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对比研究与提升对策

2023-01-13 15:48朱元清陈耀飞
决策咨询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技术江西省中心

◆叶 楠 朱元清 陈耀飞

党中央多次强调并部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技术产业是技术创新活动最密集和最活跃的产业,是推进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省高技术产业R&D经费已占全省企业R&D经费的三成以上。客观评价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分析提出高技术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和提升对策,有利于锻造江西省产业技术创新长板,进一步提升江西省研发投入强度,支撑“创新江西”建设。

一、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本研究建立了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的排位,从而对比研究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评价指标的确定遵循可得性、可信性、紧密性原则,均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公开发布的统计指标。基于经典的“投入—产出”科技评价框架体系,建立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一级指标、研发组织和人员投入等6个二级指标、企业科研机构数等2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区域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技创新评价中,一般采用专家打分法得到评价指标权重,再进行加权综合得到评价得分。但是专家打分法存在一定的主观影响,而且对于多评价单元、多指标的大系统来说,两个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判断比较困难。本报告借鉴相关研究,采用熵权-TOPSISI法[1]确定评价得分,基础指标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通过熵权法确定三级指标权重,避免人为赋权的主观干扰,然后采用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又称理想解法)逐层确定二级、一级指标以及综合评价指标得分和排序。分别对2018和2020年30个省市(西藏统计数据缺失较多)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以及两年间创新水平提升速度进行评价。

二、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一)综合创新水平排名有所上升,与中部地区领先省份差距较小

江西省高技术产业综合创新水平排名从2018年的14名上升到2020年的13名(图1)。其中,创新投入水平排名保持在第13,创新产出水平排名则从2018年的15名上升到2020年的13名(图2)。高技术产业综合创新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高的关联度。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综合创新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其次是江苏省,也表现出较大的领先优势。

图1 2018和2020年高技术产业综合创新水平排名对比

图2 2018和2020年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排名对比

相比于区域经济总量和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方面的差距,江西省高技术产业综合创新水平与中部地区领先省份的差距较小。中部六省中,湖北省综合创新水平排名最靠前,从2018年第11位上升到2020年第6位,主要得益于创新投入水平排名的提升。其次是安徽、湖南、江西与河南,2020年高技术产业综合创新水平分别位列11-14名,四省差距较小,山西省则排位较为靠后。总体而言,高技术产业是江西省可以重点铸造的创新长板,强化其创新比较优势大有可为。

(二)研发组织和人员投入水平较高,创新发展均衡性有待提升

江西省高技术产业研发组织和人员投入水平相对较高,但研发资金投入、产业经营效益是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短板。江西省研发组织和人员投入水平在全国排名第6,包括有R&D活动的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企业研发机构人员等指标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前,尤其是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位列第4(图3)。但是研发资金投入水平位列15名,低于综合创新水平排名,主要是企业获得的政府来源研发投入资金较少。此外,产业经营效益也低于综合创新水平排名,位列16名,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提升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应当重点加强政府资金对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支持,并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

图3 2020年江西与浙江、湖南、湖北二级指标排名对比

相比之下,浙江省的创新动力则相对均衡和多元化,各项指标都名列前茅。长江中游三省的湖北和湖南则同样面临创新发展不均衡的困境。湖北的研发资金投入水平位居全国第三,研发组织和人员投入、产业发展水平也位于全国中上游,但产业经营效益排名靠后。湖南的研发资金投入水平排名也比较靠前,但技术获取和改造投入、研发组织和人员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和产业发展水平等二级指标都不如江西。

(三)综合创新水平提升速度相对较快,尚处于投入驱动型阶段

2018~2020年,江西省高技术产业综合创新水平提升速度位列第10名,其中创新投入增速位列第7,创新产出增速位列第11(图4)。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下,加快引进东部沿海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态势加速。在综合创新水平提升速度排名中,前10名中有7个省市来自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综合创新水平提升速度位列第1。

图4 2018~2020年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提升速度排名

在中部六省中,江西综合创新水平提升速度处于第二位,仅次于位列全国第4的山西,其次是湖北、安徽、湖南、河南,分别位列全国第12、16、21、24位。但中西部地区仍主要处于创新投入驱动型阶段,包括江西省在内的不少中西部省市都存在创新产出增速落后投入增速的问题,在12个创新产出增速排名高于创新投入增速排名的省市中,中西部地区只有4个。

(四)创新投入增长势头强劲,创新产出转化效益有待提高

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的各项二级指标增长强劲。尤其是研发资金投入增长速度较快,位列全国第5名(图5)。2020年江西省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比2018年增长64.84%,占全省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例从2018年的22%上升到了2020年的31%。可见,高技术产业在江西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技术获取和改造投入、研发组织和人员投入增长速度也较快,都位列第6名。

图5 江西与浙江、湖南、贵州二级指标增速排名对比

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经营效益提升速度相对较慢。虽然江西省科技成果产出增速较快,位列第4,但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经营效益增速相对较慢,位列第16。科技成果产出对产业发展水平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没有充分释放,也没有实现相应水平的经济效益提升。贵州省也属于创新投入驱动型,而且贵州省在研发资金投入、技术获取和改造投入方面的增长更快,但创新产出效率更低。相比之下,浙江和湖南两省更多的表现为效率提升型,分别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经营效益方面有较快的提升。在高技术产业投入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是江西省高技术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英美产业技术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先进制造协同创新网络

美国于2012年提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战略,计划建立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集中力量推动美国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创新中心一般采取“一区域一行业一团队一中心”的模式建设,截至目前,美国已先后建立16家创新中心。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建立灵活的政府资金投入和退出机制。联邦政府深度介入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由美国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等牵头负责组建,在战略定位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并整合各类创新组织的力量。联邦政府制定了详细的资助计划,联邦基础资助总额一般在0.7~1.2亿美元之间,资助期为5年,每年定期拨付,逐年递减,最多可延长两年,之后创新中心通过会费、服务费、合同研究、产品试验等方式取得收入,逐步实现自负盈亏[2]。2020年,各创新中心自主募集资金总额已达2.62亿美元,获得联邦基础资助资金1.63亿美元,已超过设定的1:1配资目标[3]。

二是大范围组织产学研用联合共建。创新中心通过竞标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牵头机构和带头人,并牵头组成相关的联盟,吸引产业界、学术界、政府机构等各方参与建设。研发团队规模庞大,例如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有140多个研发团队。创新中心十分重视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和成果共享,要求制定的研发计划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并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研发活动。2020年,16家创新中心共吸纳2000多个成员单位参与建设,其中三分之二是500人以下的中小制造企业。创新中心同时为产业界输送大量人才,2020年累计培训7万多名先进制造业人才[3]。

三是紧密联合产业界组织技术研发。研发项目要求至少有一家工业界出资人以确保与工业界相关,各方共同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开发方向,然后通过招标选择最佳研发方案。例如,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制定增材制造产业技术路线图,确定出拟开发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关键技术点,然后按供应链组建研发团队,从上游到下游,包括技术研发机构、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以及系统集成商等[4]。

四是实行会员制管理和技术服务。创新中心作为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采取商业化、市场化方式运营。通过实行权限分明的会员制,建立起有别于松散的创新联盟的治理模式。会员单位通过缴纳不同的会费或提供科研资源申请成为不同层级的会员,从而享受不同层级的权益,例如获取委员会席位、获取技术和知识产权、使用研发设施等[4]。

(二)英国技术弹射中心,加速新技术应用开发与产业化

英国于2010年启动技术弹射中心建设,帮助新技术跨越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英国目前已建成9个技术弹射中心,30多个区域分中心,在全球范围形成卓越的品牌影响力。英国技术弹射中心建设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打造多重功能的加速器。英国政府通过弹射中心搭建平台,为产业界提供创新基础设施,解决创新基础设施的孤岛效应和高成本问题[5]。弹射中心整合分散的研发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大规模应用示范、产品测试、产业信息共享、帮助企业融资等服务。弹射中心具有开放性特点和组织协调功能,可以提供平台撮合成员之间的合作项目。截至2020年,弹射中心累计开展5100多项学术合作项目,14700多项产业合作项目,120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为83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支持[6]。

二是撬动私营资本的研发投入。弹射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三类,1/3来源于政府直接下拨的核心补助,1/3来源于公私合作研发项目,另外1/3来源于企业合同收入[7]。政府核心资助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企业合同研究资金和合作研发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人员费用和项目启动。

三是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评估体系。弹射中心虽然受政府资助,但都是自主经营的非营利法人机构,建立了由董事会、执行管理团队和治理委员会组成的治理架构。英国创新署设立咨询监督委员会,对弹射中心进行绩效管理,为调整投资方向和创新政策提供决策建议。弹射中心设计了一套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包括发挥创新职能和服务产业发展、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创新合作、获取资金投入和财务经营、人员规模和研究能力、服务国家战略等多个维度[7]。

(三)对江西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和英国技术弹射中心都凸显了政府弥补技术创新活动中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的作用。虽然它们聚焦于技术创新的中后端,而且是作为独立机构市场化运行,但定位仍然是非营利的公共科研组织。政府深度介入其顶层设计,前期主导建设布局,进行5年以上的中长期资助。同时,政府十分注重品牌价值塑造,在全球范围建立品牌影响力。

江西省布局建设了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协同创新体、新型研发机构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平台,都有相应配套支持政策,但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的作用发挥还不够。一是政府主要以给牌子、政策优惠以及后补助和奖励为主,在前期启动资金投入方面的力度不足。二是多数平台缺乏公共科研组织的定位,面向合作外企业的开放性不足,中小企业的参与度容易受限。三是各类平台的集体品牌建设不够,不易形成广泛的创新网络和辐射行业的影响力。

四、关于锻造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长板的建议

针对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增速落后创新投入增速、创新产出转化效益有待提高的问题,有必要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公私合作技术创新网络,解决创新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提升高端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量质齐升。

(一)探索战略性技术创新平台公共化建设模式

在江西省布局建设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平台中,需要确定一批瞄准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基地目标的“种子”平台,将其定位为非营利的公共科研组织进行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对创新资源的统筹调度作用,制定明确的建设标准,面向全国选拔最适合的牵头机构和创新团队。二是转变财政补助、奖励的支持形式,代之以政府股权投资、共有基础设施、共有知识产权等公私合作方式,通过协议明确约定资助计划、管理权限、业绩考核评价、知识产权共享等内容。三是制定5-10年中长期资助计划,前期启动资金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和研发能力建设,后期逐渐转变为竞争性重大研发项目资助,并明确政府逐步退出机制,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四是强化平台体系集体品牌建设,对于重要的平台体系,例如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重大战略性高端研发机构等,应当树立平台集体品牌建设意识,加强品牌战略规划,明确品牌目标和导向,塑造品牌卓越的影响力。

(二)推动建立技术创新网络化组织运行模式

需要通过组织运行模式创新推动大范围产学研用联合构建开放性技术创新网络。一是探索会员制管理运行模式,建立会员权益和义务层级体系,灵活适应不同规模企业需求,推动平台机构联盟化发展。二是建立新型项目运作机制,引入利益各方参与项目规划,共同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从方案设计、核心原材料、关键工艺到最终成果转化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结合“揭榜挂帅”制,招标选择研发团队承担研发任务。三是强化与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将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纳入建设标准与考核体系当中,提供战略咨询、技术开发、工艺流程改进、供应链优化、员工培训等各类资源和服务。四是建立透明开放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根据研发项目资金来源确定知识产权分配方式,灵活管理以适应不同规模合作伙伴和企业用户,鼓励协作和知识产权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高技术江西省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模拟成真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