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

2023-01-24 05:19湖北黄冈市实验小学438000余君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笔者方案

湖北黄冈市实验小学(438000)余君

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笔者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备课时预设教学的基调

1.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有预见性,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心思考和谋划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曾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因为把握不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只获取了结论,并没有发展数学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经过反思,备课时关注学生原有经验,并在多次磨课后,笔者做到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互动中完成该课的学习,每位学生都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解决“2月有多少天”和“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的问题时,笔者还没有说一句话,学生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出了“2月与其他月份不一样,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的结论。

这样备课后,在教学中,笔者还做到了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的结论,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能自己说的,不说。在总结年、月、日的规律时,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发现、概括,培养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数学思维。因此,要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就要树立新的备课观,充分了解学生,基于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学定教。

2.备课也备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备课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课本转向生活,拓展备课的广度。教师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一课时,笔者创设了“按顺序给100个数宝宝安排房间”的情境,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带领学生解构百数表,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准备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图案,让学生直观感受圆的美。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用猜一猜的方式与学生玩游戏:出示图片,图片中的气球按照“红、黄、蓝、绿”的规律排列,学生随意说一个数字,笔者马上就能说出这个数字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在游戏的吸引下,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2)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提升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搭配衣服,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式探究搭配的方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又如,教学“打电话”一课时,笔者提问:“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尽快打电话通知到每个队员。你能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吗?”让学生探究最优方案。在探究打电话最优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不同。有的说要逐个通知,有的说要分组通知,可以平均分,也可以不平均分,还有的说要相互通知。小组活动中,笔者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交流方案,最后推选最优方案。通过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学生通过画图在黑板上演示方案,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培养了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

(3)开展生活化的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笔者拿出橙汁和水,按照1∶3的比来调配1杯饮料,让学生尝一尝,然后提问喝了一口后这杯饮料中什么不变。又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井盖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而不是正方形的,笔者课前准备了圆形边框与圆形井盖的道具以及正方形边框和正方形井盖的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学生就此明白,圆形井盖不管从哪个方向往下掉,都不会从圆形边框中掉下去,但正方形井盖在某些方向上却会从正方形边框中掉下去。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前自己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与圆锥形容器,课上研究圆柱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圆锥中装满水,然后倒进圆柱形容器里,观察倒几次才满。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课堂生成更重要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经常会对课堂情形进行预设,想这个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这个环节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但那都是带有教师主观意愿的硬性预设,教学需要的是灵活且为教学过程的实施留有空间的预设,这是课堂生成的前提。在多次磨课和修改“小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设计时,笔者大胆尝试了让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了“小数加减法”的自学,然后汇报自己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自学之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如“小数加减法竖式中,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为什么有时计算小数退位减法的时候要补零,计算小数加法时却不用”,很多问题其实并不在笔者的课前预设范围之内,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节,才有了这么精彩的互动质疑。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每一个生成都成就了精彩的课堂。如果教学设计既没有目的指向,又没有开放性和弹性,那么课堂的互动生成要么是偶然的,要么是盲目的。因此,教师既要做好灵活且有弹性的教学设计,又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

二、在观察与倾听中把握课堂的真谛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于20世纪提出了“教师即课程”的观点,得到了学者和专家的高度认同。“教师即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理解和体验课程,在观察和倾听中把握真实的课堂,时刻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验渗透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

1.细心观察

教师需要具备一双“锐利”的眼睛,见微知著,从学生细微的表情中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向,从而深入学生的意识,了解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1)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

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敏锐地感受课堂氛围,并辨别这种氛围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有积极意义。教学过程中,谁总是跃跃欲试,谁总是躲避推脱?谁因为教师没有及时表扬而消极懈怠?谁因为回答错了而暗自懊恼?谁在走神?……教师要对这一切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2)观察学生的课堂交往状态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往更加频繁。因此,学生课堂上的交往状态也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之一。高效课堂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而一切合作都建立在独立思考形成自我见解的基础之上。真实的课堂上并不是每个小组都能实现合作,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不同,有的小组会出现冷场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课堂交往。

(3)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促进学生的学习一直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价值,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也是教师观察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前准备做得怎么样,是否认真听讲了,是否听懂了,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和判断,从而恰如其分地把控课堂节奏。

例如,笔者初次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一课时,让学生探索百数表中数字的排列规律。小组汇报中就有学生完整地答出了百数表中横看、竖看和斜看的规律,而且用词比较准确。笔者直接根据这个学生的汇报板书,这导致许多学生不再思考。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不时还会出现一些亮点,但其实有的学生还没有真正领悟就已经被告知探究活动结束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其实已异化为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用部分学生的发现来“喂”尚未发现的学生。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大多数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以及学习的信心、积极性下降,极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要及时调整。

2.耐心倾听

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着交往互动,交往互动的基础是理解,而达成理解的方法是倾听。理解和倾听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对学生的倾听要把握好关注点。

(1)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在课前与学生进行简短交流,就是要通过询问来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起点,例如,提问“关于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始性资源。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复习与回顾,意义也在于此。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时,笔者会先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2)倾听学生的潜在状态

教师要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探寻学生语言背后的含义,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以便重组信息,形成推进教学的“过程性资源”。

例如,教学“打电话”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然后小组汇报方案。在小组汇报过程中,笔者耐心倾听每组学生的思路,了解学生设计方案时的思维状态,并适时追问,引发学生思考。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横向、纵向皆进行了比较后,学生终于得到了最优方案。

倾听要积极关注地听,有情感地听,其间不要随意对学生的言论进行评价,更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要学会耐心地等待,适时地点拨、追问,引导和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说。

3.构建数学课堂文化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刻苦钻研的品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大力提倡观点与方法的多元化,包容不同观点与方法,即应当保持一定的开放性,而不是过分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如,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分享自己的发现、疑问、经验,供大家进一步参考。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构建优秀的数学课堂文化,实现思维的课堂、安静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开放的课堂的和谐统一。

三、在反思与总结中引领教学的改进

英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著名教育心理专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

1.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教学活动之后都要积极地进行反思,积极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找出不足,然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找到薄弱环节,提炼更好的教学方案,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研究相结合,合作探究,能促进高效课堂的打造,使教师和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得到提升。

2.总结个人经验

教师总结个人教学经验,一方面是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总结出可供参考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要对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提炼,使之成为专属的个人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以学定教,因生而变,为生服务,助生发展”,让学生的“学”因为教师的“教”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强健有力。今后,笔者还将深入教材,在课程改革的引导下,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笔者方案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烂脸了急救方案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