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治水功千秋 鞠躬尽瘁万世留
——诸葛亮与蜀水文化

2023-01-11 20:41蕊,谭詹,王
四川水利 2022年3期
关键词:蜀汉都江堰刘备

张 蕊,谭 詹,王 媛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1)

水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又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而无索求,居功不傲。“上善若水,智者乐水”等都是对水的品质和水德的肯定。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的一生就像水一样纯洁透明,无私奉献,他给后世留下的财富就像水一样无处不在,处处施利。特别是他辅佐刘备父子行仁道,治理蜀汉兴水利,把蜀汉国治理得“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1]蜀汉立国四十五年,与诸葛亮治水及水德不无关联。本文重点讨论诸葛亮与水文化以及蜀水文化的关系。

1 沂水汉水龙腾飞

诸葛亮出生在沂蒙山下,沂水滋养了他的童年,然而,汉末的腐败行政导致社会动荡,战火连天,民生倒悬,生灵涂炭。在乱世中,诸葛亮父母双亡,其叔父诸葛玄率诸葛亮姐弟数人背井离乡,赴任袁术所置豫章太守,流落江南。不久,诸葛玄被朝廷所派官员朱皓替代,丢了官的诸葛玄只好依附于旧友荆州牧刘表,襄阳是荆州的首府,在汉水(沔水)中游,物产富饶,人杰地灵。诸葛亮及弟诸葛均在襄阳隆中躬耕陇亩,苦读圣书,结交士林,寻求治国救民之道,十年磨一剑,终于成竹在胸。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凡三往,乃见”[2]诸葛亮。当刘备向诸葛亮讨教如何拯救颓败的汉室时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提出了“德、智、力、义”等概念。诸葛亮却从势的角度给予了解答,认为曹操控制着中央政府,占据着有利地形,“此诚不可与争锋”[2]。孙权在江南割据“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那么将军您的出路在哪里呢?且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2]这两个山水相连的大州,就是将军您建功立业的基地,曹操欲得而不能,孙权垂涎三尺也鞭长莫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果真能够这样的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2]。此番对话被陈寿写进了《三国志》,后世称作“隆中对”,诸葛亮的答复被称为“隆中对策”。“隆中对策”既是刘备创建蜀汉政权的理论基础,又是天下三分的必然趋势,于是刘备曰“善”[2]。诸葛亮也因此出山辅佐刘备艰苦创业。

赤壁之战,刘、孙联军打败了企图横扫江南的曹魏大军,刘备夺得荆州大部,有了自己的地盘,军事实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壮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隆中对策”中的主要内容逐步得到了实现。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生于沂水,长于汉水,沂水的滋润,汉水的养育,成就了一番事业,留下了一汪碧水,结下了水缘,体现了水德。时号卧龙,又号伏龙,遇时腾飞,气象万千。

2 巴山蜀水立国本

“隆中对策”对益州的描述中有“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等话语,这就明确告诉刘备,要想“信大义于天下”,应当重走高祖创业之路,必须把有天府之土的益州收入囊中,否则将一事无成。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刘备夺得荆州江南四郡,又借了东吴南郡大部,地盘扩大,实力增强。公元211年进军益州,条件向好。因为荆州经过三年的经营,得到了较好的巩固,特别是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并“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9]后,刘备的军需得到了极大改善与保障。

刘备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征吴战争。公元222年夷陵之败,刘蜀大伤元气。公元223年,刘备殂殒。弥留之际,托孤于诸葛亮。此后,诸葛亮担负着蜀汉国生死存亡的职责。

诸葛亮执政时,蜀汉仅剩益州之地。要想富民强国,只有加强农业生产和外贸,外贸的主要产品是蜀锦。当时蜀锦是支撑国民经济中军需的主要方面,“军资所出,唯仰锦耳。”益州是多水之邦,无论是农业生产或是蜀锦的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水,而水利设施则是其命脉。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李冰为蜀郡守,李冰见川西平原水旱相乘,民穷地瘠,于是开始对岷江进行治理。“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江水又历都安县(今都江堰市)……李冰作大堰于此……江水又东迳成都县……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4]自此而后,川西坝子摆脱了水旱相乘,民穷地瘠的尴尬处境,摇身一变而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4]从此,以成都为中心的益州被称为天府之国。“是以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遇其流。”[4]李冰治理岷江,修筑都江堰为秦统一华夏做出了重要贡献,又为楚汉之争汉灭楚提供了物资和兵源保障,汉高祖刘邦“因之以成帝业。”

历史演进到了三国纷争时代,欲重振大汉雄风的刘备集团,在此建立了割据政权,藉以天府之国的富庶并与东吴结盟来抗衡强大的曹魏。为了保障蜀汉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诸葛亮执掌蜀汉后,加强了对都江堰的修缮与管护,“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4]这就是说,在诸葛亮之前,都江堰的维护管理属地方政府,在此之后,都江堰由中央政府直接派官员管理,这与此前的管护有着质的区别。自此而后,都江堰直接由中央政府派员管理形成了定制,无论唐、宋、元、明、清,遵循此制,皆不怠慢。民国至今,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和维护。因此说,诸葛亮重视水利设施建设与发展农业生产的理念直贯1800多年,至今,发展农业仍以水利为先。而诸葛亮设置堰官则开了水利设施专管之先河,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至今日,国家设立河湖渠长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借鉴了历史上农业科学合理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水利设施的经验,都江堰造福川西平原两千多年的历史功绩就是范例,就是标杆。

诸葛亮强有力的治水措施,使蜀汉国民足衣足食,使北伐曹魏的物资与兵源充沛无缺。诸葛亮在公元227年给蜀汉后主上表伐魏,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5],这底气就来自于以农业为主体的物资已经很丰富了,军队的训练及装备都已经很充分了,战争的经费已经不成问题了。

诸葛亮在蜀汉管护和兴修的水利设施,不仅在于重视农业方面,而且在于国都的安全和民生方面。他在成都修建了九里堤,对护城、防灾减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都志》载:“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成都府志·山川》记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趋,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

诸葛亮派重兵、征丁役管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并设置堰官,体现了他的农本思想和民生理念。修筑九里堤则提高了都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他的治水实践活动的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使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其南征北战奠定了良好的物资基础。

3 鞠躬尽瘁护蜀汉

诸葛亮“隆中对策”中的三分天下已经实现,而由蜀汉国来一统天下却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刘备去世后,前景更加渺茫。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既要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又要重修与东吴的盟友关系,还要发展好蜀汉的经济,以解决民生与军费问题。

诸葛亮的理想是一统河山,故而,他必须建设好后勤供应与保障基地,在他认为朝廷稳固、民生安定、经济持续向好、军队整肃时,于公元227年向后主刘禅上表,准备出师伐魏。他认为“南方已定,兵甲以足”,正是北伐曹魏、一统河山的好时机,于是,上表后,率蜀汉大军屯驻汉中。从公元228年至234年,以汉中为基地,共出师六次,其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5]

在第五次伐魏失败后,于公元230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6]《水经注》说:“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7]陈寿把诸葛亮北伐不能取胜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8]于是在经过了三年的休整和充分准备后,才第六次出师,也是最后一次出师。

“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一事,没有出现在《诸葛亮传》中,而是出自于《后主传》,说明这是蜀汉国的一件大事。《水经注》上说诸葛亮利用了黄沙河水,开辟了黄沙屯,更进一步肯定了诸葛亮在黄沙军垦军屯,发展粮食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诸葛亮多次伐魏,未有尺寸土地的拓展,皆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率蜀汉大军出斜谷大举伐魏,分兵屯田,“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8]这一次,他是要在魏国的土地上建立起粮草供应的前沿根据地,“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8]而老天却没有眷顾他,“其年八月亮病困,卒于军,时年五十四。”[8]“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9]诸葛亮生前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这是为什么呢?专家学者们给予了各种探讨,众说纷纭,不一而论。但武侯墓有一副对联:“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也可以作为葬汉中定军山的因素之一吧。

诸葛亮从出山到仙逝,辅佐刘备创建了蜀汉政权,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除了政治、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外,在经济建设方面,十分重视对蜀汉农业生产的加强,突出表现在对都江堰水利设施的维修与管护,体现了他的农本意识和民本思想。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使华夏民族繁衍发展。强农在于水利,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修筑都江堰,再到诸葛亮派重兵、征丁役护管都江堰,证明了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而诸葛亮设堰官专管都江堰,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创举,这一体制的创建,为后世管理都江堰树立了样板和标杆,其政策一直延续至当代,其利益和功能越来越加强。

诸葛亮忠君爱国,兴微继绝;为官不骄,执法公允;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孰事亲躬,整肃戎旅;科教发明,物究其理。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武侯墓另有一副对联:“耕而食,织而衣,闲读春秋三五篇;起思安,居思危,总为当时亿万民”,很好地总结了他的一生。而“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0]则是对他人品的高度概括。

猜你喜欢
蜀汉都江堰刘备
拜水都江堰
读懂刘备
李冰与都江堰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相面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徐庶以马试刘备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