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爷们的『当家人』
——记郊区李家庄乡汉河沟村『榜样兵支书』宋晓文

2023-01-20 15:58郭彦清
娘子关 2022年6期
关键词:河沟村民

◇郭彦清

“我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对于阳泉市郊区李家庄乡汉河沟村的村民而言,宋晓文那一刻的承诺让他们的惊诧后面带了一连串的问号!修路?让煤矿复产?盖楼?成立公司?三个五年规划?好日子该是什么样的?天,这不是说笑话吧!

许多村民虽然满含期待,但他们不敢相信,应该是说,对宋晓文不敢抱有太多的希望,毕竟他还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大小伙儿。

但在后来的数年里,在当地的新闻报道,电视媒体甚至省级新闻媒体、来自央视的新闻频道,都会看到一个叫“宋晓文”的能人,他那异于常人的意志,超于常人的担当,他的创业的经历让人唏嘘感叹。

各种报道中,也经常看到一个叫“汉河沟”的村,视频上的汉河沟村不见了往日阴暗潮湿的土炕石头窑洞,不见了破旧脏乱的老院子。映入眼前的是延绵的绿,郁郁葱茏,一直从山体覆盖下来,将新建的景河苑小区围在其中。距离拉近,小区内有三个造型各异的大花池,樱花树、赤叶棘、卫矛开得正盛,小区所有通道都用花岗岩沿路围砌,分隔出了绿化区、休闲娱乐区、景观区和各种功能区,鸢尾兰花和银杏树在主干道两旁长势喜人,列队迎接着人来人往。

整个小区通着无线广播系统,音乐声、村委会的广播声,从小区的角落传送到每家每户。各种颜色的花岗岩石铺砌的廊、设计精美白帆形状的亭,在镜头下俨然是城市公园的样子。上百种花卉和树木围着的中央场地安置着各种健身器械,青灰色的石桌、石凳、石墩上面是打扑克、下象棋、休闲的老人,一派富裕和谐的景象。

果然,当你真正来到了汉河沟,当你看到宽敞整洁的活动广场、精巧别致的双拥主题小游园、晋阳府醋文化园,居民住宅楼群林立,一开窗便是小区美景,亭台楼阁,鸟语花香,村民百姓生活在水墨画中,真的是令人羡慕与向往。

有人就打听:“宋晓文怎么这么‘火’?汉河沟村这么漂亮,咱们去看看?”

于是,人们三五成群结伴去了汉河沟。

“快,快点给我拍个抖音,这地方哪像村子,简直就是个小城市!”

公园,街道,广场,在抖音盛行的今天,风情万种的汉河沟村成了网红打卡地。

走了,逛了,听了,看了,顺便再去晋阳府买几壶老陈醋。逛完后大家对汉河沟也有了点了解,原来,宋晓文是李家庄乡汉河沟村的村支书,是他带领村干部以坚如磐石的决心,艰难奋进二十年,让汉河沟村变成了今天如画般的幸福图景。

“可难‘逮’了!”那些想采访宋晓文的人们调侃。

想要采访宋晓文,打了电话也不作数。他忙,忙在田间地头,忙在厂房车间,忙于各种会议,忙着跑项目跑工地。

十年前,我所在的郊区作家协会就数次接到过采访宋晓文的任务,那时候,阳泉电视台、《阳泉日报》、《郊区报》都有关于他的新闻,关于李家庄乡汉河沟村的新闻。人们传诵着他为汉河沟村的改变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不可多得的有为青年。只是机缘不够,每次关于他的采写任务,都被别人先挑走了。这样一个“名人”谁不想采访?谁不想用自己的笔写写这个传奇人物?这次终于轮到我来写他了。

我拨通了他的电话,又加上了他的微信,正聊着,人没影儿了。隔了一天,他把村委会的副主任张金芬介绍给我,说所有资料都在张主任那里,问她要。

拨通张主任的电话,张主任跟我说:“宋书记可不是拿架子,他是真忙!”

后来在采访中他曾跟我说过,创业那时候一年365天,几乎很少能在家里吃顿安心的饭……

这个家你还要不要了?他的妻子曾经泪眼婆娑地质问。

也是,不忙哪能干出这惊天动地的大事。

岁月留下的疼痛,时常隐隐发作。

1992年的11月,寒风呼啸,冰天雪地。在李家庄乡汉河沟村非常破旧的一处小院,一对父子坐在窑洞的炕上进行过一次离别前的谈话。

那日,他的父亲老泪纵横,他希望这个小儿子能在部队长出息,能让他们老宋家扬眉吐气。在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穷的白面都吃不上的家庭里,宋晓文成了一家的希望。宋晓文清楚记得,父亲两手捶打着两条已经残疾的双腿,疼痛让他面部痛苦的表情折叠在一起。但父亲看着宋晓文,眼里更多的是不舍和期待。

在宋晓文看来,走到今天,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那是他绝望之后的重生。

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在村办煤矿井下工作出了事故,就在那天,他那一贫如洗的家,唯一的家庭支柱也倒下了。

父亲的双腿被砸伤,因为没有钱进医院,每日在家里疼得死去活来,靠吃大把的止疼片来缓解。因为贫穷,宋晓文的两个哥哥十几岁的时候就相继辍学,一个给村里牵牲口,一个放羊。

宋晓文说:“那是极其艰难的日子,父亲和母亲商量说,咱家不能都是文盲啊,晓文得念书,否则咱家真的没有希望了。就那样,一家人省吃俭用,硬是将我供到高中毕业。”

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影响着他的人生,也决定着他的性格。

从小到大,他害怕过节,因为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但他从不跟父亲张嘴要,因为他知道那是在为难自己的亲人。一年到头,只有大年三十才能吃上一顿饺子,那是宋晓文记忆中最香,最为珍贵的回忆。

穷怕了。穷得让人骨头都疼。

他咬着牙,擦干眼泪,跟随部队走进了新疆,这一走就是三年,宋晓文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阿克苏开平县。当时的阿克苏开平县是世界级的贫困县,又是地震带,宋晓文他们部队住的是帐篷,平日里喝的是天山涝坝水,一到冬天,冰天雪地,彻骨的寒风呼呼吹着。宋晓文和战友们就带着镐把推着排车把涝坝坑里的冰块凿下来,一趟一趟往帐篷里运。

“当时,真的没有想到我从贫穷的家起程,来到了更穷的开平县当兵。不过,那三年真的是锻炼人的意志。”宋晓文在描述那段时光时,轻轻地摇了摇头,个中滋味,怕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懂。

在部队的他表现积极,踏实能干,被部队领导提拔为班长,深得大家的喜欢。

1995年冬,宋晓文穿着部队发的厚棉衣,退伍回到了汉河沟村。一别三年,他站在村头,望着熟悉的土地,望着灰秃秃的大山,望着还是破门破院的村户,他沉默了,我的兄弟姐妹,我的老少爷们,咋还是这个样子呢?

宋晓文退伍回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村子,大家看着这个走了三年的孩子,一下子觉得大变了样,觉得他长大了,成熟了。

邻居们说,这孩子咋浑身都是部队的味呢,走路、坐姿、穿衣、吃饭,都跟之前不一样了,说话,办事,稳稳当当。人们说,老宋家这孩行,是个靠谱的青年。

宋晓文不止一次感叹:人啊,没有吃不下的苦!只是不能甘心就这样苦下去,得有个带头人领着大家跳出这穷框框。他那双大眼睛里闪烁出一种光芒,自信而深邃。

在村领导的信任下,回村第二年宋晓文就走进了汉河沟的村委会从事办公室工作,后来又当了民兵连长,被选为村党支部委员并担任了汉河沟村阳泉市宏源实业公司副总经理,村党支部副书记。2001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又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起了汉河沟村书记和主任的担子。

当汉河沟的村“官”,一家人并不同意。因为他有机会进国企,有机会成为国家干部。

“那是吃公家饭的工作啊,你怎么说舍就舍,气死我了!”父亲举起了拐杖,母亲抹起了眼泪,哥哥们也都想不通。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那意味着有了光明的前程,一家人也跟着沾光。

“孩啊,咱家没钱,没背景,你辛辛苦苦学习,好不容易能进国家单位,好不容易有机会成为国家干部,你怎么就不愿意了呢?”父亲骂也骂过了,母亲哭也哭过了,宋晓文还是不言不语。

在这场争执中,宋晓文始终没有辩解。面对一家人殷殷的希望和跌入谷底的失望,他倔强地抿着嘴,一言不发。

“那么好的机遇你为什么放弃?你是不是傻?”曾任李家庄乡副乡长的任海庆这样问过他。

“我是怕。我怕我走了,如果村子里选不上真正干事的好领导,村民还是脱不了贫,还是得吃穷人的苦,受穷人的罪。”宋晓文低下头,坚定地说。“你不能先考虑考虑自己?想想你家的境况?你会后悔的。”任海庆摇了摇头。

正式上任当“兵支书”的时候,宋晓文才29岁。精精干干的一个小伙儿,浓眉大眼,高鼻梁,国字脸,眼神里散发着活力和坚定,走起路来,腰身挺拔。汉河沟村街上闲坐的人们说:“嗯,像个当书记的样子。”

“老观念,老思想怕是不行了,让年轻人试试吧。”村民们在街头谈论着。

忙碌中得充实自己,没有文化这样蛮干不行,我得是个有文化的干部。宋晓文这样想着,他不想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化没有足够的经验而失败,于是他报了函授大专班、本科班学习,取得了相关毕业证书。他还参加了专业的采矿技术学习班,参加了清华大学疆场教育学院举办的国际创新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拿到了结业证书。见的世面广了,学的东西多了,他的格局和思维意识也都打开了。这些成绩为宋晓文以后的干事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晓文的笔记本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责任在肩,重担压身。

“咱村的路不好走啊,不是崴了脚,就是闪了腰的,晓文,你这当官了,先给咱修修路!”

“咱村的煤窑停产,咱村人吃甚喝甚?晓文,你得给咱做主啊。”

“看看人家别的村,多干净,咱村每天就跟窑黑子一样,黑煤灰飘的到处是,没眉没眼,灰塌塌的。晓文,你得给咱治理治理。”村民们见了宋晓文,都这样诉苦。也有人暗地里说风凉话:“哼,太年轻了,不行。他能办成什么事!”

他能办成什么事,他想办的事可多了。

“这担子太重,咱怕是挑不起,挨村里人骂呢。”父母这样说,胆小老实的父母怕儿子吃苦受罪不落好。

事实上宋晓文的压力更大。他身上背负的是全村一千来号人的衣食住行。

他失眠了。原本可以轻轻松松上个班,拿个固定的工资,难道自己的选择真的错了吗?深夜,陷入思考的他就琢磨着村民们说的话,既然被任命了,就不能当逃兵吧,战场如此,当支书也应该如此。他坐在村委会的办公室,彻夜翻阅着以往的村资料,查看着村里的账本,这一查一看才知道,那简直可以叫作负债累累!

宋晓文心里慌了,这可怎么办?怎么做才好?思来想去,他先是召集了村里的党员接二连三地开党员会,听听党员们有什么好的建议,之后他带领支村两委开始走访农户,一家一家地走,有的人家开了门很热情,有的人家冷冰冰。

“了解情况?这情况多了去了,能顶什么用?你们能给解决什么?”有的村民很激动,有的直接骂人,有的甚至哭了。

老百姓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声音,宋晓文这个从最底层长大的孩子,见不得别人哭,别人哭,他的心里甭提多难受了。

“你要是好官,先给俺们把村里的路修好。”有村民提出要求。

修路!

党员会上,宋晓文提出这样的要求,村干部都沉默了。修路?哪来的钱修路呀,这可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当时,汉河沟除了村办煤矿外,还曾有个国营矿,长期以来拉煤车穿村而过,把路面压得坑坑洼洼,晴天煤尘飞扬,雨天黑水横流,村民们只能骂一骂,忍一忍。

“不过是激将一下宋晓文,他要能给咱村修好路,我以后就认他这个书记,对他心服口服。”村民们围坐在小卖部里边打扑克边闲聊。

“咱先将村办煤矿的存煤卖一点,我和施工队商量商量,赊一点,我再向战友们借借,咱村里呢,号召大家义务工多出一点。”宋晓文提出这样的办法。支村两委成员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既然有了这个决定,那就干吧。

大夏天的,宋晓文胡子拉碴,晒成了黑人,他记不清自己多长时间没有回家了,回到院里,妻子站在家门口发愣:你这咋比下煤窑的还黑呢?咋跟个野人一样了,这也太卖命了吧。说归说,妻子还是把绿豆汤端在宋晓文的面前,再给备好藿香水,生怕宋晓文中暑上火。妻子说,反正这家里也留不住你,你快去忙吧,只是别累坏了身体。

“我天天不着家,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全是她,如果没有她的支持,也没有我的今天。”宋晓文说。

就这样,宋晓文一边筹资,一边筹劳力,一边开工。他跑了东家跑西家,终日和施工队同吃同住,在筑路工地汗流浃背。村里的老人闲着就跑到工地边上看一看,瞭一瞭,睡一觉一个样。老人们的眼前渐渐亮起来,平展展的水泥路真的铺开了,踩上去瓷丁丁的,跺跺脚,“哎哟,这可好了,再不用泥一身土一身走了。”大家伙儿高兴地说。

经过宋晓文和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努力,通往李荫路的2.7公里的通村水泥硬化路成功铺就。这条被省交通厅领导称为“二十年先进,三十年不落后”的水泥路,一度成为全市村村通工程的样板路,不仅为汉河沟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使汉河沟1000多口人的心从此凝聚起来。

看着儿子给汉河沟村办成了事,听着邻居们的夸赞,宋晓文父母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这孩,有点出息!”村民们第一次投来了信任的目光。

“孩子,好好干!”父亲简短的鼓励让宋晓文心中的世界愈发变大,他开始琢磨第二件事了。

2002年,国家有了新的政策,要全面取缔小型煤矿和私人非法开采矿。当时,汉河沟村办煤矿属于中型煤矿,还没达到要取缔的要求,但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相关手续迟迟批不下来,面临关闭,村民失业,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容村貌破旧。

“这下可毁了,我这刚上任,煤矿就关闭,就停产,让这么多人失业,我这不成村里的罪人了吗?”宋晓文着急了。

“不行,咋也得想办法先让村办煤矿复产。”宋晓文说。

“我跟你去!”当时任李家庄乡副乡长的任海庆自告奋勇。

“可是咱没钱咋跑?”

“给,这里面有五千块钱,是我攒的工资。”任海庆掏出自己的工资卡递给了宋晓文……

山一样的艰难,终难敌山一样的意志。

“当时特别难!”宋晓文给我添了杯茶说道。这是九月末的一个下午,天气异常的炎热。经过好几次邀约,宋晓文终于有了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启了一场面对面的回忆和记录。宋晓文在办公室不时接着电话,这其间还有不少来访的人,打断我们正在进行的话题。直爽睿智的他没有回避我提出的任何问题,包括他当兵的经历,贫困的家庭。

他说,因为自己经历了穷,所以才学会了“抠”。因为自己经历了穷,才学会了珍惜和努力。也是因为自己经历了穷,才想着要富,不但小“家”要富,大“家”更要富。

“任海庆陪着我跑太原办手续的那一年,实际上只是我工作最初的磨炼和磨难,整整一年,有些事情回忆起来还是跟昨天发生的一样。我们俩带着司机,口袋里揣着他的五千块钱,开启了跑太原办理村办煤矿复工的相关手续……”

在宋晓文断断续续地讲述中,我仿佛看见了二十年前的时光,它像黑白胶片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年轻勇敢的宋晓文,带着无畏,带着决心,带着坚强的意志和老百姓的期待,走向一条心甘情愿的“坎坷路”。坐在他的对面,听着他回忆,却似乎就像在他的身边,看着他走过的那些沟沟坎坎路。我当时心里给宋晓文总结了三个“改”,改思想、改贫困、改村容。

“跑太原一年,我们住的是澡堂。当时那个澡堂就是专门收留穷人的,一晚上10块钱的住宿费。虽然大多时间我们只吃方便面,那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白天我们出去跑手续,夜晚我就当搓澡工。”宋晓文笑笑接着说,“搓澡工,说出去谁信呢?一个村支书能去当搓澡工?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村里没钱,我自己也没钱,任海庆乡长的五千块钱也经不住花呀!咱是受苦人出身,搓搓澡咋啦,不丢人!”

面对我的惊讶,宋晓文非常平静。

“搓一个人的澡挣7块钱呢,如果我一晚搓十个人,小郭你算算,是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得意地看着我。那一刻,我心里涌动的却是一股股的辛酸。

“任海庆是低血糖,那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我们为了省钱,早上不吃饭,为了省油钱,我们不开车,要走很长的路去国土厅、去工商局。爬省国土厅的楼要上七层,任海庆饿着肚子上楼,没上几层直接给晕倒了,我只能背上他一层一层地爬。非常清楚地记得那天出来后,我背着他进了小卖部,花了五毛钱跟小卖部的老板要了一块干馒头,要了一杯水,给任海庆吃下去,当时他哭得稀里哗啦,嘴里直嚷嚷:‘宋晓文,我跟上你受这罪,差点儿就见不到我大(爸)了。’我心里也难过啊。”

想到当时,宋晓文轻描淡写,眼神的委屈却一闪而过。“一年后,办完手续,看把我们给高兴的。我答应回了阳泉请大家好好吃一顿,进了饭店一掏口袋,只剩下了10块钱。2块5一碗的抿圪斗,加上司机和另外一个人,一人正好一碗。”

后来听完宋晓文的故事,回到家重新修改这篇稿子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我拨通了任海庆的电话……

“那狗儿的(农村方言里一种俏皮的,显示亲昵的称呼)晓文,办完手续后说是请我吃大餐,这都二十年过去了,也没吃到他的大餐。”说完,电话里的任海庆笑了。

“宋晓文是我这一生当中唯一让我佩服又感到不可思议的人才,他超乎我的想象,办成了那么多的事,他对党忠诚,对老百姓更是无私,与其说他是汉河沟村人的父母官,更不如说他是全村人的儿子,整个村的人啊,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他身上了。他吃的苦,那真不是常人可以想得到的。”任海庆在电话里跟我说,声音里充满了激动和感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与支村两委的努力下,村办煤矿顺利复产,村里青壮年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煤矿一直生产到2008年底,为汉河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回想起拿下全部手续的那一天,宋晓文笑笑说:“跑太原比平时上班还准时,手续批下来后,心里像卸下一块石头,轻松多了,但人也老了许多。”说着他腼腆地笑笑,还摸了摸自己的脸。在宋晓文的心里,永远是那首“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旋律。

汉河沟的今天是干出来的!

那些年,阳泉郊区有许多村庄以煤为生,有的拥有村办煤矿,生活富足;有的村民是工矿职工,依托煤炭企业养家糊口。汉河沟如这些村子一样,也是依靠煤炭资源为主的“黑色经济”,收获了发展起步的“第一桶金”。

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2008年,村里还是关停了煤矿,村里近百名青壮年面临失业,那一年,大家伙心情不好,有的家庭就开始吵架,村子里乱哄哄的,村民们一下子慌了。找宋晓文的村民一拨又一拨,白天去村委会找,晚上去家里堵。宋晓文除了安抚大家的情绪之外,心里也不得劲,安抚只是一时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些失业人,只有重新工作才能振作起来,家庭才会和睦,人才不会颓废。

宋晓文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安排他们到驾校学习,并组建了大中成安机械公司。于是,他开始东奔西走,到处承揽工程挖掘、道路施工、货物运输、造地复垦等业务,而这些青壮年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到各个新建企业,实现从煤矿下岗到公司上班的顺利对接。这些司机有了新的工作,钱挣到了,家庭自然就和睦了,村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2004年5月至2005年12月,在宋晓文和大家的努力下,村办企业资金积累,还清了之前村集体5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全体干部都长吁一口气,咱村终于没债啦!从此以后,集体经济有了较多的结余,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干呗,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眼亮了,心宽了,劲大了,宋晓文干活儿的信心更足了!

最初几年,汉河沟在宋晓文和支村两委的努力下,村里的环境治理稍显成效,但在村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提起咱汉河沟,那就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吃水靠外拉的一个小村。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从最初四面漏风的破窑洞,变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从院子里搭棚办红白喜事的从前,变成了拥有可以容纳400余人的景河大酒店的今天。

提起现在的汉河沟,提起宋晓文,人们如数家珍。“光企业就八家呢!你说能不能?宋晓文那孩就是了不起。”村民们赞叹。因为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在宋晓文的带领下,汉河沟相继成立了八家企业,这一家家的企业倾注了他十年的心血。全市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门都被他跑了无数遍,连保安大爷远远地看见他都喊:“孩呀,你又来了!”

办手续,跑材料,砍价,到处给村办企业找销路,联系物流公司,联系商家,造地复耕……宋晓文像一匹“不安分”的野马,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操不完的心,跑不完的路。

截至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800万元。集体企业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壮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打牢了经济支柱。

“三转”思路——“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农民转职工”宋晓文做到了。

三个“五年规划”宋晓文做到了。

走进1358口人的汉河沟村,那崭新的面貌和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用村民的话来说:“什么叫美丽乡村,俺村就叫美丽乡村,用什么滤镜,用什么美颜,瞧俺村的颜值,那是杠杠的!”

2018年,宋晓文再次带领村民走上“升级”之路。汉河沟村通过竞争立项,争取到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项目以汉河沟村为发力点,带动周边魏家峪村、冯家庄村,以晋阳文化产业园、太行铁文化产业园、体育休闲文化产业园“三核”,天子庙、四角山森林公园风景区、晋阳生态功能区“两区”,高端汽车销售服务带“一带”为主要内容,打破现有村、镇界限,形成产业、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格局,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依托,打造自主特色品牌。

“让村民住在村里赛过城里,就是我们高标准推进环境卫生整治的初衷。”宋晓文说。

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开展了生态环境保卫战。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到处干净整洁;治理煤矿、铁矿等污染源,村里的空气清新了;新建天子庙公园、村广场,村民休闲有了好去处;村里不断增强保洁力量,专职保洁员增加到12名,保洁志愿者由支村“两委”成员扩大到党员代表、团员青年、妇女代表等。

有阳泉的摄影师们跑去汉河沟采风,他们用“小飞机”航拍了整个村子的新面貌,那满山满梁的柳树、侧柏、五角枫、樱花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漂亮极了。

“汉河沟村里为了绿化补植,前前后后有1000余人次参与,种下了2万多株树。”汉河沟村党支部委员姜海平说。如今的汉河沟不仅“外在美”而且“内涵美”。在天子庙公园里,早晚都有人健身,跑步。村民宋梓清说:“俺这手机存着照片多呢,舍不得删掉,哪张也觉得美得不行。”景河广场四周的健身器材、高楼林立的村民住宅小区、天子庙公园的红花绿树、路旁的景观小品……一张张照片将村中的美景定格,成了他手机中舍不得删的“宝贝”。

“大爷,你们这光景真是好呢,这小二楼真漂亮!”在采访中,我踏入了村民宋计忠的家,宋计忠全家三代6口人,住着建筑面积共300多平方米的小二楼和单元楼房。年近七旬的宋计忠说:“在俺们村,有一个特别的规定,每户至少得有一套房屋的产权证要写上家中老人的名字。晓文说,子女对老人孝顺,要体现在财产上。”

“那你们这收入高了,花费也跟着就大了。”听我这么一说,大爷着急了。“孩子,可不是你这么说的,俺们村那是年年发,月月发,什么都发。一袋味精算是便宜吧,那也不用买!更不用说其他的了,大米白面蔬菜,吃不完村里就又分了。油盐酱醋各种生活用品,鸡鱼肉蛋,那些我们都不用买!”老人告诉我时,声音洪亮,那神情可是“牛”了。

“俺们晓文,为全村人着想,更是为老年人着想。俺们村的养老金都比别的村高哩!可劲地活吧,天天都是幸福的光景。”老人随后发出了开心的“哈哈”大笑。

化蛹为蝶,凤凰涅槃。

“这个行当,其实最苦的是家里人,最受罪的也是家里人!”当我把话题重新引到他的生活中时,宋晓文这样感慨。全村人都过上了好光景,吃得好,住得好。而宋晓文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家里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我的采访中,宋晓文并没有遮遮掩掩,他家庭里的那一幕在他的讲述中再一次出现在我眼前。

“姑娘,给爸爸倒杯水去。”累了一天的宋晓文一进门看见沙发上的女儿就这样说。

“不给。”女儿头也没扭。

“为什么不给?你长这么大,就没有给爸爸倒过一杯水。”宋晓文一边在门口换鞋一边说。

“那我从小到大,你给我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吗?”女儿直接把宋晓文怼了回去。站在门口的宋晓文愣住了,是啊。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老师他都没有见过,哪来的参加家长会?他心口堵得厉害。

“不瞒你说,我家姑娘就没见我吃过一顿中午饭。那几年吧,我都住在单位,住在工地。一年在家里吃的饭不超过十顿,真的!我女儿从小是她姥姥姥爷看大的,小的时候,上学放学都她舅舅接送,所以她叫所有的小朋友的男家长都是舅舅,在路上遇到我,从来不坐我的车,我一喊,她就躲到她妈妈背后了,认生。”说到这里的时候,宋晓文一脸的无奈。

“挨老婆骂那是常有的事,咱理亏啊,该骂!但是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父亲了,他老人家走了十年了。活着的时候,一辈辛苦,双腿还残疾,不是遭了一点罪,可那么多年,我没带他进过饭店,小饭店也没有,别说吃什么大鱼大肉了,哪怕是一碗面也没有在饭店给父亲买过。”宋晓文的声音低沉起来,他把脸扭向了窗外,窗外是九月的秋,树木的叶子渐渐泛黄,他的眼里泛着晶莹,那是一不留神就要掉下来的难过。我似乎听到了他心碎的声音,听到他对父亲的忏悔。

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兴高采烈地讲:2017年12月,他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北京参加会议和领奖期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

他接着说:“知道自己要去北京,我那心怦怦直跳,我爱人催促我要好好打扮一下自己,得买件像样的衣服,得买双新皮鞋,别土巴巴的进大北京。她围着我不知道咋给我捯饬才好。”

那一刻,宋晓文看着妻子的脸,突然特别心疼,多年的劳累和操心,皱纹早早就爬在了她的眼角和额头。嘴里唠唠叨叨,可她心里装的,全是她的男人。

“那是个最温暖的冬天,我觉得我值了。”

宋晓文心里的激动无以言表,整整五天,全国各省优秀的人才全部汇集在了一起,宋晓文认为,他长见识不说,会议内容更是给他指明了方向,让他知道了今后的路该如何走,该如何堂堂正正地做事,无愧于村民,无愧于党对他的培养。

“我就看着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跟一个又一个全国劳动模范握手,当我看到总书记向我走来时,我的腿都在微微颤抖,当总书记那温暖的手掌与我一握的刹那,我的紧张倏忽不见了,他的笑容特别慈善,特别温暖,像一盏灯,莫名地让我感到亲切。对了,你看这里……”说着,宋晓文领我到了办公室另一面墙边,这面墙上同样挂着一幅长约两米的照片。

站在照片前我踮起脚尖说:我得找找你。

宋晓文用手指着右上角说:“每个省的代表团都在一块站着,瞧这下面最中间,就是咱们的习近平总书记,两边就是国家领导人,咱们山西代表团站在右上角。”在了解中得知,那是宋晓文作为阳泉市唯一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和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及一系列庆祝活动,并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总共三次!我与习近平总书记同框。”宋晓文又指着另外一张照片给我介绍,介绍中我得知那张合影是2020年10月20日上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宋晓文无比激动地参与了表彰会。这个曾荣获全国农业劳模、山西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称号的退伍军人又收获了一项国字号荣誉——全国爱国拥军模范。

“那一刻,心里面满是激动、感动!”提起拥军,宋晓文有着说不完的话,“拥军、崇军、爱军的情怀,已经在我心里扎了根。”这是何等的殊荣以及党和人民对其无私奉献的肯定。

一路奋发一身汗,一路壮歌成美谈。

宋晓文谦虚地说:“作为一名‘兵支书’,受到了这样高的礼遇和奖赏,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我深知,自己做得还很不够,甚至微不足道,有许多同仁都比我做得更好。”

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宋晓文通过不懈努力而实现蜕变的自豪。

在宋晓文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身着军装紧握钢枪的他,眼神坚定、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是那最艰苦的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锤炼了他的性格,那三年的涝坝水把他喝成了坚强、隐忍、积极有担当的一个男人。再后来创业干事的时候,宋晓文不止一次提醒自己,要以一个军人的担当,军人的博大胸怀来做人做事。

他对军人的偏爱,在村里也挺闻名。村里有不少退役军人,他们有的生活特别困难,宋晓文就一个一个挨着走访,摸底了解。

“是他把俺们带出来的,看我们谁适合在什么岗位,就安排在哪个岗位,还对俺们进行了专业培训,有能力的还会提拔。我是一名伤残军人,我家人的工作都是宋书记给提供的,现在啥也不愁了。”在汉河沟热闹的大街上,围着一群下象棋的老人,当我向他们打听村里的事情时,其中一个中年人这样说。

当兵的责任是保家卫国,村干部的担当是共同富裕。这是植根在宋晓文心田的思想。在宋晓文的带领下,汉河沟村创立的“阳泉市双拥企业”——裕盛源醋业开业时,一下子敞开大门吸收接纳了6名退役军人就业。退役军人刘润昌目前担任裕盛源醋业有限公司技术厂长,负责保健养生醋、传统特色醋生产等工作;退役军人郝志峰利用自身特长管理金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休闲、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如今,汉河沟村的退役军人及家属人人都就业、个个舒心干,成为宋晓文探索拥军爱民之路的一大标志。在他的帮助支持下,全村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家属积极支持,“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能成为一名军人、一户军属已经成为汉河沟村人的骄傲和自豪。

“咱村68名军人中,新中国成立前志愿军14名,新中国成立后义务兵54名,这都是红色基因,我们每个人要对他们充满敬仰之情和关爱之心。”退役近20年的宋晓文骨子里仍浸透着军人的气魄和情结,他通过成立村级双拥领导小组,采取“五优先”(优先安置退役军人、优先重用退役军人、优先引进退役军人、优先鼓励退役军人创业、优先安排军人家属就业)措施,推动双拥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召开退役军人座谈会、常态化走访慰问等,对军人军属进行帮扶援助;通过设立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双拥工作展览室、栽种“双拥林”等,宣传英雄文化、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全村营造出了拥军爱军的浓厚氛围。

人民子弟兵,军地一样情。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汉河沟村返乡人员较多。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宋晓文亲自挂帅,组织全村所有退役老兵组建了一支老兵志愿者突击队,冲在防控一线。每名志愿者都有自己的防疫故事,有的没有吃过一顿热乎饭,有的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作为突击队队长的宋晓文带领“双拥企业”向驻阳泉部队、军分区、武警支队等捐赠了价值42万元的防疫防控物资和8万元的农副产品,为市定点医院捐赠10万元,为郊区医院捐赠50万元,宋晓文本人也为疫情防控进行了捐款,他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奉献是军人的天职,担当是军人的品质”这一军人特质。

退役军人一家亲,最美人物心连心。2020年有一个新闻上了热榜,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牛何松带领乡亲们在太行山上开山筑路负债近20万元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你愚公移山的故事感人肺腑,你脱贫攻坚的事迹催人奋进,你是我学习的榜样。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我愿尽微薄之力,帮你一把。”2021年4月26日,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的全国重点优抚对象赴浙江嘉兴疗养期间,宋晓文听说这件事后,当即安排专人负责,定向捐赠给牛何松20万元,以支持牛何松开山修路。

搬迁!

2005年的时候,50幢楼在汉河沟拔地而起,当全村百姓住进了水、电、暖、气、网络、有线电视配套齐全的新房子、当村民不花一分钱就告别了村里的旱厕、当洗澡不再是个事的时候、当人们不再和泥打炭、当人们喝上纯净水的时候,无不欢欣雀跃。

红黄榜,你听说过吗?那是汉河沟的一大特色。好的村民上红榜,表现不好的村民上黄榜,只要你认错、认罚、改正了就把你从黄榜上移出。方案一出来,村民们都沸腾了,有的说,这哪能行?表扬的好说,批评的就难了,谁上黄榜那还不得跟你闹个没完?有的说,表扬能咋?批评能咋?还有的说,我看执行不下去,一阵风而已……

在宋晓文眼里,有了规定你就得执行。三番五次下来,村民们都不敢惹事了,红榜上的名字越来越多。

“以前给母亲做三周年,又要请红火班,又要大摆供,香烛纸马、鞭炮二起礼花弹,唉,一场白事下来人疲马困,还得花费好几万,真是人疲累,钱受罪。现在有了新规定,按规定办事多好!这事儿确确实实是咱宋晓文书记的功劳,是咱支村两委班子的功劳,这制度定得那叫绱鞋不用锥子——真(针)好!”谈起前后两起家庭大事,姜真存满心感激,脸上露出了微笑。

“红事就不用说了,村里的白事,说白了,自个儿只备一口棺材,其他的村里全管了。15桌八冷八热‘二八’席,电子炮车,都是村里提供的。”村民赵秋丽说。

不服不行!大家都想过他这关,因为他就是汉河沟的一颗星、一个胸怀大善、一个特别“抠”的当家人。

有村民给掰着指头罗列:以公务用车为例,前几年村里为了商务活动购买的奥迪车,除了村民婚嫁用一用外,平时几乎不露面,村委会的公车是一辆顶账收回的旧现代,多数村干部公务用车要么是一辆摩托代步,要么是客货两用的皮卡车,就连宋晓文都经常是蹭别人的车。还有就是算好工程项目“明细账”。近年来,村集体连续上马新农村建设工程和转型标杆项目工程,所有工程都按程序左挑右选,价格压到最低,施工却最严格,质量还要求最好,以至于所有建筑商都说宋晓文太精明,和他搞工程没得钱赚。当家人以身作则,勤俭持家,影响带动了全体村干部和党员。有了艰苦朴素的作风,精打细算的“家风”,清正廉洁的党风也就自然形成。

时常,宋晓文在村里到处走走看看,那是他带领全村人“打下的江山”,他走着,瞧着,发现哪里还有毛病,就立即在脑子里想办法,找出路。春华秋实,20年来,他紧紧依靠支村两委一班人,依靠全体村民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着力改变农村面貌,努力改善村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汉河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翻身路、振兴路、文明路。现在的汉河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业有所就、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人有所为的小康村。

锣鼓敲,鞭炮响,男女老少喜洋洋,

开天辟地头一回,咱山沟沟出了金凤凰。

金凤凰宋晓文,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了名,北京参加了劳模会……

共产党员宋晓文,他是咱村的带头人,带领咱们奔小康,一心想着咱老百姓……

让我们把镜头移至汉河沟的景河广场上,这边是一群人正在练迓鼓剧《采枝鲜花送劳模》,他们把心中的宋晓文编了进去,把美如诗,靓如画的汉河沟编了进去。

听,那边晋剧戏迷协会的会员们正在咿咿呀呀地唱着《下河东》选段。

走,过那边看看!一支女子威风锣鼓队正铿锵有力地挥舞着鼓棒在那里练习,谁说女子不如男?看她们那傲娇的身姿,有力的臂膀,自信的眼神。

汉河沟的女人都是好样的!人群里谁的声音?充满真诚的赞叹。

“这几年,村民自发成立了戏迷协会、广场舞协会、威风锣鼓队、剪纸班、妇女读书会等文体组织,参加的人数占到全体村民的三分之一。此外,村里还设立了村民子女助学金,购置学生专车,每逢时节都要组织歌咏会、联欢会、体育比赛等活动。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多了,人们的精气神不一样了,村里的凝聚力、向心力自然也就强了。”村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员赵秋丽说。

“快,快给咱去买醋去。今天中午吃饺子。”远远地,村民董喜林跑过来,招呼一个踩滑板的孩子说。

“老董,不吃晋阳府的醋你这扁食(饺子)是不是咽不下?”村民赵有贵笑眯眯地逗董喜林。

“咋地,你能离开咱晋阳府的醋了?”随后两人哈哈地会心一笑。

当地有一种说法:欲驾汉河沟,独闯晋阳府。晋阳府醋是阳泉醋品中的佼佼者,因醋而建的晋阳府醋文化园也是我市对外推介的一处参观点。对于“老西儿”来说,醋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更是一种根植于心底的乡愁。

2018年5月,村里启动了投资近4000万元的裕盛源醋业改扩建项目,晋阳府醋文化园随之出了名。漫步园区中,闻着醇厚的醋香味,轻抚百年建筑的青色砖墙,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如果天气晴朗,工人们会将高粱铺在地面上晾晒,深红的高粱、青色的砖墙、翠绿的树木,交织成醋文化园的专属色彩。园区内专门开辟出一处展区,用来展示传统陈醋的酿造技艺。步入展区,浓重醇香的陈醋味道扑鼻而来。几间展厅内,存放着大型的醋坛以及陈醋制作工具。通过展板介绍,“蒸、酵、熏、淋、晒”的老陈醋制作工艺和步骤一览无余。最后一间展室里,陈列有近年来开发生产的各类晋阳府陈醋产品。品味醋文化、品尝老陈醋,令醋文化园之旅别具味道。展区外是陈醋现代生产线,频繁来往的车辆运来原料,送出产品。现代化的生产线与古朴的醋文化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库存的陈醋存放在园区东侧的醋窖中。这个醋窖的前身是原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平定第六矿厂的办公旧址,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个个1米多高的大坛子里装满了高粱渣。这些黑色的高粱渣经过发酵、熏制,就会变成黑色的醋。

而人们提到晋阳府文化园,话题自然会提到宋晓文。

这都是宋书记的创意!

如今,汉河沟“晋阳府”成为我市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从煤到醋,看上去都是‘黑色产业’,可这是我们产业从‘黑’到‘绿’的转变,也是我们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宋晓文说。

村里还围绕醋产业,建起了古色古香的醋文化园、水果采摘园、民宿等,乡村旅游内容更加丰富。“投产后,厂里不仅有拳头产品——绞股蓝醋,陈醋的产能还能翻一番。”在建的“晋阳府”醋文化产业园里的绞股蓝醋生产车间是汉河沟村支村两委成员最近经常出入的地方。有时,宋晓文和企业负责人讨论绞股蓝醋的验收、投产、推广等事宜,会持续到深夜。

“‘晋阳府’醋文化产业园项目从2018年就筹划建设了,如今项目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这几年,村党支部的党员干部没少出力。看着大伙儿有的帮忙争取资金、跑手续,有的为产品开发出谋划策,还有的帮助企业引进技术人才,我很感动。”裕盛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千红说。

宋晓文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围绕醋文化、休闲观光采摘等发展产业,咱将来不缺就业岗位。村民‘腰包’鼓,是俺村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回忆当时奋斗的过程,支村两委没一个不唏嘘感叹,老百姓没有一个不被感动。“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安排得挺到位,俺同意!”在汉河沟村年底总结大会上,村里各类组织和集体企业向村党支部和全体村民汇报完工作情况后,村民讨论热烈。村民老姜郑重地在民主评议“优秀”一栏,画上了对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以使命为笔,以奋斗为毫。宋晓文带领大家致富的过程,成了口口相传的佳话。

干群关系怎么样,换届选举就是试金石。“这些年,村里每次选举都是海选,选民想选谁就写谁的名字。”张金芬说,通过公推直选的选举方法,支村“两委”班子成员连续三届均以高票当选。

“群众信任咱,是咱前进的最大动力。我将带领支村‘两委’班子,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更大力度抓党建促振兴,努力让汉河沟村更加富裕、民主、文明、美丽、宜居。”宋晓文说。

因为工作需要,2022年宋晓文还兼任了李家庄乡党委副书记。“荣誉是党和人民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透过宋晓文那刚毅的眼神,我体会到了军人永不言败的昂扬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这个从穷窝子里爬出来的孩子,一个敢闯敢干、能勇善谋的兵支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真心,用真情,真实地诠释了自己当初的誓言。

后记

军人的使命,是保家卫国

支书的使命,是带民致富

李家庄乡汉河沟村地处阳泉市北郊,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244亩,现有住户331户,总人口1358人,其中党员52人。

从2001年的12月到2022年的9月,这二十年不算长,他从一个年轻的退役军人变成了一个村支书。他背负着新的使命和责任,一路披荆斩棘,将一个贫穷的村子变了样;这二十年不算短,他身经“百战”,一路过关斩将,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成熟沉稳的中年男人。面对党的考验,面对百姓的信赖,他带着军人的雷厉风行,从落后到赶超,面对一个个难题,他交出了一份份让自己骄傲、让家人自豪、让村民高兴、让领导满意的答卷。他的奋斗史,就是现实版的“传奇”。二十个年头,汉河沟村先后荣获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森林乡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标杆村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而他,成了全国双拥模范,成了最美退役军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流淌着宋晓文满腔的家国情怀,赓续了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的红色血脉。

采访结束,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对自己一遍一遍改过的稿子仍不满意。这样一位兵支书,他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采写,去宣传。

然而,他平静地对我说,他做到了。面对成绩,他当之无愧。他做这些并不是为了宣传自己,“宣传”那两个字承载不了他这二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他所做的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曾经是一个“兵”。

让我们共同期待吧,宋晓文必将乘着这新时代的浩荡春风,向着更美好的明天、更伟大的梦想扬帆奋进!

猜你喜欢
河沟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江苏平原沙土区河沟边坡土壤侵蚀机制及模拟研究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变、变、变,越变越精彩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蒙城县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技术
钓鱼捞虾摸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