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实践

2023-01-20 15:55马建珠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5期
关键词:中华学科教材

马建珠

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是某一学科或教师的责任,而是包括小学数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使命。它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善于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数学这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为人的生活、生产提供思维的工具,为学生未来升入初、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许多小学生在进入学校开始学习数学后,往往兴趣不高,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与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整体不佳。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满足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难题。

(二)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国际化时代,怎样保持教育的民族性、本土化特色,为本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是教育所面临的课题之一。数学学科同样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如何挖掘数学学科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数学教师所必需探讨和回答的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实数学学科的内容,实现学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和策略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其实蕴含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比较隐晦,不像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中那么的直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就导致在教学时,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充分的发掘与指导,学生很难从教材中领悟、传承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

例如,在京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下称“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大数》这一单元内容中,提到了十进制,也提到了其他文明中出现的六十进制、二十进制等,但是没有对十进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们只知道我们现在学习的数字、进行的运算都是在十进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知道位值制的来历,以及为什么流传下来的是十进制。笔者在讲授这一内容时,通过搜索数学史材料,录制了一节关于位值制的微课,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先学习十进制的来历,以及十进制的优势等,这对于学生学习大数的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既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关于京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人们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较大的乘法算式,从而找到规律。甚至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一些超级计算机可以计算得更快更准,如我国生产的“天河”二号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33.9千万亿次。但是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计算乘除法的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古代的算筹了,人们通过一些小棍摆成不同的行和列,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后来,我们的先民在长期运用算筹计算的基础上发明了算盘,时至今日,算盘还有广泛的应用。

由上可知,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把传统文化教育始终贯穿于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数学名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伟大的科学,在人类历史前行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华民族的数学历史非常久远,我国古代人凭借智慧和勤奋创造和发现了很多数学知识。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名人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够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接受更多文化教育。例如,在讲授京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述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在进行数学研究过程中的坚持与毅力,让学生向数学家学习;还可以给学生讲述华罗庚等数学家拒绝国外高薪诱惑,毅然决然回国投身建设祖国的事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为国家富强而读书的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

(三)利用数学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于一些课外活动来进行。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主题活动,挖掘数学的数形之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讲授京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人是如何记录、表示时间的,从而引出十二时辰与现代24时记时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且还可以讲述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之间的关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授 “平年闰年”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样学生不仅对判断平闰年的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其探究中国传统历法等新知的欲望,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利用数学历史资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的数学史源远流长,甚至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数与形的雏形,如《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的就是我国古代人采用结绳计数。《史记》载:“禹,左准绳,右规矩”“身为度,称以出。”在夏禹治水时期就已经有了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数学史的介绍,帮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讲解京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七巧板”内容时,可以拓展本知识点内容,让学生知晓七巧板是由宋代的燕(宴)几图演变而来的。到了明代,出现了三角形案几的“蝶翅几”。在《燕几图》和《蝶几谱》的基础上,兼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拼出更加生动、多样图案的七巧板终于问世了。[3]通过对这些数学历史资料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祖国光辉灿烂的数学史,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达到对学生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中华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