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2023-02-01 04:50
活力 2023年22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生态

黄 莉

(长沙市公安局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中心,长沙 410219)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环境生态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就业分配问题、“三农”民生问题等,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之处,且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八大以来,党重申了发展的重要性。十八大以来,党的经济发展方式理论正不断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持续创新,以进一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遗留的问题,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向前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理论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定义存在着多种理解,其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个国家立足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现实问题,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和途径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1-2]。经济发展的概念是动态变化的,因其受制于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条件,因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是变化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地域情况、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共同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党的十八大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经济增长方式展开,通过各种要素的投入和组合实现经济增长,更多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经济增长的目标和要求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粗放型和集约型两个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通过大量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保持增长,导致经济增长需要付出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的代价,且增长的效果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长此以往会制约经济增长。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劳动者素养等,依靠投入全要素生产来增加产出的能力,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向低耗、高效、生态化转变。

(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赶超式发展阶段、粗放式发展阶段、又好又快发展阶段及科学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立足于我国所处的新时期经济发展现实情况,以及立足于广大人民的经济发展需求所不断创新发展的[3-4]。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具有多元的内涵,包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的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优化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经济发展方式立足于十八大以前的经济增长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增加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益;要能够改善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创新创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科学发展的道路。当前,党的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两大主要发展方式,通过更高级的经济增长形态、更多元精细的分工、更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设更全面、协调的经济发展体系,进而追求更高效的资源利用、更友好的生态环境、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党的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自然力是重要的生产力,自然所产生的自然和劳动社会能够发展出同等作用的生产力。他们关注生态环境与自然生产力,也就是关注生态环境的生产力发展,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具有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这种生产力是无偿的服务,不需要人的参与,自然生产力能够为人类提供优质、充裕、丰富的资源,因此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中,自然生产力能够作为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对社会生产力产生影响。社会生产力能够基于劳动力、技术水平、生产资料、生产效能等要素,促进自然生产力对人类生产过程和生产实践活动产生作用,并转化为现实可用的生产力。比如土壤及土壤肥力、水及水利资源等,都能变成社会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要素。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建设的关键。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与自然界共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依赖于自然界,在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时也无法离开自然界。自然界提供人赖以为生的生存环境、基本物资、自然规律。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平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5-6]。在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动地改造了自然界。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认为通过实践活动,人要与自然实现统一,人的实践活动要正确地认识自然的规律,建立在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从而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与发展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我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就是坚持经济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重申并强调了经济科学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新形势、新时期下,科学的经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时代特征的融合产物,是党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路径。党和中国经济社会以科学发展为引领,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切实地把握发展中的问题,摒弃片面的经济增长,以科学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还要求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把握生产力与生产的关系,统筹兼顾各发展要素,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强调以下几点:①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要除旧立新。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科技含量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科技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新的时代机遇面前,科学经济发展要求我国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其发展潜力,以科技作为经济的核心增长内容,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②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已跃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形成了较多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逐渐面临红利动力枯竭的困境。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要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加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科学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国必须重视区域发展平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优化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④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科学的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要改变定位和战略发展目标,主动、开放、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并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友好、创新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加强经济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体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经济论,又与时俱进地提炼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三、十八大以来党的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实现路径

(一)制定经济创新发展战略

党的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离不开制定经济创新发展战略。①制定自主创新的经济创新发展战略,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从而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对经济社会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7]。以战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将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掌握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能够掌握经济发展的发言权。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引领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建设创新体系的重要领域场所,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建设经济创新发展战略体系,并围绕此建立体系以深化改革。在经济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中,企业是风险投资、技术成果孵化、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的核心,高校、研究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人才供给、智慧供给,要进一步建立各主体良性的科技创新合作关系,创建互利共赢的共同体,从而以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学员成果的产业化发展。③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品牌意识,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引导企业投入研发,从而建立国际知名科技品牌。

(二)深化经济体制机制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方式。①深化经济体制机制,完善资源配置的制度模式和方式手段,促进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的改变,创新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推进全面改革,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的发展常态,加快国企改革,破除国企行政性垄断,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国企发挥自身的资源配置作用,激发国企的潜能。允许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国企在运行机制上的市场化发展,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③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对GDP、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新产品的贡献越来越大,要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并助力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变革,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进一步实现制度、方式、科技等多方面的创新。④要想促进市场主体、营业经营业态、营销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企业要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元的内外部环境,因此要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推动企业迅速应对各种变化,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党的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还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①立足于基层政府增加的公共支出和公共建设的需求,完善分税制。健全对基层政府的一般性转移制度,从而提高分税,平衡协调中央和地方、城市和村镇、东部和西部的全面发展。②调整支持各地区的产税,推动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要从消费税、房产税等方面进行税种改革,比如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的优惠力度,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③十八大以来,强调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要持续完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以创新的手段、务实的态度,针对当前金融的热点问题、“三农”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资本市场问题进行体制改革和引导,维护我国金融的稳定。

(四)产业生态转型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及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加快产业的生态化转型。①要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建设。②以绿色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企业发展和生产活动,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③加强对保护环境、绿色生产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建立环保生态生产的标准,建立生态目标,约束企业高耗能、高污染行为。④要从环境保护税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比如,提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及生产环节的税费,减少环保方面的税费,并且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从而引导企业能够重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

结 语

通过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经济发展方式,立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把握党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马克思生态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理论,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是与国家变化与时俱进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体系越发完善,发展方式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生态化、创新化,从而不断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调整。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涉及面广,涉及的情况较为多元,在面对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十八大以来,党的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机制、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行自主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生态转型等路径来展开实践,进而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科学拔牙
生态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