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

2023-01-31 02:09胡双翼张鹏王颖
上海商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城镇化城乡

胡双翼 张鹏 王颖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稳步发展的新局面,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城镇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城镇化模式开始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以适时适速适度为基本发展原则,以按照区域实际情况为发展自然基础,以健康城镇化为发展落脚点,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保障下,按照我国具体的国情条件,使中国的城镇化变成了以质量效益型为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城镇化。

东北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城镇化发展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一直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不集约、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问题。在以往的相关内容研究中可以看出,对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内容方向的研究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存在着理论研究过于片面无法综合指导实践的情况。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区域虽然宽泛且各层面研究齐全,但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东北三省相关城镇化发展研究不足,也未建立针对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此,本文从省级层面出发,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34个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开展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时空格局与机制的研究方法,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资源环境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六个标准层,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为改善东北地区资源枯竭的情况、各产业经验方式的转变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减弱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1)熵值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空间自相关

全局莫兰指数能反映各省(区、市)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在全局莫兰指数的基础上计算局部莫兰指数,来反映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的空间集聚效应。

(3)地理探测器

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各因子对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程度。值越大表明该因子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强度越大。

2.指标体系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有六个准则层: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资源环境城镇化、城乡建设总体水平,分别包含城市人口密度(X1)、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2)、人口自然增长率(X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地区GDP增速(X5)、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非农产业所占GDP比重(X7)、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X8)、城市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X9)、城市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X10)、城市建成区面积(X11)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2)、工业企业固定资产额(X1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4)、工业废水排放量(X15)、So2排放量(X16)、地均生产总值(X17)、城乡居民收入比(X18)、城乡地区生产总值比(X19)等19个指标层。

3.数据来源

本文结合中国城乡行政区划与城乡功能布局变化的实际,选择地级市空间单元作为本论文的分析尺度,并以此为依据分别采集城镇化、乡村发展数据。由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大兴安岭地区数据缺失,未纳入案例区域,共有34个地级单元作为分析对象;2003年,国家政府首次提出城乡统筹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也同步实施,这为东北地区的城乡关系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因此,本研究时段确定为2003—2019年。

指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为了增强可比性,部分数据经过二次计算(人均、地均)处理。其中,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数据皆来源于2004—202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三、研究结果

1.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格局的时序演变

以熵值法求取新型城镇化各指标层的权重,进一步汇总成准则层的权重。2004—2019年,城市经济、城市空间、城市资源环境3个准则层的总权重达到63%,而城市人口、城市社会、城乡一体化3个准则层总权重仅为37%。这是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自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内城市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城市空间规模显著扩大。但是,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的职能较为单一,多数城市服务功能相对滞后,“产城分离”现象较为普遍,吸引人口集聚的动力不足。并且,城市经济前后相联系及区域联系较弱,难以激活带动外围乡村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制约了城乡产业结构的升级。

受上述因素影响,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较低,增长速度缓慢。2003—2019年,34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平均值由0.372增加至0.442,年均增长仅为0.004。但是,各年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极差、标准差均呈现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极差由0.195增至0.335,标准差由0.040增至0.077,表明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异趋于强化。

2.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化

以东北三省行政地理底图为图形数据,把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输入到数据库中作为属性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得分数据进行自然断裂法的可视化表达,对其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划分。其中,时间断面分别是2004、2009、2014、2019年。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如下: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空间等级结构,一般表现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中心城市,以及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内部主要城市为核心城市的中心圈层结构模式。具体来说,2004年发展水平最高梯度的地区为大庆、长春和沈阳;2009年哈尔滨也跨入发展水平第一梯度的行列;2014年,大连、盘锦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大幅度提高;2019年,大庆、长春、沈阳、哈尔滨和大连是发展水平第一梯度的城市。佳木斯、绥化、黑河以及朝阳市等边缘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处于“低洼”地区。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展速度较快,而其他地区的发展基础差、发展速度缓慢,整体在时间演化上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

3.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格局的时空演化机制

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化的内部因子可直接作用于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变化,因此,确定内部因子是深入分析和理解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前提和基础。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来探测城乡系统内部各项指标的因子决定力,只列出排名前10位的主要影响指标(表1)。可知:2004、2009、2014、2019年,出现频率达到4次的指标有非农产业所占GDP比重(X7)、工业企业固定资产额(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X8)、城市建成区面积(X11)、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2)、城乡地区生产总值比(X19)等6个指标出现频率达到3次。

表1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空间异质性探测

经济城镇化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水平呈正相关,社会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二者与空间城镇化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成为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表明新型城镇化动力首先表现为由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等方面优势所带来的外围地域要素的向心转移,中心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资源环境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对其影响作用普遍较弱,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产业的比重较大且地区人口大量外流,因此需要着重改善。

四、结语

新时期,东北地区总体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也呈现出一定的发展,但是增长幅度偏小。同时,34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逐步拉大,中部两大城市群普遍发展较快,而北部和东部山区、西部生态脆弱区均发展缓慢。由此,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主要原因在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部分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得越来越好,但少数较单一的资源型城市仍然偏向落后,其城市经济区域内联系较弱,无法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限制了城镇化升级,未来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征开展相应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城镇化城乡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城乡涌动创业潮
家乡的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