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心理分析
——以勋伯格《华沙幸存者》为例

2023-02-10 07:07王子璇古驰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上海210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勋伯格音乐创作作曲家

⊙王子璇 [古驰(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上海 210000]

⊙王亚伦 [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 150020]

一、研究背景

音乐创作是相对复杂的心理过程,创作者在创作时承载着较强的情感积蓄力,并附有与之释放的创作技术。研究创作心理则为研究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除作曲理论技术能力以外其他的因素。因此,为更好地研究作曲家及作品,本研究结合音乐创作心理学角度去研究作品,以期能够对作品有更好地理解与渗透。

若想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况,须对他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而若要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呈现内容则需体会作曲家在创作时的心理状况。因此,本文计划对20 世纪现代派音乐作品在创作心理方面的表现进行研究,通过审美感知,判断此时期的作品旋律特征逐渐离失“美感”、作曲家的创作表达让人捉摸不透、创作心理活动更是让人难猜的原因。

二、研究问题

随着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时代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改变,这从艺术作品的呈现最能发现,例如20 世纪现代派的代表音乐,它们的现世使不少当世音乐人对它进行了强烈的讨论,批判者们认为这是作曲家创作心理扭曲的表现,但也有不少评论者对他们的创新性创作给予较高的赞赏,即此也影响了后代人的创作思维。

为此,试问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前心理构建如何?创作者对创作心理构建有哪些需要?面对音乐创作中的美善与丑恶能否定向认知?

三、研究方法

(一)听觉体验法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创作亦是情感发出的表现,听觉体验是研究作曲家创作心理的基础,因此对作品表达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离不开听众对作曲家的心理窥探,当然作品的创作也是来自作曲家心理自省表现的产物。

(二)文本分析法

通过中国知网、校图书馆、百度学术等查阅方式,以“创作心理”“音乐心理”“音乐创作心理”为关键词进行地毯式搜索,并对其进行分类、筛选以及对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为本研究的实证部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音乐创作过程分析

音乐创作是相对复杂的心理过程,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具有想象的思维,再经过情感的酝酿、创作的动力并使用创作技术理论才得以构思或设计出作品,因此,研究创作过程要先从事物起源发生点出发。

(一)想象思维

1.无意识。“意识是想象的根源”,想象依附于意识,意识的触动受制于本身的无意识与意识的个性存在,“意识论”在音乐创作上的提出对音乐的个性发展有着一定的论证依据。想象的思维构建需要意识的操纵,马克斯·格拉夫在《从贝多芬到肖斯塔科维奇——作曲心理过程》中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意识在创作中的作用,本著作对音乐创作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为“潜意识论”。作者认为潜意识是一切艺术品的根基,是音乐创作的开端、基础和根源。一切卓越的艺术家的心灵生活中的这一黑暗底层都比别人丰富、有力。“在所有艺术中音乐最有能力塑造最深奥的潜意识的心灵生活,那也是感情的最古老的层次。”①因此,人是在潜意识的触动下产生想象的思维,也引发人对潜意识的默认,因此,作者提出了弗洛伊德的“情结”理论,即“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它对作曲家赋有情绪的创作做出了最佳解释。

2.意识。对于人心里发生过后的产物成因,本研究认为重在“有意识”一方的形成。人通过在复杂社会的成长,后期意识的受造诣程度多于本身无意识的自然形成。因此,对于创作情感及作品表达方面,本研究认为创作受制于“意识”存在的影响,其社会经历越复杂则意识发出的想象思维表达越丰富。

马克斯·格拉夫对触发想象思维的外在因素做出了回应。首先,外在事件能为作曲家提供创作素材,这指明外在刺激能够反映作曲家创作的情绪。其次,旅行所见能激起作曲家的灵感,很多作曲家通过旅行来获得灵感。

(二)情感酝酿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的学科,其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的依托,而情感的抒发表现在创作者受外界刺激后所产生的心灵感触与想象,结合个人“原本性”②意识并通过创作呈现所得产物。

“原本性” 由心理学家沃尔夫冈在个人的教学法中指出,但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此原理已被运用于多个学科领域。本研究认为“原本性”原理运用在音乐创作情感中更加合适,其原理概括为“作曲家在创作时情感触动的最初形态”。至于本研究运用此原理的原因在于创作者在创作时情感个性化现象的展露,这种现象起源于个人意识的“原本性”,即上文所提“个人无意识”。当然,触发情感的机关亦可来源于创作者所处环境、神经兴奋的事物等,创作者对此经历会有相匹配的情感抒发。

当然,作曲家的情感体验除内在因素外,也包含外在因素,即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自己生活所经历的事物、所受的教育理念、阅读的积累、旅行环境激发以及人物交往等得来的创作情感体验。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的产生是释放情感与想象的介质,是作品产生的重要条件。从黄虹、罗小平《音乐心理学》中得知音乐创作动机产生的基础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人的创造天性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实现”③,第二,“人类长久积蓄的情感能量释放的需要”,贝多芬在致旭班齐赫的信中说道:“为何我写作?我心中所蕴蓄的必得流露出来,所以我才写作”;第三,“主体对外在世界刺激的反应,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了主体,引起主体的反应,从而产生创作的需求。

创作动机也需要前者创作中“想象思维”与“情感酝酿”的铺垫,创作动机亦是前期一切为之铺垫的驿站,动机的产生为作品的出世提供了保障,三者相互牵涉。而对于异于常规的现代派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活动。

五、研究应用——以勋伯格《华沙幸存者》为例

经过对音乐创作心理学理论的梳理,了解到创作的根源及过程,但先前对现代派音乐产生的疑惑依旧无法明了,通过应用如上研究方法并以呈现作品的形式来具体研究现代派音乐创作。

(一)创作背景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达尔豪斯和音乐教育家沃尔夫冈·罗舍都曾经指出:“在数个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创作并没有被当作艺术看待,而只是被看成一门手艺。”④对于不同时代的创作者须遵循其所处时代的创作规则,并运用特定的创作技巧从事创作,其创作总类可归为“共性创作”。而在20 世纪出现了与传统性“共性创作”背道而驰的现代派作曲家,如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他们在创作道路上几乎一意孤行地坚持着自己的创作观念。时过境迁,20 世纪音乐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凸显个性的创作,如偶然音乐、电子音乐……一些作曲家靠着常人一时无法参透的作品上演而一炮而红。20 世纪的音乐打着对古典音乐的反抗和开拓的口号顽强生存,这也勾起听众对他们创作心理上的疑惑与探索的欲望。

(二)创作过程

1.创作动机。现代派艺术的产生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产生,现代派作品的产生充斥着对当时社会的阴暗面的揭露。《华沙幸存者》创作于1947 年,由美籍犹太作曲家阿诺尔得·勋伯格创作,是一部贬斥“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无情屠杀犹太人的反叛题材作品,作品的叙述情感借于犹太受害者受难时的心理状态。

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有人建议同为犹太人的勋伯格创作一首有关犹太人“二战”的作品,出于对方的要求,勋伯格只好应承,但由于“二战”前勋伯格及时逃往美国并未身临其境,因此缺乏创作灵感,只能勉强写了一部分,因创作动力不足,后期陷入了停滞状态。在1947 年,勋伯格在街头遇见一个从华沙犹太区侥幸逃出的幸存者。这个幸存者向勋伯格讲述了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悲惨景象,描述了自己如何藏身于城市废墟的下水道从而死里逃生的故事,勋伯格听后悲愤不已,有了创作灵感,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创作了这部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作品。这说明创作动机在创作时的必须性,它主导作曲家创作的进度、情感释放及对有意识的想象和勋伯格身为犹太血统无意识的触发。勋伯格的创作经历印证了上文创作心理的所需过程。

2.创作情感表达。作品采用朗诵、乐队、男生合唱相结合的形式,以满怀悲愤的朗诵调(宣叙调)控诉法西斯的罪行,乐队以尖锐、不协和的十二音音列来渲染气氛,最后又用希伯来人的众赞歌表现犹太人对信仰的坚定以及斗争必胜的信念。该曲采用有节奏与韵律起伏的人声言语音调来增强乐曲的表现力。采用适合乐曲情感基调的音乐素材加以独特的组织使作品具有叙事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特殊效果。⑤其悲愤的情调在勋伯格的生动描绘下,展现出作品创作的个性化特点。

音乐采用了一个序列的十二音。运用十二音技法不协和的特征对作品的表达具有强烈的充斥意味。作品中出现了具有明显区别的三种语言和声音:一是见证人——华沙的幸存者,用英语以朗诵的音调叙述事件的经过;二是法西斯军官,用德语声嘶力竭地发出屠杀的命令;三是犹太群众,用希伯来语唱着众赞歌,走向死亡。各个角色的声音模仿都尽力还原当时战争所带给人们的情绪,充分体现作曲家在创作时对事物的接受程度而引发对情感想象的扩大表现,也不得不赞扬勋伯格在使用十二音技法不协和音特征上的恰到好处。乐曲开始后,在弦乐拨奏的烘托下,小号奏出撕心裂肺的曲调,其中又夹杂着小军鼓和木琴惶恐不安的声音,形成了一种噩梦般的紧张氛围,接着见证人开始叙述,是一种说话般的歌唱,抑扬顿挫,绘声绘色,一群犹太人被纳粹士兵驱赶出营地,走向死亡之途。狂暴的纳粹士兵对犹太人又打又骂,小号在朗诵的间隙响起,恐怖、阴森的气氛贯穿全曲。见证人模仿法西斯军官的声音发出屠杀的命令,大鼓、小鼓、军鼓、木琴和镲等打击乐也随之响起,烘托了歌词的内容,表现出法西斯分子的狠毒。在犹太人走向埋尸坑时,纳粹军官还凶残地命令犹太人报数,从慢到快,越来越急促。突然,男声合唱响起,他们用浑厚宽广、铿锵有力的音色唱起了古犹太歌曲,歌声坚定有力,气势雄伟,象征着在残暴的纳粹法西斯面前,人们决不会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⑥,而在此幕古犹太歌曲的插入使调性大转变式的回归,给听众一种情感转换的神经冲击,这种体验像是作曲家对听众的一种精神浸染,亦是一种扼制。最终乐曲在激越慷慨的气氛中结束,让听众深陷作曲家的情感“圈套”而又令人失去自拔的意识。此后在勋伯格去世三十三年后的1984 年11 月4 日,这部伟大的作品才正式首演,全曲长达八分钟,结束后,全体观众起立要求重演一次,从此在世界各地演出时这几乎成了一种惯例。

3.超常规思维创作伏笔。现代派作品的欣赏观念不同于古典主义,因现代派作曲家具有异于常人的创作思维,其作品的产生也耐人寻味。从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来看,作品的创作摒弃了原始美的初衷,但加入了更多真实的元素,而真实的事物追求的是真实,与美不美无关,但现实中那些深入人心的事物多为残酷,有时人们宁愿沉浸在虚拟的美好也不愿接受真实。而对于这类事件的音乐表达正贴合了现代派的作曲技法,也符合作品的创作心理需求,即来源于创作家超常规思维创作。

六、研究结论

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音乐作品的创作,使本研究有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在以勋伯格《华沙幸存者》举例研究时,发现对此标题文献无一从心理学角度阐述,而从音乐创作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创作作品的文献也寥寥无几。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情感输出的必经之地来于心理活动,无论情感如何产生都离不开人个体的心理机制。

本文论证了音乐创作是相对复杂的心理过程,创作者在创作时承载着较强的情感能量积蓄,并附有释放的创作技术。研究创作心理则为研究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除作曲理论技术能力外所有的其他因素。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具有想象的思维,再经过情感的酝酿、创作的动力,并通过创作灵感才得以构思及设计出作品,其研究创作过程需先从事物起源发生点出发。因此,为使更好地研究作曲家及作品,本研究认为以音乐创作心理学角度去研究作品能够对其有更好地理解与渗透。

① 何乾三:《从贝多芬到肖斯塔科维契——作曲心理过程述评》,《音乐研究》1986年第3期,第15—30页。

②④ 〔德〕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杨燕宜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第60页。

③ 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⑤ 杨婷婷:《由感性体验引发的作品构成及其方法论问题——以勋伯格〈一个华沙幸存者〉为个案探析感性体验与音响结构的相应关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年 第1期,第41—46+128页。

⑥ 张友刚、尹红:《大学音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

猜你喜欢
勋伯格音乐创作作曲家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种族身份、道德主体与救赎的哲学意义
——评《勋伯格与救赎》①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勋伯格:伟大的音乐革新者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从d小调弦乐四重奏谈勋伯格的早期创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