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健康视角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分析

2023-01-11 19:05谢先运
当代体育 2022年4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运动体育

谢先运

众所周知,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但是通过体质监测报告等众多研究中,发现近些年来中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够理想,这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全面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进一步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1989年又将健康的概念调整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也形成了“四维健康”理念体系,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四维健康体系。躯体健康:即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正常,包括身高体重等体形指标、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以及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功能良好,无疾病或残疾等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包括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以及人格的稳定性。社会适应良好:主要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适应。包括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社会所接受以及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道德健康:主要是指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主要内容有:道德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具有辨别真、善、美等是非观念,并能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可见,四维健康是目前对于健康最为全面、最为深入的理解,不仅关注人类作为“自然人”的健康状态,而且更加关注人类作为“社会人”的发展状态。

根据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评价体系四个模块。因此,基于四维健康的视角,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进行详细论述,对于构建完善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作用,促进中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基于四维健康视角,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设置分析

1.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健康第一”的理念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更是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能够直接获得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效果,而且也会促进健康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品德的行为养成,这也符合四维健康理念的要求。

所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四维健康新理念,促进学生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全面发展。

1.2 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領、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的重要论述。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设置,不仅要适应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需求,而且要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协调发展,进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四维健康的理念可知,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而且也要重视学生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培育。这也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中规定的“核心素养”相匹配。

所以,在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时,应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发挥体育活动的独特魅力,将德育、智育、美育目标融入到课程目标中。

2 基于四维健康视角,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置分析

2.1 遵循学生身心发育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身体、心理和人格等方面处于发展但不成熟的阶段。体育活动在参加中学生的生长发育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受到各种体制的影响,中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来源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首先要考虑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然后再根据学生身体体能的具体情况,设置更具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时长。难度较小、运动负荷较弱的项目,不仅不能发挥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也很难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而难度较大、运动负荷较强的项目,不仅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而且也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抵触等负面情绪。

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中学生身心发展所处的阶段,遵循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合理的安排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2.2 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强调:“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而竞争是激发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个人竞技类运动项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团队竞技类运动项目,既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间和谐关系的养成。但是在个人竞技类运动项目中,如果过度的彰显个人能力,就极易促进个人英雄主义的滋生,这不仅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也可能会产生破坏性的氛围。

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合理利用竞争机制,多组织团队协作与竞技类体育活动,促进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成就动机,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

2.3 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性

中学生的猎奇心理较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体育活动项目。当体育项目能够满足其猎奇心理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效果也会很明显。但当体育项目不能满足其需求,学生一般会消极对待,或者出现对抗情绪。丰富的课程内容,不仅会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大投入程度会,锻炼效果也会随之增强。如果课程内容单一,教学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只能被动接收知识或机械的模仿动作要领,课程的效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体育品德的培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置要结合体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促进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发展,增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学习需求。

3 基于四维健康视角,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分析

3.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参与者,亲身参与会促进其产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感悟。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发展。通过亲身参与后获得的感悟远远超出被动接收的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需要学生的自身参与。学生在自身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运动技能的提升,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对于良好体育品德的养成也至关重要。在运动项目的参与中,要淡化“教”的职能,突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既要遵循运动规律,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行知结合”的原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加以引导,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教育学理论可知,被动的学习是枯燥的,极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负面情绪。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技能的传授,一般都是采用先讲解动作要领,然后老师再做示范的形式。但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出现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产生很大的区别,知道但做不到的情况也很常见。机械的模仿和锻炼,很难让学生了解运动项目的内涵与价值,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和锻炼效果。

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自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领会教学法等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淡化教师“教”的角色,突出学生“学”的功能,实现学生“会”的学习效果。

3.3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道是教育领域自古以来一直推崇的理念。但尊师并非要怕师。亦师亦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也提高了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思考和练习。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学会理解,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于严厉和急躁,更不能出现一些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或动作,否则不仅会让学生对于运动产生对抗情绪,而且也会让学生站到了老师的对立面,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在认知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有的放矢,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

所以,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塑造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4 基于四维健康视角,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分析

4.1 合理选择学习评价内容

合理的评价内容和体系,既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评价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既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也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需求的多样性,也就促进了学习评价内容的多样性需求。传统的课程评价内容较为单一,成绩是唯一标准,基本采用“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的评价指标,具体哪里好、哪里不好,及格或优秀的原因是什么都无从体现,对于后续的教学不能提供参考价值,最终导致教与学的脱节,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如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仅仅停留在成绩上,课程的价值无法体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一纸空文。

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中,对于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能仅仅以体质测试成绩为标准,而应该适当的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人际交往、意志品质、合作行为等纳入到评价的内容体系。

4.2 采用多样的学习评价方法

完善和丰富学习评价内容是建立健全学习评价体系的基础,创新学习评价方法是建立健全学习评价体系的保障性措施。传统的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是老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或课堂表现进行评定。这种评价方法具有直观性,但同时也具体很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这也会让学生难以了解自身的不足或优秀之处在哪里,后面的学习依旧是我行我素,对于运动技能的提高缺乏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创新和丰富学习评价方法是获得准确评价结果的重要保证。成绩提升幅度与身体机能相对应的评价方法、个人表现与团队协作相关联的评价方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等等都是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真实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制定时,要遵循“科学、公平、准确”的原则,按照简便、实用、可操作性等要求,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形成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结合的多样评价方法。

4.3 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终结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结果是对于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综合评定。虽然从客观上来看,体测成绩是运动技能最客观的评价指标,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运动技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身体素质的影响。并且体测成绩不仅受到测试时身体机能状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天氣、温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单纯的以成绩为评价指标,所得的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片面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有着最直观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单纯的由老师作为评价主体,所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如果单纯的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所以,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应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其他同学评价想结合的评价方式,再加以课堂学习成绩,最终产生较为客观的评价结果。

5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基于四维健康的视角,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兼顾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遵循学生身心发育规律,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在课程评价方面应合理选择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运动体育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