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适合中职艺术生的诗词学习情境
——以《声声慢》一课教学为例

2023-01-20 15:55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5期
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意象

赵 崇

中职艺术生的文化类课程基础普遍薄弱,学习诗词常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学习诗词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强调创设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都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1]如果教师能合理创设诗词学习情境,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对提升其专业能力与创新创造力有着积极影响。

从理论溯源来看,“学习情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源自进步主义的“真实情境”,一是源自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情境”。[2]笔者在中职语文《声声慢》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结合两种学习情境理论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

一、锚定适宜的“认知情境”

创设诗词教学情境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而应该以语文知识为“锚点”设置探究活动,创设“认知情境”,即通过“大概念”(语文知识)引领学生深度理解、迁移和应用,发展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语言构建与应用的核心素养。[2]

以教学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课为例,“文学阅读与写作”是该文所在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生命的诗意”,单元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时代价值,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在教学中笔者将重点放在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上,将其作为学习的“认知情境”,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作为贯穿单元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归纳出适宜本单元和《声声慢》教学的路径:“知人论世”——“炼字赏析”——“意象解读”——“深度阅读”——“感悟生命”——“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文本,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规律。

二、创设课前预习阶段的“真实情境”

创设“真实情境”是将问题置于真实的场景,让学生研究探索答案,创设“真实情境”应当始终贯穿于教学中。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采用杜威情境、问题、假设、推论、验证的五步教学法创设“真实情境”。

教师可于课前在网络平台发布任务,安排学生观看李清照专题视频,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南、北宋的历史,分别整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帮助其加深对李清照的了解,感受李清照生活的真实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设置相对简单的问题: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的哪个人生阶段,她遭遇了哪些变故?学生先思考问题,再通过查找资料、咨询教师等环节完成“知人论世”的任务。

三、结合艺术手段创设情境

《声声慢》创作年代久远,又写于词人的晚年,该如何让生活阅历较浅的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并进行深度解读呢?此时教师应发挥学生艺术专业特长,应用于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笔者授课的对象是歌舞班的学生,学生有声乐、舞蹈表演基础,喜欢朗读,艺术表现力强,乐于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艺术特点创设“拟真情境”,让学生扮演李清照,通过还原诗词意境完成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在课前可创设以下三个情境:寻觅饮酒、飞雁落花、窗边听雨,并在课前安排三个小组用独白、舞蹈、微电影这三种艺术手段重现诗词中的场景。

课堂学习围绕“小组展示”——“交流探讨”——“梳理意象”的路径展开,使学生体验意境,感受作者形象,理解诗词情感,实现情感熏陶。

第一个情境由第一小组代表配合哀婉的音乐完成独白表演:“在空空荡荡的屋里独自寻找,不见旧时欢愉,只找到一片冷清凄凉和悲惨苦楚、郁郁寡欢。这天气时暖时凉,身子难得休养,只能独饮几杯淡酒,却也无法抵御它——傍晚的冷风,吹得我心凉。”学生经过了悉心的揣摩,使得表演有氛围、有情感、有神态,将其他同学带入了悲苦凄凉的意境当中。学生还对诗文进行了扩充,如“不见旧时欢愉”“独饮”“心凉”等细节都见其用心,也体现学生准确品味出了诗词的潜在意境。教师抓住学生表演的精彩之处,引导学生品味“为何寻”“为何饮”“为何凉”,体味词人炼字的精妙之处,体味诗词的意象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第二个情境是飞雁落花,由学生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飞雁落花图,一人吟唱旋律,一人旁白,一人跳舞。观看的同学通过欣赏表演而进一步理解词人感情。教师留意到学生旁白中说到:“这大雁应该是从我家乡飞来的旧相识啊,”并以此为切入点解析“雁”的意象,再结合舞蹈者的语言、动作,结合课文图片、引文对意象加以解读;针对表演者的神情、心理等细节进行交流点评,如“李清照看到黄花时的神态如何”“对着满地堆积的黄花时,心理活动又如何”等。教师通过对以上重点意象进行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具象地融入词作,理解李清照的愁情。

第三个情境由学生运用微电影的方法来表现。虽然微电影拍摄得算不上完美,但是体现了学生对诗词意境和意象的个性化理解。学生看过视频后,教师请导演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其中他说到一个细节:“因为技术局限,无法拍摄下雨的场景,所以最后一个镜头是李清照的眼泪落在纸上,窗外在落着雨,屋里在落着泪。”由此看出,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深入体悟了作者的情绪,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解读。随后教师根据学生微电影作品解读意象,特别是针对学生忽略的“梧桐”和“梧桐雨”意象,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通过以上展示、交流、互动,学生基本上完成“炼字赏析”“意象解读”和“深度理解”的学习任务。同时《声声慢》凝结着诗人的愁苦与时代的苦难,教师在最后布置作业时可进行提升拓展,如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李清照的经历和南宋历史,体悟本文的家国情怀与价值取向;或是让学生结合作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夏日绝句》等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文学短评,最终完成“感悟生命”和“拓展延伸”的教学任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3]本节课结合学生的艺术专业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总体而言这一教学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再围绕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对作品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实现语言的建构和应用,并在情境中完成发现美、鉴赏美的实践。中职艺术生如果能在理解诗词的同时为专业创作提供素材与灵感,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新的文艺作品,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本课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多种艺术手段,收获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教学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还

猜你喜欢
声声慢李清照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意象、形神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