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翻译学视域下ESP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2023-02-02 14:35傅秀琳
林区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场域文本教学模式

傅秀琳,冯 茹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引言

传统文科背景下,学科隔阂现象严重。新文科概念为学科融合提供了契机,也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应熟练使用翻译技术。为实现此类技能,ESP翻译教学逐渐发展壮大,其以特定领域英语为主题实施分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开拓社会视野。社会翻译学以社会学为切入点,以翻译活动为落脚点,对于开展ESP翻译教学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1]。

一、社会翻译学的发展

翻译学科发展之初,其研究视野主要集中于文本、语言、文化差异等领域,易忽视社会与翻译间的关联。时代进步推动了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与社会各领域的联系逐渐深化。随着该趋势日臻明显,西方学者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就社会与翻译的关系发表了不同见解。

英国学者Sánchez认为,语言的变化取决于说话个人,也取决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葡萄牙学者Silva和Nogueria探究了社会和翻译的关系:传统翻译指导生活实践,社会生活由翻译活动编织而成。阿尔巴尼亚的学者Mustafa将翻译置于社会视野:翻译一直都是研究的主题,在社会的交流中非常重要,被概念化为必要的方法或技术[2]。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翻译为沟通架起桥梁,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译者无法在脱离社会的前提下完成翻译,必然与社会建立联系。为研究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便产生了社会翻译学。

“社会翻译学”最早由James Holmes于1972年提出。Holmes意识到,翻译的社会属性决定其必然与社会学相结合,因而提出了这一概念。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学界才试图为社会翻译学建构理论模型。理论建构之初,多数学者借鉴Bourdieu的建构主义社会学理论,如Latour、Callon、Law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Luhmann的社会系统论,由此社会翻译学已具有初步的理论分块:描述性社会翻译学、文化产品社会翻译学、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会翻译学[3]。

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翻译学逐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将社会翻译学与各学科领域相结合,为其发展添砖加瓦。非洲学者Mwaniki结合社会翻译学与博弈论,探讨非洲语言的博弈化。伦敦大学学者Guggenheim探讨翻译在视觉社会学中的应用[4]。李红满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跨学科探究[5]。汪宝荣提出:社会翻译学中理论应用率最高的是Bourdieu的场域理论,学者们应给予其他社会学理论关注,拓宽研究视野[6]。

社会翻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且缺乏科学完整的理论框架,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可。例如,学界对“社会翻译学”的学科名称仍存在争议,“社会翻译学”或“翻译社会学”,名称混用现象频发。Gambier认为翻译学发展至今,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这类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形成的学科就是社会翻译学[7]。王洪涛指出,社会翻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是翻译学研究,切入点是社会学,主要研究对象为翻译现象或翻译活动[8]。可见,二者皆认可“社会翻译学”这一概念。本文采用“社会翻译学”学科名称展开论述。

二、ESP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ESP是针对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英语,主要服务于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且在特定领域使用的人群。ESP涉及领域甚广,有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

我国学者对ESP教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知网收录最早的研究成果为钟桂芬和陆效用发表的《公共英语教学与ESP》一文,其摘要部分提及:近几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外语界对ESP教学颇为重视[9]。可见,此时的ESP教学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如何定义ESP教学?蔡基刚认为,ESP教学核心是某特定专业或领域所使用的语言[10];王守宏强调,ESP教学重点为学术技能及交流能力,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11];任荣政指出,ESP教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秦秀白(2003)、严明(2007)、杨枫(2013)、Dudley-Evans&St Jhon(1998) 等学者则认为,ESP并非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主张或理念。

ESP运用于教学时,已然成为一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场所、对象等,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ESP翻译教学中教师需结合翻译策略、理论、发展史等知识完善课程体系,运用翻译实践练习、译文互评修改、译文批评赏析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不同于传统综合英语教学,ESP翻译教学的专业指向性及教学目的更明确。近年来,ESP翻译教学相关研究数量有所增长,不少学者尝试建构ESP翻译教学模式。但总体研究数量较少,ESP翻译教学尚未广泛运用于日常教学。为了解阻碍开展ESP翻译教学的因素,本文以105名翻译专业的高校生为调研对象,组织他们参与线上调研,现将调研结果统计如下:

调研结果显示(见图1),尽管是翻译专业的学生,不了解ESP翻译教学的占比仍有46%,说明该教学方式在高校乃至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度不够,该结论于影响因素饼状图中再次得到验证(见图2)。

学生认为阻碍开展ESP翻译教学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学形式单一且内容枯燥。这说明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有待提高。此外,高校未开通此类课程也是较大因素之一。开设新兴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树立教学特色,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办学特色,工科类大学可开设煤矿翻译、电子信息翻译、医学翻译等课程,文科类大学可开设新闻翻译、法律翻译、诗歌翻译、历史典籍翻译等特色课程。

为解决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畏难情绪,教师可在课前将术语发给学生预习。课中,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有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性阻碍了ESP翻译教学的发展。首先,教师知识结构链条不够丰富,对ESP翻译教学的认知有限,缺乏相关研究背景,易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混合,无法凸显教学特色;其次,教师擅长的专业领域不一定与课程对应,难以精准匹配课程需求。

三、社会翻译学视域下的ESP翻译教学模式

1.社会翻译学对ESP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

结合阻碍开展ESP翻译教学的五个因素,可总结出ESP教学的缺陷为缺乏社会认可度。翻译是社会背景下的实践活动,社会翻译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ESP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社会翻译学从社会学理论中汲取观点,为其理论建构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广泛使用的是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该理论研究范围较广,适应了社会翻译学的综合特性,主要提出了三个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

场域指客观因素限制下各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12],可理解为社会关系网。若视高校为一个场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便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网,是该场域众多构成要素之一。Yildirim、Acar、Bull等学者探讨了教师的领导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两个因素中,哪一方对学生学术成果的影响力更大。通过多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的领导风格是主要影响因素[13]。可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惯习在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中被特指为人类受社会惯例的影响,形成一套固有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并外化于日常行为中。场域内的社会关系网影响着惯习的形成,惯习在经过多重塑造定形后,再推动场域的构成。在教学上,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属于惯习,受制于教师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抉择。

Bourdieu认为,资本是场域里的有效资源,并将其划分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教师、高校都不能忽视社会因素对各领域的影响力。以社会翻译学指导翻译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使其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翻译技术和语言技能。

2.SET教学模式建构

ESP的专业指向性较为鲜明,基于此特点,ESP翻译教学内容多集中于极具专业特色的文本,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句法词汇、固定表达及习惯用语等。以社会翻译学理论为指导,教师在衡量教学内容占比时,需考虑学科特色与社会因素,加入对翻译技术、职业技能、社会参与者等模块的讲解。本研究欲建构社会翻译学指导下的ESP翻译教学模式,即“社会翻译学(Sociology of Translation)+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简称SET教学模式。该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参与度在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助于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图3所示。

该模式从课堂主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社会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以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的形式开展翻译教学。SET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实施、拓展与巩固。

准备阶段即课前工作,明确课堂主题后,教师应提前将文本内的专业术语发送给学生,要求其课前预习,减少课堂翻译实践环节耗费的时间;实施阶段主要针对翻译实践训练与翻译策略教学;拓展阶段主要介绍文本主题背景下的社会因素,从社会翻译学的视角培养学生对翻译工具的使用能力,提高其对社会参与者的了解程度,通过“即时反馈”,教师能够获取即时动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度,随时调整课堂配置;巩固阶段为课后练习,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通过翻译练习加深对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的印象,学会举一反三,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3.SET模式下教学实例分析

社会翻译学的研究重点多偏向文学翻译,忽视对非文学翻译的文本分析,从而导致译文无法与社会接轨。本小节以体育新闻文本的翻译教学为例,分析SET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为非文学翻译的教学提供借鉴。

此类课堂应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社会因素对体育新闻翻译的影响,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下面以探讨WinterOlympicMedalsMakeHighlyAnticipatedDebut一文的英译汉翻译策略为例。

首先,教师需在课前将专业术语或生僻词汇发送给学生,方便学生预习:jade ornaments——玉饰品;gala——专项运动会;concentric rings——同心圆;inclusiveness——包容性;Paralympic——残奥会;unveil——揭幕;date back——追溯到。开始上课时,教师结合文本主题,以体育新闻的相关素材进行课堂导入。该文本内容主要描写冬奥会,以冬奥会的相关素材导入,既对体育赛事热点话题起到宣传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翻译实践教学阶段,教师无需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结合翻译重难点与学生进行探讨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该篇新闻标题译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同心’发布”。为传达新闻的真实性,学生多采用直译,但体育新闻的最终目的是宣传,译文需体现宣传效果,此处采用直译并不妥当。反观译文,形式上采用分译,辅以感叹号吸引读者兴趣,内容上采用意译与增译,完善了标题的话语意义,更具备宣传效果。又如对“cloud patterns”与“snowflakes and ice scratches”两个词组的翻译,直译后的译文略显突兀:“云的图案”“雪花和冰的划痕”。此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跟随文本内容转换自身角色,译出“美感”:结合传统思想,赋予“云”吉祥的寓意,译为“祥云纹”与“冰雪纹”,实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由于体育新闻多以微信公众号推文、体育官网横幅等形式出现,标题应具有吸引力,文章篇幅不宜过长,需言简意赅;阅读群众以运动员或“体育迷”为主,译文需凸显运动精神,鼓舞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与时俱进的社会价值观;体育新闻翻译多用于国际赛事现场,需考虑文化差异,采用正式用语。

结语

社会翻译学视域下的SET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保留了传统ESP教学模式的特点,又融合了社会因素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该模式重视对译文的实践与总结性教学,弥补了传统ESP翻译教学模式单向传输知识的缺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在SET翻译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翻译的社会属性,不局限于翻译文本,以更加开拓的视野处理文本,深入思考译文的合理性。通过对体育新闻文本的翻译教学分析,已初步验证该模式的合理性。由于社会翻译学多偏向研究文学翻译,SET教学模式不限文本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非文学翻译与社会翻译学之间的空缺,为非文学翻译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场域文本教学模式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