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农贸市场的人间烟火

2023-02-08 06:51刘会生
北京纪事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蔬菜

刘会生

走进京西门头沟的矿建露天农贸市场,用人山人海形容决不为过。从入口扫码测温后,走进去就会被这里农副产品丰富、交易热烈的浓厚场面吸引,物美价廉、带着露珠的新鲜水果、蔬菜和鱼肉海鲜让你垂涎欲滴,不得不掏腰包,拎回大包小包。那浓郁的人间烟火味让人流连忘返。

源起

食材交易市场,全世界各地都有。但农贸市场,却是中国特有,也是古已有之。农贸市场是指用于销售蔬菜、瓜果、水产品、禽蛋、肉类及其制品、粮油及其制品、豆制品、熟食、调味品、土特产等各类农产品和食品的以零售经营为主的固定场所。

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便已有了早期商业集市的萌芽。此时还仅限于剩余物资之间在特定场所的交换,这个以物易物的场所,就是早期集市的样貌。

我国最早记载农贸市场的史书是《史记》。“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於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意思是,过去没有市场,人们在井边打水并将货物在井边售卖,便形成了最早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集市逐渐发展成为早期的农贸市场。

到了先秦两汉时期,货币出现,露天集贸市场出现了货币交换和物物交换混杂的情形,这个时候,官府出手,管理集市。在京都、郡、国乃至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地区设立并管理的市。市周围有垣墙,交易者只能由市门出入,有监门卒把守,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门按时开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动薄弱的经济发展,实行的是统购统销。这种模式下与现在的超市运营模式相仿。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人知晓,那时候由农村供销合作社垄断,买个针头线脑、火柴肥皂、化肥农药,都得找供销合作社,就是媳妇生孩子买二两红糖,那还得找熟人托情才可以到供销合作社买。记得我出生后,全家人的吃穿用平时就是到首钢平房区东南角100平米的小合社购买,夏季买瓜果梨桃就要往南走近千米的临时大棚,一过了旺季,大棚取消。要买桌椅、布匹,还要去从大棚往东走500米的大合社。要去照相买书就要去我家东南的北辛安镇。

从我记事的1960年代中期起,就听母亲唠叨。现在,买东西不方便,還不新鲜。夏天,各种瓜果蔬菜集中上市,季节一过,新鲜的瓜果蔬菜就不好买了,到了冬天,只能吃到萝卜白菜和苹果、柿子。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售货员那难看的脸和分生熟人的手和秤。

长大后,通过了解历史才知道,1940年代末50年代初,石景山区的农贸市场主要集中在北辛安地区。北辛安人民市场占地达11665平方米,市场内有连家铺和摊贩近百家,经营店铺有蔬菜摊、肉禽蛋铺、小吃摊点近十几种。到了50 年代,由于石景山钢铁厂的红火,这里的农贸市场更是火爆。1956年以后,经过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的店铺实行公私合营,有的店铺、摊贩组建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还有一部分弃商务农,市场日渐萧条。进入1960年代,市场变成居民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农贸市场又重见天日,得到了恢复。会议公报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富裕起来的农村,开始向城市挺进,京郊农民开始用自行车驮着大筐菜到城里卖,由于蔬菜新鲜、自产自销,价格自然比国营菜站便宜,逐渐聚集了消费群体,马路市场出现,一些头脑活泛的农民开始趸菜,到马路市场销售。

在我上高中毕业时,金顶街的马路农贸市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当时叫大合社的金顶街百货的北侧,路两旁的摊位一个挨一个,有布匹成衣、海鲜肉类、蔬菜、干鲜果、调味品、土产杂品、花鸟鱼虫、建筑材料等。大到车载,小到背负,有的就地铺张报纸,放下货物就卖。看到这么丰富的市场,我们都非常高兴。每天放学后,我们都来这里转上一圈,用零花钱买上点心爱之物,买不起也可以饱饱眼福。大人们再也不用愁买不到新鲜的蔬菜和猪肉、牛羊肉了,还可以和小商贩讲价钱,少花钱,多买货。再也不用担心票证以外的东西没处淘换了。

最明显的变化是,过去要吃花生、葵花籽要等到春节发票。每个人供应半斤花生、二两葵花籽,要多买比登天还难。当时,我母亲为了留住这点稀罕物,好在过节时招待客人,把它装入布书包中,用铁丝钩的一头钩住书包,登在凳子上将另一头挂在房梁上。要想吃,必须干出让母亲满意的事,才能奖励一小把。否则,就别想吃。现在,有了农贸市场,什么时候想吃都买得到,想吃多少都行,而且可以讲价,可以挑。

从此,以批发市场为前端、农贸市场为后端的流通格局被建立起来,形成了“五站式”流通模式,即商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该阶段农贸市场露天开放,以马路边设摊经营为主。

兴盛

农贸市场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作为城乡居民“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它也具有社会性和很强的公益性。就其社会地位而言,农贸市场与其他商业业态的功能相比,社会价值的取向更能体现政府形象,政府通常将其作为“民生工程”“再就业工程”“三农问题”等工作的平台,以此促进城市发展,展示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

1990年代,石景山区的农贸市场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是古城农贸市场、八角北里农副产品市场、玉泉路工业品批发市场、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和苹果园蔬菜直销市场。这些市场有的与居民区配套,方便了居民生活;有的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年成交量最低达到了千万元,最高达到了上亿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开市三年半就成为中国十大粮油批发市场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现货批发市场。1995年12月,被评为北京市最佳批发市场。

我所居住的首钢老山居民区西北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金宝山大型农贸市场。它于2008年开市,营业面积达15136平方米,平均日客流量为15000人左右,是老山地区唯一一个农贸市场。这里不仅农牧产品品种齐全,更主要的是现场制作的成品让人垂涎欲滴。现炒出锅的糖炒栗子、葵花籽、花生米,五颜六色的膨化食品,现宰并收拾的活鸡、活鱼和海鲜,吸引了众多的男女老少争相购买。

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有拉着小菜车的老年人,也有挎着布兜的年轻人。水果的甜味,蔬菜的泥土味,生鲜肉味,剁肉声,聊天声,浸润其中,每一处都是生动鲜活的真实生活。正如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写的:“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一到周末,我和老伴一早就去这里选购供全家一周享用的疏菜、水果和肉食等。我家的邻居因退休了,她对哪个摊价格便宜,新鲜质高了如指掌,经常自告奋勇地给我们带路。她成了我们的市场通。特别是卖货方对我们的笑脸和那近于祈求的叫卖吆喝声,让我们体会到了上帝的滋味,周到体贴的服务让我们欲罢不能。

时代在前进,城市规模在扩大,城市环保要求农贸市场的档次要不断提高,城区市场“还路进厅”,社区市场进店,国有规模市场以租赁、承包等形式被大型连锁商贸企业代替,形成了华联、星座、物美等大众消费为主的大型超市股份制商贸集团;随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商贸企业也纷纷在石景山区开店;社区方便型农贸早市,吸引着众多的居家消费群体中的中老年人。这样,三位一体的销售模式支撑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运作的整个局面。

进入了21世纪,有着我国超市发展的第三次革命之称的“农超对接”,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的快捷、方便,来自周边区县的企业纷纷与超市对接,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质量,让利于市民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开创了现代流通的一种更直接的销售模式。

复苏

人们到农贸市场购物主要的原因是农产品的鲜度和价格。先不说社会上月收入上万的毕竟是少数,就是有钱人也一样要算计。同时,在农贸市场购物时间短暂,谁也不在乎它的档次。除非过年过节讲排场或改善生活时才会光顾档次高的超市和卖场。

虽然,近年来网上购买农产品火爆,但在下单前是看不到实物的,因而,中老年人还是对农贸市场最初的露天经营感兴趣。

自从老山金宝山农贸市场于2017年6月被拆除后,我和老伴别扭了小半年,虽说社区一公里等菜站购物方便,新鲜度还可以,但价格与农贸市场不可同日而語,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选择余地小,价格高。因而,我们还是对原来的农贸市场情有独钟。

一次开车去门头沟玩,我发现了农贸市场的新大陆,高兴得我驾车对这里的农贸市场进行了考察。在门头沟区周边就有西兴顺、鑫源、双峪、矿建西街四个大型农贸市场,经营场地都达到了一万平米以上,中心是两三层楼高的厂房式塑钢板房,空旷通风条件好,环绕它的是露天摊位。在远一些还有妙峰山镇陇驾庄满族风情园大集、军庄镇西杨坨村大集、雁翅镇雁翅村大集、潭柘寺镇鲁家滩村大集4个农村集贸市场。顾名思议,集贸市场主要是地摊,进场费更便宜,品种更丰富,价格比市内低20%—50%不等。

这些农贸市场不仅极大丰富了偏远地区的广大百姓日常生活,还招来了城区退休的中老年人的目光,他们一传十十传百,有的开着自家车前来购物,有的乘坐公交车来这里淘宝。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星罗棋布的农贸市场,氤氲着市井烟火,将城市最深层的肌理横面“切开”,露出柴米油盐的本真,溢满饮食男女的人之常情,将居住在周边的人们连接在一起,悄无声息地构成一个个城市的生活共同体。让每个浸泡其中的过客感受到滚滚红尘,体验到生之乐趣。

编辑 韩旭

猜你喜欢
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蔬菜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奇怪的蔬菜
蔬菜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全国首家农贸市场
———沈阳北行农贸市场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