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

2023-01-18 13:10
军工文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子核试验原子弹

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曾经享誉世界物理学界,却在声名鼎盛时悄然藏身戈壁荒漠;他的发现至少两次到达诺贝尔奖水平,他却因为一次选择此生与诺贝尔奖无缘;太空中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名字却在绝密档案柜中一锁就是17年。

王淦昌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也是20世纪实验物理学三大女杰之一的迈特内教授唯一的中国学生。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期间,王淦昌建议他的导师做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却没被采纳。不久以后,英国的查德威克做了这个实验,发现“中子”,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有了对中子的认识,才有了核裂变、反应堆、核武器等。王淦昌后来回忆说,与发现中子擦肩而过,事实上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56年,王淦昌被派至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先担任高级研究员,后任副所长。1959年秋,王淦昌小组终于发现了一张反西格玛负超子事例的照片。这是人类通过实验发现的第一个荷电反超子。这项重要成果使王淦昌也一度成为诺贝尔物理奖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但就在该成果发现后不久,王淦昌回到了祖国,并许下了“我愿以身许国”的誓言。从1961年接到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任务,王淦昌便化名王京,告别家人,一头扎进原子弹研究中,一位顶尖学者从此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核试验基地位于渺无人烟的青海草原,50多岁的王淦昌是试验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但却也是最能吃苦的科学家之一。

为了确保试验顺利,王淦昌经常一干就是一通宵,饮食也只是简单的一个馒头一杯水,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为了加快工作进度,他还会亲自到炸药浇铸工号去和工人聊天,为工人鼓劲,工人们都喜欢开玩笑地叫他“王老头”。在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后,王淦昌依然继续从事地下核试验研究。直到1978年,年逾古稀的王淦昌才再次公开使用他的真实姓名。大家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研究原子弹的老头王京就是“消失”了17年的王淦昌。

王淦昌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幅书法家的墨迹,写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以此自励。“献身、创新、求实、协作”是科研道德的四要素,王淦昌一生在这些方面为后人做出了表率。

猜你喜欢
中子核试验原子弹
VVER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子输运计算程序系统的验证
(70~100)MeV准单能中子参考辐射场设计
3D打印抗中子辐照钢研究取得新进展
徒手“撕开”原子弹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评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
一颗未爆的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