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使命重托

2023-01-30 10:33段崴董芳陈建
人民画报 2022年12期

段崴 董芳 陈建

王振强 “机车领袖”的司机长

2019年9月28日,是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组司机刘志伟退休的日子。至此,他已经在火车司机这个岗位上工作34年。徒弟王振强把他最后一次跑车的画面拍摄了下来,并为他剪辑了一段4分钟的视频,名字叫做《我愿平凡地与你同行》,“师父带了我整整十一年,我自己现在也带出了十几位徒弟。”

1986年出生的王振强毕业于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在校的前两年,他学习的是中央空调制冷专业,第三年专业改为内燃机车运用与检修,毕业后于2012年学习增驾了电力机车驾驶。2018年12月26日,王振强被任命为“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三任司机长,而这一天也恰是毛泽东主席的诞辰。

1946年8月,为了支援解放战争,一台从滨洲铁路(哈尔滨—满洲里)肇东车站拉回的废弃蒸汽机车,经过哈尔滨机务段工人27个昼夜的抢修后“起死回生”,随后投入到紧张的铁路运输之中。1946年10月30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这台机车被正式命名为“毛泽东号”。在那個特殊时期里,这台“毛泽东号”承担着运送部队和物资的艰巨任务。1949年3月21日,“毛泽东号”完成了在哈尔滨机务段的历史使命,随南下大军开进了山海关,并于3月27日顺利到达北京丰台站,正式落户当时的丰台机务段。

“毛泽东号”机车先后跨越了蒸汽、内燃、电力3个动力时代,历经5次机车换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路机车组组建时间最早、涌现劳模最多、安全成绩最好、完成任务量最大的先进机车组,被誉为“火车头中的火车头”。

“听老一辈的师傅们讲,转型升级的时候,原先开蒸汽机车的车组人员要突然改开内燃机车,从烧煤的,改为用油的,而且里面零部件标的都是英文,所以当时老师傅们吃住都在单位,拿一个个小纸条,用自己能看懂的符号把电器柜的用途全部标上,然后日夜钻研,最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怎么开这台机车。”王振强介绍说。

王振强加入机车组时,“毛泽东号”已经是DF4D型1893内燃机车了。随后“毛泽东号”又换型了HXD3B和HXD3D两种电力机车。这次换型非常重要,标志着“毛泽东号”从内燃机时代跨入了电力时代。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这一步步走来,“毛泽东号”的换型也体现了国家铁路的发展历程。

“手不离闸把,眼不离前方,背不靠座椅,说话不对脸,吃饭不同时,沏茶不谦让。”这是“毛泽东号”机车组执行的“六不”安全值乘法。单是一项背不靠座椅,一趟车跑下来,身体早已麻木,但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因为车组人员深知,自己是保证火车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卡。从学生、实习生、司机、副司机长,到如今的司机长、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王振强感慨很多。他说自己从老师傅们身上学到的,也是自己跟徒弟交流最多的,是一代又一代“毛泽东号”人始终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2020年的一次经历让王振强难忘。列车正在平稳行驶,驾驶室里的电台突然响起,列车长紧急呼救,位于车厢里的一位50岁的女乘客心脏病突发,情况危急,需要马上送医院抢救,此时前方是按计划并不做停留的邯郸火车站。“我跟列车长确认了病人所在车厢、病情等基本情况,向车站进行了汇报,车站马上将‘通过信号改为‘侧线停车信号并安排急救车在站台等候。”全车算上车头共19节车厢,总长600米左右,要在限速允许的范围内尽快进站,还要实现平稳降速停车,而且要把病人所在车厢准确停到救护车停放的位置,这对司机的经验和技术是不小的考验。“我们坚持旅客的生命为第一,时常温习各个车站尤其是平时不停靠车站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后来,那位旅客及时送医,脱离了生命危险。”

王振强介绍说,“毛泽东号”机车组始终弘扬和践行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从蒸汽机车的“锹锹数、两两算,点滴节约汇大川”,到内燃机车的“一滴油不算多,天长日久汇成河”,再到电力机车的“精打细算节支降电,少耗能多拉车”,当代铁路工人的主人翁精神从未改变。

“目前全车组14人,‘80后和‘90后各占一半,平均年龄31.8岁。Z1/Z2次列车,北京西站—长沙站,沿途1000多架信号机,159个弯道、桥梁、隧道,148座车站,运行单程1593公里,下行14时13分,上行14时42分,司机单程手势上千次、呼唤应答上万句……”一组组数据印刻在“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三任司机长王振强的脑海中。

王振强说自己很喜欢路遥写在《平凡的世界》中的一段话:“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常洪霞 我是“大1路”驾驶员

到调度室报到、刷卡、测试酒精浓度、领钥匙,然后检查车况和打扫卫生—这是北京“大1路”公交车驾驶员常洪霞每天工作的开始。整齐的盘发,利落的制服,一双一笑就弯成月牙的眼睛。在同事眼中,常洪霞不仅颜值高,驾驶技术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石景山人,首钢子弟。小时候的她,觉得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尤其是大公交车,很气派,也很神秘。

1935年9月5日,北京1路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运行。随着城市发展变迁,1路的线路走向几经变化,1961年7月5日,北京1路公交车开始承担长安街运营任务,因其途经中南海、天安门、王府井等首都政治要地和繁华地区,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1路”。目前,这条线路西起老山公交场站,东到四惠枢纽站,全程27.1公里,沿途29站。

1995年,17岁的常洪霞进入北京公交系统工作,先是在318路公交车上做了5年的乘务员,2001年4月10日,正式成为337路公交车驾驶员。这圆了她幼年时的梦想。

起初,她驾车并不平稳,坐在后门的乘务员形容,“坐她的车,刹车‘鞠躬,起步‘挺胸。”为此,常洪霞特意向老师傅请教,每天在家里端着半盆水模拟开车,让手臂更有力量,腿部更好控制刹车和油门,遇到突发情况时,也能保证驾驶动作不变形。她常常告诉自己,只有把车开好、开稳,才能让乘客更安心。

做公交车驾驶员,有苦也有甜。常洪霞每逢排班赶上除夕或者正月初一时,不能与家人团聚,不能看春晚。“但是逢年过节开着‘大1路行驶在充满喜庆气氛的长安街上,也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常洪霞骄傲地说。

以前的公交车驾驶起来很费力,方向盘没有助力,体力消耗很大。而且当时的发动机“机器包”紧贴驾驶员右侧,车内也没有空调,夏天不用多久驾驶员就会被“蒸”透了。冬天,车内四处漏风。老师傅们给常洪霞传授经验,买大三号的鞋,方便脚上多套几层袜子,袜子外面还要套上塑料袋来挡风,但是跑一圈车下来,驾驶员还是会冻得够呛。

“早穿一季衣,晚脱一季衣。出门早,回家晚,我们比别人经历更多的雨雪风霜。”成长的道路上,常洪霞很感谢自己的师傅——孟玲红。孟玲红是337路公交车驾驶员,不仅教授自己驾驶技术,更教授她做人的道理。“学到最多的是心态,不能急躁。尤其是早晚高峰的时候,冷静处理车内车外的事情。为什么会生气?那是因为过多以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是多以乘客的角度看问题,很多问题就会化解。比如公交站区地上画着各种线,有提示乘客排队的上车线,也有提示驾驶员注意的停车线,向乘客说明讲解,矛盾就解除了,登降效率提升了,乘客获得了便利,就更容易接受了。”

2012年,常洪霞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她从337路公交车转岗来到“大1路”,当年7月1日,她第一次驾驶“大1路”驶过天安门前,心里很激动。同时,头上已经戴着诸多光环的常洪霞,还是深感肩上的压力与责任。“大1路”是北京公交的旗帜,也是全国交通行业旗帜。

“大1路”的司乘人员提供导游式服务,在首发站、终点站、沿途重要站点、沿途重要景点做语音播报,并对播报内容适时进行调整,从景点介绍到升降旗时间,从国博的展览到大剧院的剧目。在中国传统佳节,如春节、中秋等,乘务员还会送出问候,讲解这些节庆的掌故。“我们提升了车厢的温度感,拉近了司乘与乘客的距离。”如今,搭乘“大1路”也成为许多外地游客来北京的必选项目。

2017年10月22日,中国红“大1路”在北京长安街正式亮相,从当时的10辆,现在发展到了90辆的规模。车身采用轻量化材料,车体呈流线型,既减少风阻,又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以实际行动为北京的蓝天做贡献。中国红“大1路”,采用钛酸锂电池,跑一圈充一次电,能做到快放快充,每次充电15-20分钟即可完成。

“有很多朋友跟我说,当他们行走在长安街上,看到驶过的中国红‘大1路,就觉得特别美,也特别骄傲。”常洪霞说。

创新服务的脚步不曾停止。这几年,常洪霞带领团队创立并不断发展“洪霞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创新攻关,研发出防冻液加注机、过滤水再利用装置、公交车玻璃封窗器等7项成果,完成导游式服务等10余项课题,累计为企业节省开支300余万元。

在常洪霞看来,交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车辆的变化,有司乘人员精神面貌的变化,也有乘客的变化。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常洪霞深感荣誉与责任:“公交优先的背后,其实是百姓优先,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服务于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未来,我们也会结合新时代公共交通的发展需求,努力提升市民出行的幸福感与安全感,与首都发展同频共振。”

方秋子 服务不止“你好”“再见”

秋子是那种邻家北京女孩的长相,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庞,长长的睫毛。她的语速明显快于别人,言谈举止间透着两个字“利落”。方秋子,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秋子服务”品牌带头人。当被问及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岗亭的感受时,她笑得很灿烂。“特别骄傲!”谈到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方秋子说,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16年前,刚刚走出校园的方秋子成为了一名高速公路收费员。企业的培养、前辈的经验传授加上她自己那股爱琢磨的劲头使得她进步成长很快。那个时候,ETC和手机移动支付功能都还没有出现,每天通过她窗口的车有2000辆左右,所以她每天就要说2000次的“您好”、“再见”,还要完成2000次“接卡和递票”。

为了让点零钱的速度能够更快一点,让车过得速度更快一点,方秋子从点钞开始练起,手指被割破了,她就缠上创可贴,接着练,直到把茧子都磨出来。她还跑去菜市场、商场,观察售货员们如何做到数钱、找零不忙不乱。车型判别掌握不好,她就到汽车市场请师傅指点,整理出了一套详细的车型分类记录。慢慢地,她收费的速度越来越快,从10秒、5秒到2.5秒,通过她窗口的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了。

“出租车驾驶员师傅为了给乘客找钱方便,过收费站的时候一般喜欢用比较大额的钞票,这样可以换回比较多的零钱。我就在车流量小的时候把9张10元的钞票叠放在一起折个角,找钱的时候根据实际费用抽出一张或者两张,出租车通行得就更快了。”驾驶员给方秋子打来的表扬电话越来越多,再加上不错账,她年终考核得了1.123分(1分为满分),在上千名收费员中排名第一。

2008年2月28日,机场第二高速岗山收费站正式建站开通,方秋子被抽调过来,保障北京奥运会,担任服务大使。服务新国门路,外事勤务任务自然多于别处,2008年奥运会期间,单日数量甚至超过百次。方秋子和团队总结了一套“手势沟通法”,接到勤务任务后,带班班长站在收费站前方吹哨提示所有收费员注意,然后通过手势下达命令,收费员根据指示完成断车、放行等作业,方便了外事勤务车队快速通过,也方便了社会车流及时疏导。

2013年,“秋子服务示范岗”正式启动;2014年,“秋子服务示范站”在岗山收费站揭牌建立。期间,她和团队成员还编制出“秋子服务”系列教材,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扩大品牌的辐射范围。“我把自己总结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起得到提升。比如我们编制出了一套‘情景记忆法,用沿途标志性的建筑来给车主指路。单纯说左拐、右拐,车主很容易就搞混了。如果加上一些前缀,比如看见中国石油加油站之后右拐,看见新世界商场后左拐,就方便记忆多了。我们团队在实践中反复比较,最后把最具标志性的、最方便指路的地标图片收录在我们的学习手册里,应用到每天的工作中。”

方秋子多年来热心于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组建了“秋子志愿服务队”。在重要节日期间,她会带领“秋子志愿服务队”在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和服务区设立“秋子服务台”,为过往车户提供免费饮水、指路、修车、应急救助等延伸服务。

2019年,全国范围启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全国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部取消。“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你好‘再见,工作样态发生了新变化。”方秋子说。

在大力推广CPC卡使用和ETC等无感支付的背景下,方秋子带领团队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新形势,通过建立三个维度:即指尖的温度、热线的速度、平台的广度,积极推动线上客服平台建设。今年,首发集团96011远端坐席机场南线监控大厅正式启用,负责通行分公司所辖各站点客户的咨询解答、投诉处理工作。通过固定电话、电子邮件、公众平台、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聊天等渠道,7×24小时向客户提供北京市全路网信息,解决客户困难。

秋子服务示范岗团队目前已经发展到270多人的规模。她们还通过“秋子带您走高速”、“视视就知道”等载体,为车户进行线上答疑解惑,还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以第一视角指导车主走高速、赏美景,进一步优化了用户体验。

蔡凤辉 天安门广场“美容师”

她的工作就是给天安门广场“美颜”。说起为天安门广场保洁,蔡凤辉十分自豪。作为北京环卫集团天安门项目人工保洁班班长,她和100多名保洁员每天守护着天安门广场约28萬平方米的整洁。

2022年是蔡凤辉在天安门广场从事保洁工作的第10个年头。1995年,怀揣着能来看看天安门梦想的蔡凤辉从河南老家来到了北京,在一家医院做担任保洁员。2006年国庆节期间,蔡凤辉被派到天安门广场协助北京环卫集团做清扫工作。她带了48个人,24个人一班,轮班倒,把外援任务做得妥妥贴贴。从那时候开始,蔡凤辉和天安门广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2年,蔡凤辉正式成为北京环卫集团的员工。这一年,她首先提出了以列队形式清扫地面的方法,一改过去环卫工人们三三两两散布在偌大的广场做清洁、工作质量和效率都不高的弊端。蔡凤辉对环卫工人们采用军事化管理、集中作业的方式开展广场的保洁工作。“人和人靠得近一点,走得密一点,可以看得更准、作业得更快、处理得更干净。”

把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员工以队列的形式组织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那些工作了几十年、早已习惯了分散工作方式的人,更是一时难以接受。改变固有的方式总是困难的,最开始的不容易需要团队领导者坚强的意志去推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磨合,大家发现,这种方式不仅使得团队高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广场的清洁工作,而且树立起了北京环卫工作者的优良形象。

“任何一份工作都很光荣。做好任何工作都需要总结和创新。”为了保持广场的清洁,每天三四万步的行走量让很多环卫工人的脚底起了水泡。“有一天,我去医院看望病人,在院子里看见了一辆三轮电动车。我就上前拉住人家问,这个车好不好骑,充一次电能跑多久。”回去后,蔡凤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总结了一套电动保洁车的设计建议,并报给了公司的研发人员。半个月后,第一批10辆崭新的电动保洁车出现在了天安门广场。

电动保洁车,把原来后座的位置改为了一个塑料垃圾箱。电动车上还有可以放毛巾的位置,毛巾用来擦果皮箱,放到最下边,上面放喝水的杯子。车上还有专门放铲子和夹子的地方,铲子用来铲口香糖,夹子在骑着车的时候也可以捡垃圾。“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大大减少了环卫工人的劳动量。”

如今,每次有新员工入职,蔡凤辉对大家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不怕吃苦,要干一行爱一行,要有职业荣誉感。

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蔡凤辉是劳模本科班的一员。“用劳动诠释青春、用劳动灌溉梦想。我要以更大的干劲、闯劲、钻劲,传承劳模精神,走好时代之路,为北京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回忆起读到回信的情景时,蔡凤辉仍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