但只有精品才能脱颖而出。

优秀作品是需要策划和组织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具备、提升创作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要熟悉、遵循各艺术门类创作的规律,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要营造鼓励出精品、推动出精品的良好氛围。现在的文艺精品往往是团队创作的结晶,精品意识在工作的流程里、每一个环节中都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策划组织就成了心脏和灵魂。作品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宣传、推广和营销同样是大学问,要有策划和组织的推动力。

当然,首要的是如何发现、培育精品。一个作品或构思摆在面前,如果经“伯乐相马”认定是好苗子,还得花力气去抓,配置资源,设定目标,使其一步步朝精品的方向去靠近。这需要组织策划者开阔视野,不断学习,注重实践,努力探索,积累经验。

与基层文艺工作者的交流中,我认为一个作品是否具有精品的“黑马之相”,取决于几个核心要素。一是原创性,艺术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创造和创新,重复、模仿别人的,注定艺术生命力不强,就拿不到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平台上去展示。二是时代感,这个时代的作品,首先是给这个时代的读者和观众看的,是否真正触及时代的脉搏、是否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共鸣非常重要,就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也要有与时代相联的桥梁通道使其凸显出时代感来。三是品质化。精品有其品相、品质、品格、品位,创作者是否将精益求精的追求融汇于作品,并以能触摸和感知的方式将品质化呈现出来,是作品成功的关键。这些核心要素越鲜明、越强烈,就越可能成为精品的基础。

二、加强对基层文艺创作策划和组织的力度

在工作和实践中,我见证了基层创作呈现可喜局面、精品力作纷纷涌现的同时,也目睹一些制约精品产生的现象,觉得有必要进行罗列与分析,比如:

——在一些创作项目中,急于把当地的历史、人物甚至旅游景点、特色物产等搬出来、放进去,成为一些作品尤其是小作品不堪承受之重。拼凑式的融入,成了浮光掠影的展示,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反而使作品的艺术特质大大削弱。固然,这有急功近利的因素,同时也说明漠视了艺术创作的自身规律。

——就地取材于英模人物、现实事件的一些作品,因为缺乏宽阔的创作视野,未能较好把握宣传报道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和界限,思想境界上不去,端着架子下不来,造成大量此类题材同质化、扁平化,甚至出现艺术作品远远不如宣传报道真实感人的奇怪现象。

——某些校园作品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或沉浸于小我而陶醉,或热衷于搞怪为创新,使本该具有的青春、奋进的气息荡然无存。

——一些地方创作题材不错,却做不出好作品。有的是因为本子不成熟,基础不扎实,过于盲目,急于上马;有的是缺乏对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未能对这个系统里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把握,造成优质创作资源的浪费。

——拒绝外援与迷信名家兼而有之。有的本可通过内外创作团队的有机融合使得项目加以提升,却错失良机;有的过于迷信名家,结果名家走马观花一番,拿出一个三流作品。更有甚者,被一些游走江湖者所骗,造成损失,让人惋惜。

以上种种,我都亲历过,并向有关负责人及创作团队提出过尖锐的意见、诚恳的建议,有的得以扭转,经过打磨提升了质量,但有的依然沦为平庸之作,很快被时间所淹没。

究其原因,除能力与水平的问题外,在组织和策划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是要加强对文艺精品策划和组织的力度。把握好艺术规律、市场规律,就能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我与一些市地有过多次创作项目的合作,一开始就尽量使地方上的项目目标与创作团队的策划意识多沟通、相吻合,在前期策划和创作过程中努力达成共识,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电影,我们与海宁合作过《皮影王》,与宁海合作过《十里红妆》,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回顾创作历程,得益于项目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做到目标精准、深入细致、形成共识。策划《十里红妆》时,首先我们取得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影响我们世代繁衍和精神成长的母亲文化,是渗透、融合到我们血脉中去的民俗文化。这部电影既不是纯粹的记录,也不仅是抢救和保护,而是再现其鼎盛时期的辉煌,不单是面上看到的物——精湛的艺术品,还包括它背后的传奇故事和创造激情,使观众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产生向往,使中国人的勤劳、勇敢、智慧、激情等人类优秀的品德和精神,通过电影进行传播,跨越国界。其次,明确我们要做的是一部文化电影、艺术电影,文化不是贴标签,艺术也不是玩艺术,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来感染、震撼乃至征服海内外观众,要把文化从故事的背景、氛围、特性中有机而深入地融合进去,要将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刻画和人文关怀渗透其中,艺术电影必须靠内在的独特的情感张力替代模式化的戏剧冲突,以个性化的立体的人物替代司空见惯的类型人物,以精致的文学性与很强的故事来替代常规的故事情节,事实上,对这样的电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好看、独特、凝厚、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此外,江南婚嫁文化很壮观,它让我们感悟到什么? 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轨迹和象征,女性对自由、爱情、幸福的憧憬和渴望,红妆在电影中超越物的范畴,成为人的生命的呼吸,成为主人公漫长的一生中会时刻感受到的一种力量,这是我们在电影里要着力开掘的地方。因为策划时目标准、定位高。加上创作团队的精益求精,使这部电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电影中的一部精品,获得广泛好评。

三、现实题材主旋律叙事作品的创作要素

在基层创作中,讴歌和展现主旋律成为主流,这是非常值得欣喜的事情。但如何把握现实题材的主旋律叙事作品,是大有讲究的。

我与安吉合作过一部反映当地英模人物的电视剧《交警沈克诚》。一开始我就提出,不能把它做成一般化的像新闻报道一样的作品,而要让主人公作为一个艺术形象非常真实、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部作品里,剧中人物没说一句大话,却时时处处体现了时代精神。全剧以主人公妻子唠家常式地讲述自己丈夫为叙事线索,将烈士的一生、一天、一瞬间这三个时空有机交织,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获得浙江省电视艺术“牡丹奖”短篇电视剧一等奖。

基层创作以小作品为主,我认为小作品同样能做出“大气候”,关键是要做到主题鲜明而不浅显直露,特色浓郁而又开放大气,贴近生活而不就低媚俗,精心打磨而又讲求效率。

在此,我总结出基层创作中现实题材主旋律叙事作品的创作要素,这当然仅是一孔之见,权作参考——

1. 灵魂内蕴,底气十足

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是内在的灵魂和脉络,不是挂在嘴边、浮在表面的概念;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有新颖或深刻的发现和理解;着力刻画主人公是有信仰、有理想而又善于行动和实践的人,使其真正地卷入戏剧冲突中去,不作壁上观,这样才能强势地弘扬、灌输力图表达的主题。

2. 贴近生活,不惧锋芒

不简单地描摹和罗列生活,要做到真实、可信,生活化,有生活的质感;不回避现实世界的矛盾,要有艺术家的胆略和勇气,同时能指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愿望和方向;从小我走向大我,有大格局、大情怀、大境界。

3. 人物鲜活,个性张扬

准确地定位人物的性格、个性,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注重成长性的命运历程,正视复杂的人性及其较量、改变和升华;塑造出能让观众接受和喜爱的人物,最好有艺术作品人物画廊中独特的“这一个”,也就是典型人物。

4. 故事丰满,情感浓烈

善于叙事、铺陈、渲染,注重结构、关联、互动,做到作品的枝繁叶茂;善于捕捉丰富独特的细节——细节犹如盆景,是浓缩了的个性化的生活;善于以情感推动故事的发展。

5. 发挥想象,雅俗共赏

注重文学性、原创性和创作的挑战性,现实题材的作品不能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无论大小剧本,都是对编剧思想积累、艺术功力、编剧技巧、精品意识甚至职业道德的综合考验;能很好地融汇观众、专家、领导的审美情趣和观赏诉求,做好“三鲜饺子”;尽量做到雅俗共赏,或大俗达大雅。

四、多一些艺术特质,多一些靓丽色彩

在创作电视剧《姐妹连》的过程中,我曾与创作团队讲述过编剧应该追求的八个艺术上的要点,后来,我数次在基层文化工作培训班上授课,也讲了这些内容,得到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强烈共鸣。我觉得,它像一面镜子,可以照一照作品的艺术含量,哪怕是诸如小品之类的创作,多一些艺术特质,就会多一些靓丽色彩。

1. 感人之处

作品要做到感人,必须真实而非矫情,让观众走进人物的心灵,激发情感的共鸣。有些是事件本身感人,善于渲染、烘托,把真情凸显出来。情是人物之间沟通交流的纽带,剧中人物为完成戏剧动作所做出的牺牲、忍受的委屈、发出内心的关爱和关怀,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思想和心跳,才会感人;有些则是特殊环境下人物关系的推进、发展和转变,如彼此误会、成见很深之后,又如何冰雪消融,真诚相见,患难之时的雪中送炭、无私帮助,亲情的积淀和喷发,甚至像善意的欺骗等,都会很感人。必须借助于富有生活气息、生活质感的情节来呈现,注重细节的力量和准确、传神的表达也非常重要。

2. 震撼之处

像锤子一样撞击到人的心灵深处,显示艺术的魅力和分量。笼罩在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如价值、尊严、荣誉、坚守等;在时间、空间和内心的三维角度所产生的共振,如历史传承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等;从个体辐射到群体、社会的正能量;内心和精神领域的理想主义;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关节点、转折点,写好跨栏和冲刺;还有人性深处的美好光辉,于无声处听惊雷等,都能起到震撼性的艺术效果。

3. 深刻之处

开掘题材的深度,占领制高点,增强厚重感,类似题材领域要寻求突破和超越。不回避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却始终有浩然正气;不回避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却始终有人文关怀。思辨性的台词,要有个性化的表达。有机运用象征和意象,与作品主题相得益彰、画龙点睛。

4. 神奇之处

“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①语出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艺术作品要神奇,不必猎奇,注重传神、富有神韵。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依托想象力、创新力来创造出艺术上的神奇。神奇,也是风格化表达的重要方式。

5. 智慧之处

这实际上是指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是剧中人物的处事态度、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等方面要有智慧,不是直来直去,不是简单地发现问题又简单地处理问题;二是编剧的智慧和智性的处理,一些桥段从容不迫而又峰回路转,有反常规的设计;智慧之处还体现在精彩的台词上,要做到反复推敲、打磨,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②语出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

6. 幽默之处

一直以来,幽默都是可看性的重要元素。但不可仅仅把它理解成噱头、搞笑,幽默要有时机,讲究笑点,也要注重方式。如果台上笑翻天,台下绷着脸,那就失败了。幽默也要有品位,毕竟幽默是有高下之分的,尤其要防止把无聊当作有趣。

7. 抒怀之处

戏剧行为和戏剧冲突到达某个临界点时,要有舒展的空间、节奏的控制,编剧应刻意为之而水到渠成,方不显突兀。一出好戏,要做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直呼过瘾,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酣畅淋漓地展示。当然,有时慷慨激昂的表达也是一种抒怀。

8. 美妙之处

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创造为内在的艺术之美,追求赏心悦目的感觉和多姿多彩的效果。同时,形式美也不完全在于多花钱、多用布景道具,而在于恰到好处地艺术呈现,从而延伸艺术表达的空间。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带给人们幸福感,增强人们生活的勇气和快乐,感受生活的细腻和丰富,基层生活具有极其鲜活的艺术创作元素,只要善于发现、勤于捕捉,遵循规律、精益求精,基层文艺创作中就能涌现出更多的优质精神食粮,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猜你喜欢
精品策划文艺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本期策划
精品画廊
釉光青精品欣赏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