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道

2023-01-25 18:46
对外经贸 2022年12期
关键词:商务法律人才

胡 晓

(重庆科技学院 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 400031)

一、国际商务人才的战略价值

(一)双循环新格局的需要

双循环新格局的动能之一就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双循环新格局体系的建设中,国际商务人才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2020 年5 月正式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2020 年6 月正式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2020 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下调,2020 年以来,对期货、基金和证券公司外资股比的限制已经或将逐步取消,与此同时,我国在2020 年11 月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从之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到近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再到高水平开放政策保障机制建设,国际商务人才是我国经济战略中的重要力量。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规模大、周期长的项目,需要大量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丰富法学知识的国际商务人才[1],这样才能在共同商讨中占领先机。其次,在不同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中寻找平衡点。“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因为清晰的法律确定性是“一带一路”项目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大量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商务外交的需要

外交的经典定义是民族国家之间通过代表进行交流和对话,以此来管理国家的对外关系。商务外交是政府为商界提供的服务,旨在发展对社会有益的国际商业活动。商务外交一词经常被用来指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与贸易决策有关的活动[2];商业支助活动。商务外交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全球贸易、投资和研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务外交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和企业伙伴关系。

二、国际商务人才法律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专业知识

法律知识是指受教育者在实践和理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法律知识和经验的总称。法律知识的学习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大学生价值引导的最基本底线。现代法治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体系,在建立了基本法律体系之后,国际商务人才法律学习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国际法、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跟本专业高度契合的部门法律学科,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搭建相关专业法律体系,使得法律体系和专业体系相互相成,由专业知识衍生出法律需求,用法律知识服务于专业领域。

而对于法律学习的培养目标则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对于法律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明确我国部门法的相关分类以及它们的调整对象,搭建法律基本框架;层次二,对于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法律知识,该专业学生则要求掌握其理论基础和具体法条规定,能把所学灵活运用于实践,分析相关案例能切中要害,并且有自己的见解。高校和相关学院对于两个层次应分别进行把握,制定科学的法律学习目标,使法律学习带有各专业学科的特色。

(二)价值引导

法治教育的能力是用法律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法治教育,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引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法律解决冲突和纠纷,这些都是大学生在依法治国教育中应该具备的能力。

法治教育不仅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需要各界密切配合,国家、社会、家庭等方面应当全力支持,各方要始终站在政治高度,与高校密切合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并且与高校实现无缝对接,校内校外协调发展。法治教育还应当贯穿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各方应当创建良好的法律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的意识。

三、当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一方面,教学方法仍偏向于传统教学,亟需更新。国际商务的一些核心课程应当以一种更为综合的方式讲授,例如:现如今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案例通常只针对单一领域,教师一般将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商务作为独立板块进行讲授,而这三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因为实践中的国际商务案例不可能如教材所讲一样,完全限制在一个领域,应当提前让学生了解到未来实践中将要面对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课程开设以经济类为主,但不能忽视法律类课程。尤其应重视税务知识、跨国企业政策、自贸区建设等,对于国际税法、国际经济法、自贸区法规等一些相关法律内容,这部分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高校应当在开设经济类课程的同时,提供配套的法律课程,系列的法律课程以服务经济类学习为主旨,与经济类课程互为赋能,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闭环。

除了课程设置本身以外,教师作为知识传输的主要参与者。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向学生传递他们在某些特定和狭窄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把知识从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而在现代观点下,协调、科学的授课模式应该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观念和能力,教师是作为推进课程环节的辅助者而参与其中。现代教育研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密切评估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根据这些体验对教学方式作出改进。

(二)外语教育有待强化

时至今日,我国的国力得到大幅提升。市场对翻译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语言学习与一般的知识学习不同,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训练才能到达理想效果,所以对于国际商务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长远部署。国际商务人才外语能力培养重点在于,语言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一种文字,它背后还包含了对该语言民族文化、历史、习俗、宗教、民性等许多方面的认知。在这方面的实践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多语种+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值得关注,而这种模式也可以应用到国际商务领域,形成“商务+法律+多语种”的多学科交叉培养。

(三)实践模式有待改进

实践可以让学生以一种更具体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并且检验他们在课程中接触到的技能或知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4]。“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5]。通过让学生实践所学知识,可以检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课程所学,这是学习是否达标的一个有力指标。

一次成功的实践机会需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和人群中,加入特定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学生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但是对于未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想要找到适合的实践机会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需要特定的岗位。对于国际商务人才来说,合适的实践岗位如外贸销售员、报关员、外贸跟单员等等,专业性要求较高;其次高校需要有长期合作的实践机构。合适的实践机构对规模、地理位置、人员构成都有相应要求。规模应该大小适中,地理位置最好处于和学校同区域,人员构成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实行老员工带新人员的模式,学生才能在实践岗位学到知识和经验;最后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不可忽视,需要高校、单位、学生三方进行良好配合。高校要做好安全和纪律教育及日常管理,实习单位要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学生要提升安全警觉意识,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四、探索适合我国教育模式的培养路径

(一)建设系统的法律课程体系

高校应该精准定位,专注于培养针对特定市场的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高校自身水平让学生为相关职业做准备。结构上与以往不同的专业环境,以前的知识结构和研究重新定位“国际商务人才需要做什么”,而不是局限于以往的“国际商务人可以做什么”。各高校应当针对课程更新,这种跟新不仅仅解决由单一知识朝专业知识加法律知识过渡的一般问题,还应当致力于提供一揽子教学和学习机会,将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某些一般技能的发展相结合,以满足21 世纪国际商务人才从业的需要。

将法律课程融入商务专业应当注意把握一个原则,商务人才绝不等同于专业法律人才,所以对于课程设置应当以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为主,法律知识学习为辅,且法律课程的开设应当与国际商务具有相关性。我国高校商务专业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鉴于此:第一年可以开设宪法、法理之类的基础法律课程,让没有法律基础的新生搭建基础法律框架;第二年可以开设与国际商务相关的专业法律课程,如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税法等,形成专业与法律的配套;第三年可以提供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法律实践机会,如商务谈判、商务规则制定等,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21 世纪国际商务实践的动态现实需要一个同样动态的教学反应,我们应当重新定位国际商务教育,以确保毕业生能够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二)跨学科交叉培养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提供学生必要的专业技能,以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6]。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发展的结果就是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未来进入工作的基础,一些学者表示,为了促进跨学科研究,有必要扩大研究生的基础研究水平。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同一个专业集中在一个系内,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并且对未来的职业认知清晰。但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为适应未来国际商务领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学会提出超出他们主要专业知识的假设,需要认识到其他学科可以对研究做出的贡献。

1.与法律课程体系的交叉

一个合格的国际商务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法律能力建设同样不可忽视,这就要求将法律专业知识融入到国际商务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首先,可以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由专业学科教师+法律教师组成。相关学院可以聘请专业法律教师对其学生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搭建学生的基础法律框架;其次,邀请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开设讲座,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领域现今的发展水平,激发主动学习的意识;最后,学科交叉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使两个学科1+1=2,而是应当让两个学科相互融合,发挥出1+1>2 的功效。

2.与外语学科的交叉

国际贸易谈判基于其他国家语言展开,因而单纯掌握法学与经济相关专业知识还不够,灵活把握国际规则、体会共赢妥协的贸易本质、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方法,是贸易谈判人才如今的培养方向。学校应实施外语教学改革,在国际商务专业增开法语、意大利语、日语、俄语、德语等第二外语作为通识选修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志愿,参考第一外语的成绩,综合选拔学生进行第二外语的初步学习,切实提高国际商务研究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7],打牢语言学习的基础关,打开涉外商务的入门关,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

(三)理论与实践对接

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不断地学习,除了学校提供的课程学习以外,还可以是阅读文献或者参加学术会议等一些非正式学习,许多途径都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然而,吸收信息和将所学付诸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学生在高校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体验式学习、提供创业机会、项目管理课程成为标准课程。但要国际商务人才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更重要的一步是理论与社会实践对接,实行“高校+行业”的联合培养方式,将国际商务学生的培养与市场结盟,了解市场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给学生提供最合适的实践机会,这样做对于学生、高校、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三赢”的契机。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现实世界”,了解自身理论的短板,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实现更大的个人成长;学校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市场背景、市场需求,反作用于重塑高校教育和培训以及解决学生的技能差距;市场有机会对接高校人才库,了解现今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构成情况,提升校园与社会关系。

如果高校想要最大化实践的参与和影响,需要从多维度进行思考。首先,实践和学术内容必须彻底整合和紧密一致,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实践中感到不适,能更快地融入实践;实践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并且应当用备忘录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思对于任何体验式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学习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机会,但要很好地坚持这些原则具有挑战性,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首先,利用高校所在机构的现有资源,特别是教学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能更好地了解高校的需求以及提供更为可靠的实践机会,并帮助设计实践项目同课程元素相融合,使课程学习过渡到实践更为容易[8];其次,积极探寻“高校+行业”的联合培养模式,与相关机构、行业进行联动,按照地区就近、资源共享等原则与相关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培养目标与培养任务;最后,强调实习日志的重要性,在实习日志中学生应当学会反思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并且发现自身不足。将教学同实践相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校可以先从小的实践机会进行试验,然后随着对本校学生能力的把握,逐步扩大实践规模和实践难度。

高校教育改革应当统筹考虑国家发展、人才需求、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因素,提升人才培养高度、加大人才培养深度,为国家输送人才和建设主力军。

猜你喜欢
商务法律人才
人才云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