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导向的初中文化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2023-01-20 15:55苏清满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5期
关键词:吊脚楼营造初中生

苏清满

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更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关键途径。从某种角度来讲,文化自信与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兴盛繁荣和实现伟大复兴梦的一个重要途径。鉴于此,立德树人背景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群体文化自信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地理课程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并且该课程中包含很多祖国的大好河山、经济、文化等知识,将该类知识视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素材,对地理教学发挥和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有着极大帮助。

一、文化自信与初中文化地理教学间的关系

初中地理主要由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两部分构成,而文化地理则属于人文地理分支,其带有极强的“人文性”特征。首先,文化地理内容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所谓的中华文化包括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先进文化等,而从课程角度来讲,初中地理教材中包括不同地区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各地域经济、科技等先进文化。由此可知,地理教学内容中涵盖的文化内容众多,所以其属于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其次,初中文化地理对引导初中生树立文化自信有着较强促进作用,文化自知是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将其内化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而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则是初中生群体获取和理解文化知识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之一。此外,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建立的关键期,此时其思想观念极易被外部环境所影响;与此同时,该阶段也是其文化自信形成的关键期,基于该特征,教师应将地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引领其正确理解民族文化,并由此树立文化自信和提高民族认同感。[1]

二、文化自信导向的初中文化地理教学问题

(一)文化教学资源不足

通过对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下称“教材”)展开分析可发现,该教材中所涉及的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众多,而传统文化中又包含生计文化。但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授课环节并未对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以至于地理课堂上文化教学内容的呈现较为狭窄和片面。从学生角度分析,大部分初中生都有十分广泛的兴趣爱好,尤其是针对民族文化会有强烈的探究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提出希望通过地理课程来获取更多未曾了解过的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初中生对文化知识学习的需求较大。而不少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时常会忽略学生群体这一需求,以至于其未能做到深度理解地理知识和挖掘文化教学资源。[2]

(二)文化氛围营造缺乏

初中文化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初中文化地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应重视营造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气息。但过往的部分地理课堂教学过于注重教学任务与进度,对文化氛围营造有所忽视。因此,教师应明确文化氛围营造是辅助初中生理解文化内涵与本质的关键,故而要做到在相关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现实中很多教师并未做到这一点,而这也直接影响文化地理教学对文化自信作用的发挥。

(三)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较少

通过对初中生展开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地理学习获取文化知识,也有部分学生能够对文化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与本质形成真正理解,但能够围绕文化现象与文化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学生却十分有限,因此,初中文化地理教学过程中欠缺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对文化本质与内涵的深刻思考是初中生形成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过程,反之若未能做到对文化地理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分析,则不利于学生主体强化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三、文化自信导向下初中文化地理教学优化策略

(一)注重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拓展文化自知

课堂是初中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而教学资源则是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和坚定民族信仰的重要媒介。为提高初中文化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开发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从乡土文化资源入手,因为中国领土广阔,并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有明显差异,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乡土人情都有所不同,而这些资源皆可成为文化地理教学的重要案例和素材。此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地理教学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更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引领初中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教学角度来讲,学生接触更多乡土文化熏陶,也能进一步帮助其奠定关联文化知识学习的情感基础,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3]例如,在讲解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一课时,教师可对“重庆传统民居——吊脚楼”这一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首先,地理教师需要深入阅读“巴渝民居”和“重庆聚落历史变迁”等资料内容,并从中筛选出适合地理教学的“吊脚楼”文化资源;其次,可在网络上搜集现存吊脚楼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元素的准确性,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所挖掘的文化资源设置相关课堂活动;最后,面向学生着重讲解“吊脚楼”文化知识,帮助其增加对重庆地区文化的了解,拓展其地理知识视野。

(二)注重营造文化教学氛围,促进文化理解

文化教学氛围的全面营造能够激发初中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其在文化自知基础上更深层地理解民族文化。具体来讲,教师可借助音视频、图片等资源来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仍以《世界的聚落》一课为例,地理课堂上的文化导入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与“吊脚楼”相关的视频内容,如“吊脚楼”的外部特征或是建筑图纸等,通过该方式引发学生对“吊脚楼”的探究和学习兴趣,随后引导其深入思考该地域文化所体现的内涵与本质,从而加深其文化自信。

(三)注重应用文化对比教学,提高文化自觉

对比教学法主要有实验对比、异同对比和概念对比几种形式,而在文化自信导向下开展初中文化地理教学,教师可巧妙应用文化异同对比这一教学方法,从而引领学生对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例如,在讲解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认识国家》章节中的“日本”部分时,教师即可针对中国、日本的服饰、文字、建筑、饮食和艺术等诸多方面实施异同对比教学,这样能够引导初中生对两国文化间的联系展开思考,同时也能让其学会正确理解文化异同,更清楚地了解日本文化形成过程中中国文化所发挥的重要影响,使其能够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了解中国建筑、饮食以及汉字文化的优势和价值,加强其文化自觉。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导向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文化地理教学,对于强化初中生民族自信和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通过开发文化地理教育资源、营造文化教学氛围和应用文化对比教学等多种方式,引领初中生更深入了解和认知中华文化,从而提升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吊脚楼营造初中生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