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性专业社群,提升教师美育能力

2023-01-14 19:51刘杨娟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4期
关键词:特征

[摘要] 艺术教师美育能力的提升需要集体推动力,区域性专业社群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广泛性、融合性、深刻性的特征。本研究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依照以愿景为驱动,构建平等合作的社群文化;以专业为引领,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社群的品质这一路径,有效提升艺术教师专业社群的美育能力。

[关键词] 美育能力;专业社群;特征;路径

美育能力的提升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艺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关系到核心素养能否切实落实于教学。当前,中小学艺术教师普遍面临专业能力发展不足、区域合作受限等问题,整体美育能力并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在指向美育能力发展的目标引领下,聚拢更多艺术教师而形成专业社群。在区域性社群中,教师的个人努力转向学习社群的赋能,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一、区域性教师专业社群的基本特征

(一)广泛性:共同的价值和愿景

指向美育能力发展的区域性教师专业社群突破了传统美育拘泥于审美课程的局限,将美育的内涵和外延扩展到一切促进人审美发展的活动中,这是对原有教育理论的突破和超越。其注重美育空间的延展性和实施主体的广泛性,赋予每个教师美育实践的机会和责任。正是有了这样广泛参与的基础,才能通过共同的价值和愿景这一内核力,促成区域性教师专业社群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背景、学校的教师可以突破障碍,发挥个人优势以丰富社群生命力。有了广泛的教师基础,教师社群才有了生命起点,有了共同价值和愿景,教师社群才会有生长力。

(二)融合性:成员的协作和共享

传统意义上的美育,基本上是以学校独立课程为载体,保持相对封闭的状态,与文化课程、活动课程等保有距离。指向美育能力发展的区域性教师专业社群则意在弱化美育课程边界,从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贯通,到美学原则渗透文化课教学,在相互融合中体现出和谐统一。这里要强调的是,课堂渗透美育并不是要取代原学科的本体,而是要凸显美育的方法、原则和理念,达到知、情、意的共鸣。正因如此,美育需要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生活阅历、专业知识和思维背景。在这种诉求下,基于广泛参与特征的教师社群成员进行交互融合,在协作和共享中,提升群体的美育能力。

(三)深刻性:持续的实践和改进

美育的内涵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得以不断深化,从注重人的审美情趣提升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愈发深刻。艺术学科应当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这就要求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指向相同目标,在教师社群中进行深度交流和合作。这种融合显然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将社群共识落实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反思和改进。追求美育的深刻落实,教师社群才能持续改进,美育的内涵也因此得以深化。

二、区域性教师专业社群的实践路径

(一)以愿景为驱动,构建平等合作的社群文化

离开相互依赖和交叠的各种社群,无论是人类的存在还是个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维持很久,除非其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贡献各自的才能、兴趣和资源,否则所有社群将都不能持久。艺术教师专业社群的建立是基于艺术教师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通过社群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社群合作性文化的建设,使社群成员同心协力,全力以赴,实现自身美育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区域内艺术教育整体的质量。

无锡市惠山区艺术教师专业社群是由惠山区教师发展中心领头,区内艺术教师自愿加入,以提高艺术教师专业能力为主题,以共同体的方式进行区域研修,促进艺术教师共同成长的教师专业社群。社群实行民主的管理模式,以自愿学习、自觉参与、自主发展为内驱力,以多元实践、合作共生为实践模型,以培养具有精湛技艺和高尚职业情怀的艺术教师为价值核心。目前共组建7个社团,有252名社团成员,占全区艺术教师总数的76%,成员既有任教三年内的青年教师,也有从事一线教学的中青年教师,还有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

(二)以专业为引领,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艺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发展以外,还需要外部环境提供发展的引领。首先就是通过专家型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得教师在艺术专业成长道路中积极探索,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其次,更需要通过鼓励和引导,让艺术教师对社群前景心懷憧憬,在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实现教师的主动发展。

惠山区艺术教师专业社群作为自愿聚合性社群,社团的7位团长都是专业协会的会员,在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表现十分出色。在他们的带领下,目前取得专业协会会员资格的共计34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15人,市级会员10人,区级会员8人。社团成员近年来在全国、省、市和区各级专业展赛中共有136人次获奖。

(三)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社群的品质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艺术教师专业社群得到了惠山区教师发展中心和各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让本来课务繁忙的艺术教师能够安心地参与社群活动,这种相互信任是艺术教师专业社群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来源。艺术教师专业社群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每两周一次的常规活动奠定了社群学习的基础。艺术教师专业社群开展活动的时间,是每一位艺术教师的美好时光,在确保教学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我们把活动时间单独辟开,让教师们心无旁骛地参与进来。教育局提出的统一要求,取得各校积极的行政支持,将每个学校的周四上午(音乐,包含合唱、民乐等四个社团)、周五上午(美术,包含国画、书法等三个社团)的课务调开,隔周活动一次,让社群成员享受半天纯粹的艺术专业生活。

不定期开展的主题活动拓展了社群教师的视野。除了社团常规活动外,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也时常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成为社团活动的常态,我们先后从江南大学等高校及无锡市合唱团等机构邀请专家来开展主题活动。教师们被鲜活的案例所吸引,被有趣的活动所感染,同样也被专家们振聋发聩的言语所震撼。更加专业的指导和更加聚焦的研讨,为教师提供了高水平的参照与启发,开阔了专业发展视野,触发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意识。

各级、各类的展赛活动提升了社群建设的品质。艺术教师专业社群的探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在教师美育能力的提升中不断发展。这种提升和发展不仅显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也体现在师生参与的各级、各类的展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不断提升区域性专业社群建设的品质。

区域性教师专业社群是以自愿为前提,以兴趣为纽带,以信任为基础,以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平等、分享、互助”为核心精神,以项目研修或主题活动为研修形式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教师自愿参加、专业性强、形式灵活、效果良好的特点,这既是区域教研的新模式,更是提升区域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机制。

三、区域性教师专业社群的实践案例

2016年9月,惠山区教师发展中心正式组建艺术教师研修团队,希望以教师社群的形式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衍生出多个灵活和鲜明的社群组织,其中“惠山区教师舞蹈坊”就是颇具特色的一支,现以此为例,阐述教师社群的实践过程。

(一)组建团队,制订社团计划

“惠山区教师舞蹈坊”的组建由区教研员发布招募通知,各校教师自愿加入。每期社员15到20人左右,既有舞蹈专业教师,也有其他学科教师,其中設置团长和副团长各一名,负责各项事务。为了保证舞蹈坊能正常开展实践活动,社团长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支持,并通过实践活动与继续教育学时相挂钩的方式来激发和维持大家的热情。另外,全体成员协商制订了详细的学期计划,明确了活动的形式、时间、地点,并加以详细的考勤和请假制度,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丰富形式,提升社团品质

舞蹈坊的常规活动方式是集体训练、研讨,时间定在周四上午半天,每隔一周开展一次。为了避免学员课时冲突,每学期期初由区教育局出面,将舞蹈坊的学期计划发送至相关学校,进行课务统筹安排。尽管部分社员对于舞蹈教学比较陌生,但她们可以把在社团中学到的专业舞蹈技法、表现方式、审美情趣等要点融入各自的教学中。尤其是在社团中可以学习和交流舞蹈教学方法,比如,如何训练学生、如何讲解动作要点,社群中的学习与切磋有效提升了教师美育能力。

为了提升活动品质,除了常规训练,舞蹈坊还积极主动地参与、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和比赛活动,如参加惠山区艺术教师社团汇报展演、无锡市庆祝2018年教师节活动,观摩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获奖作品汇演、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舞蹈专场,参与江苏省第三届乡村骨干教师(初中音乐)培育站民族民间舞专项培训等。我们通过高水平专家示范和高水平活动锤炼,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美育能力。

(三)利用网络,延伸社团价值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显示出适时开展网络教研的必要性。为了不断延伸舞蹈坊的社团价值,舞蹈坊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拓展活动时间和空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网络学习。周四集体学习,由于人数众多,也难以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社员回校以后继续练习,练习的效果需要以视频形式不断在群里分享交流,团长根据视频指出问题,再继续练习。虽然不能面对面,但可以一对一地详细指导,集体活动配上高频率的微信群活动,实现了相互弥补。其次是网络研讨。社员通过微信群相互点评,每个成员轮流负责将研讨内容整理成文本,以便内部学习和对外交流。最后是网络展示。在阶段性学习后。团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朋友圈、美篇等自媒体方式对外展示,当遇到大型活动时也会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以便于加强社群活动的传播和互动。

刘杨娟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

猜你喜欢
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具有两个P’维非线性不可约特征标的非可解群
月震特征及与地震的对比
如何表达“特征”
被k(2≤k≤16)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詈语的文化蕴含与现代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21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的鉴定与特征
基于特征筛选的模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