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新旧教材分散系及其分类对比分析

2023-01-15 20:49梁红英罗新泽
广州化工 2022年9期
关键词:胶体新教材性质

梁红英,罗新泽

(伊犁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该《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1]。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很好的认识新教材和运用新教材[2]。分析对比新旧教材中的内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新教材,对化学课程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分散系的概念及表述

1.1 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1.1.1 教材编排位置的变化

人教版旧教材(2004年)[3]的分散系及其胶体处于第二章第一节的位置;而人教版新教材(2019年)[4]的分散系及其胶体处于第一章第一节的位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实际需要,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一单元是“分类法及其应用”单元的延伸和应用,既是对初中所学内容的简单回顾,又是在初中知识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学好本节内容能够为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1.2 内容的变化情况

(1)变动内容:旧教材中直接给出了有关分散系的定义,如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得到的体系,叫作分散系。新教材在介绍概念时从初中学习的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等混合物入手继而进行拓展引出分散系的概念,化学上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叫作分散系。对分散系和分散质的区分作了更详细的描述;旧教材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把它们进行组合共有九种组合方式。新教材按照分散剂的不同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并且举了生活当中相应的例子,与生活紧密联系,着重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方面的素养。

(2)删减的内容:首先,理论部分中旧教材对于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类分散系的稳定性有明显的篇幅介绍,新教材中则删去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删减稳定性相关内容,更加突出了基础知识的地位,可以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精炼,加强我们理解分散系时的针对性;其次,实验部分中旧教材对Fe(OH)3胶体和泥水进行过滤,探究浊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大小,新教材中则删去这一部分的实验内容,简化了实验,把重点放在比较溶液和胶体的区分上;最后,应用部分中旧教材里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能够有助于纳米科技的发展,新教材中删去了这部分内容。对于胶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做要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旧教材科学视野中关于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等相关介绍,在新教材中全部删除。新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要低于旧教材,对于胶体的性质只呈现丁达尔效应。旧教材中胶体的其他性质对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难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具有一定的挑战,删除这部分内容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1.1.3 授课时数的变化情况

旧教材对于物质的分类这一节的内容需要两个课时来进行教授,新教材对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这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增加物质的转化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相应的在分散系及其分类这部分内容在授课时间上会相应减少。

1.1.4 教学要求和教材编写上的变化情况

(1)已删去的教学要求:了解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稳定性;了解胶体在科技中的应用;简单了解胶体的其他性质。

(2)有所变化的教学要求:旧教材要求学生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能够根据实验探究出胶体所具备的性质;新教材要求通过对Fe(OH)3胶体性质的讨论,能从微观粒子尺度和宏观性质结合的角度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维度的核心素养。

(3)教材编写方法的差异:旧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分类的视角作为研究物质、观察物质为新的切入点。凭借此特点,结合分类思想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不同从而组合出九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胶体的概念,介绍溶液、浊液和胶体的稳定性,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旧教材还介绍了胶体化学对纳米科技的发展影响,也因此推进了胶体化学向新的研究方向发展。既让学生明白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明白胶体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对其性质的研究。新教材中学生在初中化学课上接触过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都是混合物,新教材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分散系、分散质以及分散剂的概念。然后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作为分类依据,引入胶体的概念,对分散剂种类的不同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进而通过实验探究引出胶体的一种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对比旧教材简化了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接触高中化学第一课时不产生过大的畏难情绪。

2 新教材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课程标准对于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要求为:“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探究胶体的丁达尔效应”[5]。对比课程标准,新教材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制得Fe(OH)3胶体,并对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进行对比观察区别出胶体的典型特征,探究得出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对Fe(OH)3胶体性质的讨论,通过从宏观所表现出的现象和性质深入到微观的物质组成与结构、聚集状态来认识物质,可以培养学生从微观粒子尺度和宏观性质结合的角度对相关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建立宏观与微观这两种角度进行认识物质,极大拓展了人们研究事物本质的视野,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维度的核心素养。此外,新教材要求能够认识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分散系的概念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且胶体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新课标顺应课程改革要求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制定,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体现在每一次课堂实践中,新教材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相契合,把握基础知识的理解且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很好的发展。

3 结 语

以上我们从分散系的概念及表述、新教材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等方面对新旧教材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教材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各个版本的教材只是在某一时期某一教育环境下的产物,只能说他们各有利弊[6]。对新旧教材的异同进行深入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与性质的关系,揭示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客观事实。深入开展新旧教材对比的这项研究能使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和重点,更好的在课堂中实践教学,从而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胶体新教材性质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弱CM环的性质
微纳橡胶沥青的胶体结构分析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天然胶体的水环境行为*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黄河水是胶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