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未来

2023-01-15 08:29康韦
财经 2022年24期
关键词:跨国医药药品

康韦

2022年11月5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阿斯利康展区。图/中新

当前人类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医药创新是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中最密集、投资最活跃的领域,是中国各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竞相竞争的产业战略的制高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药创新进一步凸显其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加快推动医药创新事业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医药行业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一系列开放和改革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后,已经成为现今制度型开放程度最深的行业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第一家外资制药企业算起,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过40年。

截至202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的45家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会员企业,已在中国建立了47家工厂和25家研发中心。总体来看,中国正逐步从“主销地”向“主产地”“主创地”转变,经营中国市场、开发中国市场、策源中国市场成为越来越多跨国药企的共同选择。

40余年来,跨国药企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健康事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尤其是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及其后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等政策制定和实施,使创新药行业迎来了发展机遇,本土创新企业快速崛起,跨国药企参与全球创新药同步研发,创新医药行业成为近些年持续高速发展的行业。

当前,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向制度型开放纵深发展,从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转向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国际接轨的制度型开放。这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市场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吸引国际创新要素聚集,优化创新生态。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从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创新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节点,需要登高望远、乘势而上,通过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及国际合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以医药创新强国的姿态,推进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建立。

以1980年引进“大冢制药”为标志,中国向跨国药企从区域和产业范围两个层面逐步开放市场。

为了增添医药创新动力,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极大改善了医药创新的生态环境。2015年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国家药监局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并当选管委会成员,药品审评审批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家医保局完善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创新药物支付和报销制度,加快了医保目录的更新;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和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得到建立,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和数据保护制度得到确立。

同时,中国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翻了两番,加速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

具体而言,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从2009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22年的人均84元。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2022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10元,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由2009年的37.5%下降至2021年的27.7%。有超过280种创新药品在过去六年上市,并通过医保目录谈判等机制提升药品的可及性。

如今,医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21年医药工业实现营收33707.5亿元,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并高于全部工业整体增速13.5个百分点。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跻身“第二梯队”前列。中国居民平均寿命在改革开放之后增长近十岁。

跨国药企的到来,给中国健康事业注入了技术、管理、人才、设备等全方位的新鲜血液。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大批跨国药企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1997年,诺和诺德在北京建立世界级研发中心,成为首家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生物制药公司。随后,施维雅、阿斯利康、礼来、罗氏、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拜耳等公司紧随其后。强生、安进、武田等公司甚至将亚洲研发中心选在中国。

截至2020年6月,跨国创新药企已在中国设立25个研发中心,目前,更有跨国药企将研发中心升级为创新中心。

跨国药企引入的新药,显著提高了中国患者的寿命和生存质量,甚至打破某些疾病领域“无药可医”的困境。1990年1月-2021年12月,RDPAC会员企业进入中国上市的新药达760种(包括新活性成分和改良型新药)。

随着中国本土研发创新实力增长,以及药企研发模式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协作型”,很多跨国药企开始选择与本土生物医药创新力量合作,共同搭建医药创新研发合作新生态、融入全球研发策略和体系,也共同研发包括中国患者在内的全球患者的医疗需求。

中国新药创制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麦肯锡的一份研究预测,中国将在全球研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体现在,中国将建立功能性卓越中心(CoE)以支持全球项目;中国在加快全球患者招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将在推动临床开发方面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可能会主导常见病领域的全球项目。

2020年,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数量的贡献跻身“第二梯队”前列,其中中国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的贡献跃至约14%,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跨国药企在中国发展的40年,既是跨国药企全球扩张加快的40年,也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的40年。从跨国药企的角度看,中国为在华发展的企业提供了多重助力;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跨国药企加速了产业的发展;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角度看,跨国药企带来大量先进药品和技术,极大减轻了疾病负担。总而言之,互利共赢的合作共谋人类健康福祉。

中国制药行业走出了一条合作、发展、国际化的道路,成为全球同步研发网络的重要一员。而跨国药企也成为中国创新生力军的重要一员,与本土创新力量携手。

2022年6月,在RDPAC一项面对45家跨国创新药企中国区总经理的内部调研显示,超过90%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在其全球的战略重要性将在未来三年到五年保持稳定,70%的企业认为过去两年里中国创新医药生态系统内最鼓舞人心的进步是持续的监管制度改革。

展望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驱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因素将发生深刻变化,呈现“两不变”“三变”的特征。“两不变”,是指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庞大规模和创新药市场高速增长的优势不会变,仍是吸引跨国药企继续投资兴业的根本因素。“三变”,是指中国的本土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人才资本要素质量提升、营商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它们既在客观上需要跨国药企在华发展策略应该与之相适应,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创造更好条件助力跨国药企发展。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当下,中国面临着日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内外环境。行业调研显示,跨国药企呼吁更稳定可预测的政策环境、合理的创新支付及可持续的多层次保障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科学透明的监管制度。对以上诉求的积极回应将有助于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积蓄更多潜能,建设创新型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实现“健康中国2030”愿景。

从全球格局来看,随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医药产业发展和创新已成为战略制高点。中国政府对健康中国建设充满信心,在药品监管、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等领域抱有决心,也将继续为医药创新发展扫清障碍。

跨國制药企业感受到中国政府持续扩大开放的决心,也看见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跨国医药企业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高质量的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国医药创新领域的投资与投入,为医药创新国际合作提出更多建设性方案,实现互利共赢。

(编辑:王小)

猜你喜欢
跨国医药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传统医药类非遗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