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博物馆之价值、困境与发展思路

2023-01-19 04:00赵桂玲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2期
关键词:藏品博物馆

赵桂玲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0 引言

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大学并处于校园文化中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1],是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公共博物馆,大学博物馆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其展览往往具有前沿性、学术性、实验性、小众性、跨界性等特点[2],是对其他公共博物馆展览的有益补充。高校博物馆直面社会的未来——学生,担负着美育人心的时代使命,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解开时代命题,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不可或缺。本文意在探讨高校博物馆之价值、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之道。望研究成果能推动高校博物馆建设以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1 高校博物馆之价值

1.1 于高校

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是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其藏品间接或直接体现了高校精神和高校文化。高校博物馆的宗旨使命、运营理念、业务实践都是其背后高校人的文化内涵的折射。吉林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收藏主要是由于省吾、史吉祥、张文立馆长在任期间的征集、购买以及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田野发掘的文物所构成,其藏品既拥有文物本身自带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又在进入吉林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收藏体系时具备了文化象征意义,它们承载着捐赠人、征集人和发掘者的文化精神,蕴藏大学学人的风骨。

高校博物馆可为高校科研提供资源平台和实物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为馆内研究员提供了一手的研究资料,研究者在《边疆考古》《华夏考古》《草原文物》等国内核心期刊就馆内藏品发表论文数篇,奠定了吉林大学考古学不可动摇的地位。与此同时,高校博物馆能依托自身平台,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共享藏品资源与科研成果,提升高校影响力,推动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2020 年6 月12 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全球首例可移动3D 打印复制洞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落成,向校内师生开放。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为实验和展示平台,展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突破性成果,获媒体争相报道,助力浙江大学一流高校建设*《媒体聚焦:浙大把云冈石窟“搬到”艺博馆》,浙大发布微信公众号,2020-06-15。

在人才培养方面,部分高校博物馆招收研究生[3],为自身和其他博物馆培养研究人员和业务骨干。河北大学博物馆以生物标本收藏见长,为其在校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标本学习机会,尤其是该校博物馆生物部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场所、实验材料、技术支持和共享的资源平台[4],让其能拥有广泛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大多数博物馆选择开展通识教育,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网站设有智识学习中心,为在校学生提供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视频。高校博物馆还为在校学生提供志愿者和实习生岗位,增长学生知识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网,https://cafamuseum.org/video,2021-11-01。

1.2 于社会

高校之功能在于传承人类智慧、扩充现存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提供健康环境以促进人之全面发展[5]。高校博物馆传承高校文化,折射高校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6],是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博物馆传递的价值观影响着高校文化的输出,进而影响其人才的培养,最终影响这个社会,所以高校博物馆不可谓不是我们社会的良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博物馆在传承大学文化、保护高校记忆的同时,也肩负着馆外社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广西贺州是多民族多族群迁移聚居之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汇聚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社会进步的同时,这些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贺州学院的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见此情况,联合本校师生深入民间、搜集整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7]。可见高校博物馆相对于其他公共博物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专业资源和人力资源。

近些年来,公众对高校博物馆的影响愈发重要,公共教育成为高校博物馆的重要课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网即设有公共教育栏目,分为CAFAM(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缩写)讲座、CAFAM 课程、CAFAM 体验三大板块,采取分众传播的方式,针对儿童、青年、社区、特殊人群和教育者的特点策划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展示体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依托其艺术疗愈方面的特有资源,为公众传递艺术的力量、科普美学知识,使得公众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与自我修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网,https://cafamuseum.org/education/lecture?id=26,2021-11-01。好的高校博物馆公众教育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将推动公民人格的完善,进而助推稳定社会的建构。

2 高校博物馆之困境

高校博物馆相较于社会博物馆,运营管理方面问题更突出,表现在资金紧张、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健全、馆长兼任事务繁多、社会职能开拓有限。同时,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性问题一直处于探讨之中,专业壁垒和对时政热点的低敏感性都让其在向对公众开放时处于弱势。业务实践方面,高校博物馆数字资源开发、博物馆学专题研究以及馆内人才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运营管理

资金紧张是每个博物馆都会面临的问题,高校博物馆也不例外。我国高校博物馆,是大学内设的二级机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拨款。多数只能维持日常开支,严重制约业务拓展[8]。伴随藏品增多、科技进步对展览要求的提高,多元文化机构林立带来的文化消费转型,高校博物馆现有的资金结构在满足高校博物馆外向化转型、高质量发展需求时愈发吃力。

高校博物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也存在诸多弊端。中国高校博物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多是由高校联盟建立起来的,国家级高校联盟、地域性高校联盟建立起了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根据划分博物馆等级给予资金补助[9]。与公共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评估体系更侧重于场地大小、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健全、人员配备、藏品等级等硬性指标,缺乏对观众人文关怀的柔性化指标。监督与评估的主体也多为高校和博物馆或其附属的机构,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10]。博物馆运营信息的不公开也为社会监督造成了阻碍。同时,与高校博物馆评估监督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还相对薄弱。高校博物馆评估结果尚未得到很好利用,奖惩配套设施尚未健全。

作为高校博物馆运行体制中的重要人物——馆长,一般由相关专业大学教授担任[11]。大多数大学教授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面对高校博物馆繁琐的工作,能维持高校博物馆日常运营已实属不易,很难再进行业务上的开拓。并且大学教授虽是自身专业方面的领军人物,但他可能并不懂得管理这门科学。

公共博物馆已进入外向化进程[12],高校博物馆的外向化却还在起步阶段。在现代社会,博物馆早已突破以往的三大职能,其职能向多方面拓展。多数高校博物馆局限于传统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职能[13],而忽视开拓新的社会职能。研究也多局限于博物馆自身的藏品,只为直接相关的专业服务,而忽视多学科交互式研究,降低了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率。

2.2 伦理问题

高校是崇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地[14],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心灵的自由与解放[15]。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健全人格的重任。高校博物馆较其他公共博物馆更具权威性,其优势性的专业资源对藏品和展览的解读具有天然公信力。但高校博物馆受经济、国际和国家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人口构成、科学技术的影响无法实现真正的话语自由[16],导致解读的片面性。当片面冲击多元而受众对此深信不疑时,社会的矛盾便随之激化。高校博物馆的优势性专业资源的另一弊端是高解读门槛带来的“专业屏蔽”[17]。高校博物馆展陈设计服务相关专业人士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普通观众无法理解相关专业知识。

高校博物馆藏品依赖于捐赠和高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遗产,其藏品种类因藏品来源而呈现单一特征。地区性文化的特殊性也使得高校博物馆的收藏无法实现全球视野,缺失跨文化收藏。在某种程度上,高校博物馆只收藏人类历史上的瑰宝,而忽视小众文化和灾难记忆的见证物[18]。展览大多数局限于藏品本身,忽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在20 世纪,博物馆界对高校博物馆的看法停留在高校博物馆是为高校服务,正如大多数高校是私立的,所以高校博物馆也不应是公立的[19]。世纪初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次贷危机迫使高校博物馆转型寻求公众资源,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高校博物馆是以服务高校为主还是以服务社会为主[20],这决定了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宗旨与使命,并以此指导实践工作。部分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并不具备相应的资金、藏品、人力资源,建馆是一时所需,缺乏长期的理论规划。其从业人员在此过程中丧失自主性,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给高校博物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莫大的阻力。

2.3 业务实践

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提上日程[21]。然而信息时代为高校博物馆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孤岛”是信息技术从产生到发展一直面临的问题,如何克服以实现高校博物馆的兼容性与共享性?信息博弈中如何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什么角度开发数字博物馆资源?如何确保高校博物馆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22]等问题将是我们这一代博物馆人需要思考的时代命题。

高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大多以藏品为立足点进行研究,集中为考古、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再者就是博物馆业务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大多是个案的总结,缺少理论性的概括与提炼,博物馆学专题研究较为缺乏[23]。

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两大基础是藏品与科研[24],这二者都离不开人的运行。高校博物馆运营不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薄弱。高校博物馆的业务团队缺乏能掌舵博物馆发展导向、精通管理的人才,以及能处理博物馆内外公共关系的公共人才,而且深耕藏品内涵发掘和博物馆学专题研究服务展览和教育的研究人员也较少[25]。

3 高校博物馆发展思路

优化以上运营管理、伦理以及业务实践问题的思路是优化运营、公共伦理和强化业务。运营方面,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完善监督评估机制、任命全职馆长以及积极推动高校博物馆服务社会。公共伦理方面,高校博物馆应关怀社会、加强协作,形成服务本专业师生、高校、社会的三元辐射结构。业务强化方面,加强数字资源开发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3.1 优化运营

解决高校博物馆资金不足问题,最重要是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除了高校自身财政补助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是高校博物馆建设最重要的补充,建立、完善博物馆基金会制度和社会赞助体系是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的有力保障[26]。部分展览收费、联名文创、出售版权等博物馆创收手段也可为馆方筹措资金[27]。同时整合馆藏资源,联合校内外机构和部门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申请科研资金或是联合举办展览是弥补资金不足的重要手段。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2018 年的两个临时展览《巍峨大汉在画中,诗书礼乐舞乾坤》和《彩耀中华——黄河流域史前彩陶特展》便是由高校博物馆、高校、考古所、社会博物馆和企业联合策划,展品由考古所和博物馆负责,高校师生提供展览策划,博物馆出展览场地和经费,企业则负责文创产品开发[28]。这种馆校所企合作的博物馆策展模式有效分散了高校博物馆在藏品、策展和文创开发的经济压力,并提升了高校博物馆的自我造血能力。

完善评估监督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监督体系。第三方评估监督体系应由政府监督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两部分构成[29]。政府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和部门监督。法律监督是指对高校博物馆运行管理出台细化法规,完善评估监督指标,做到博物馆运营依法办事。部门监督是对法律监督的执行和补充。相关部门应严格贯彻执法,并对法律没有涉及到的部分及时补充。社会监督主要是依靠社会媒体监督来实现的。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将高校博物馆运营信息公开,才能确保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应注意的是评估指标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应从过往对博物馆硬件设施的关注转移到对观众感受的评估。建立起系统长期的观众调查机制,以服务于博物馆学的发展。同时,完善和高校博物馆评估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将评估结果与高校博物馆预算、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问责机制,真正发挥评估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博物馆运行机制可参考西方理事会制度,馆长最好能全职担任,大学教授兼任弊大于利。并且应对馆长的任命制定一套标准,以确保该人选能协调各方,提高高校博物馆运行效率,推动高校和社会发展。

高校博物馆是属于高校的,也是属于社会的。高校博物馆运行过程中不仅要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教育资源和场域,更应寻求跨学科的互动合作[30]。科研方面不能局限于本专业、本校、本国,应寻求更广阔领域的探索,联合多种专业、多个学校、多个国家以实现资源共享。

近些年来,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音乐博物馆和校史档案馆(院志)以音乐博物馆为主体,实现了三馆间的资源互通与联动协作。三馆秉承服务大众、传承知识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如非遗保护、中小学参观定制课程等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性项目[31],提高了三馆资源的利用率,成功让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服务社会公众。

3.2 公共伦理

公共性是所有博物馆伦理问题与原则形成系统中的基础[32],基于这一原则笔者才能对上文所提到的伦理问题进行探索。

近现代公共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是构建理性知识体系[33],而理性的知识体系的基本法则应有尊重与多元。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使命不仅是传承本校、本国的文化,更应结合社会民生,营造多元文化氛围。高校博物馆的展览与研究应辐射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及时呼应社会活动与事件并关注更多元的文化需求。博物馆要表达更广泛的人群,包括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亚文化与少数族群的声音,呈现出更广阔的视野与更包容的情怀[34]。同时高校博物馆要肩负起促进文化与族群的沟通与交流、反映先锋观念与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参与时政与敏感话题的讨论的重任。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如何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和平台疗愈公众创伤和构建集体记忆是摆在博物馆人面前的难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较早地在此方面作出了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征集了6 000 余件疫情期间拍摄的与“窗口”有关的影像,经过挑选,展览展示了200 余件展品[35]。“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一方面真实地记录和展示了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抗疫历程,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征集与普通民众相关的影像记忆让民众感受到生命的坚韧,构建起了民众与抗疫的情感连接和记忆纽带。

高校博物馆之间应加强协作,增进与公共博物馆系统及所在地方的沟通与交流,共享资源与研究成果,整合藏品资源,形成多元藏品系统[36]。博物馆资源的不平等现象由来已久,负有盛名的大学拥有优质的校友资源,在资金和藏品方面便具有优势。美誉度较高的公共博物馆拥有数量可观的会员,也得到了大量的捐赠。《纽约时报》曾报道过现今美国博物馆的库房已超负荷运转,有些藏品从未展出,保存成本巨大。但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博物馆苦于缺乏藏品,如果博物馆联盟能将不同地区的藏品进行整合,便可以缓解大馆保存藏品的压力并促进小馆的藏品多元化发展。

高校博物馆本质上是博物馆,具有博物馆的公共性[37],但其高校属性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必须立足于高校形成三元辐射结构。高校博物馆应先服务于相关专业师生,为其提供资源平台,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以服务于校内其他专业人员,并整合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高校博物馆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博物馆定位、宗旨与使命,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形成与员工收入休戚相关的博物馆经营文化。

3.3 业务强化

高校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是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并成立专业组织以督促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相对平等的机制。这些工作仅靠高校博物馆自身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全社会的协助。政府应给予财政支持以研发新技术,博物馆之间应达成共识建立共同的监管机制,企业可以参与研发并且在此过程中与馆方共同培养新一代的博物馆应用人才。当然新技术的应用必须基于用户体验,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参与需求[38]。

高校博物馆业务人员的能力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馆方应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培训,并且要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兼职工作人员也要重视其自身的发展,全职与兼职人员要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定期举办座谈会与研讨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核机制,为人才谋福利,创造相对稳定的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9]。同时高校博物馆研究人员应注重博物馆学研究,以高校博物馆为研究样本,从实践中总结规律以推动博物馆事业的长足发展。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充分重视博物馆内部人员的自我提升,将员工培训事宜列入年度报告中,定期对员工进行访问且设有名人堂*2009 年,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之友(Friends of University of Alberta Museums,简称为FUAM)在成立25 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对博物馆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进行了嘉奖,后这项活动演变为每一年都对博物馆的优秀工作者进行颁奖鼓励,并入选名人堂(2011 年成立)。名人堂项目是旨在表彰长期任职于博物馆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馆长和工作人员,入选者的照片和事迹将在名人堂和官网专栏中得以展示。入选名人堂的工作者皆是在他们的工作中表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长久的工作热情和坚定的使命感,他们的事迹能让内部公众更好地了解博物馆文化、理解博物馆精神。激励正式员工。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也充分重视如实习生、志愿者这些博物馆兼职工作人员的发展,肯定他们为高校博物馆所做的贡献并给予相应的保障,如给予实习生薪酬并按其兴趣和能力分配工作,评选年度志愿者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来源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官网:https://www.ualberta.ca/museums/about/alberta-history-mural-project.html.。

4 结语

高校博物馆于高校起着传承高校文化、孵化科研、培养人才的重任,于社会则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历史文化、进行公共教育的作用。我国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相比,运营管理和业务实践的问题更突出,且公共化的伦理问题一直处于探讨之中。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博物馆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资金不足、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大学教师担任馆长导致职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公共伦理问题探讨过程中部分高校博物馆存在着信息壁垒、忽视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外向化刚刚起步。在业务实践方面,则存在着信息孤岛、高校博物馆学专项研究匮乏以及业务骨干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解决以上问题的思路是,首先运营管理方面,高校博物馆要完善资金来源结构、健全评估监督机制及配套奖惩体系、建立馆长任命体制以及进行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资源优势;其次要以公共性伦理为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基本伦理观,关怀社会并加强协作,发挥高校博物馆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最后,加强高校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破除数字孤岛。同时,建立健全高校博物馆业务人员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博物馆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对中国高校博物馆的价值、困境和发展思路进行了论述较为客观地描述了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给出了参考意见,以期能推动我国高校博物馆的长足进步。

猜你喜欢
藏品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张新生藏品
聂延林藏品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