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节选)

2023-02-10 23:28杨绛李作媛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23年2期
关键词:我们仨鲜血钱锺书

杨绛 李作媛

【原文片段一】

一九三五年七月,锺书不足二十五岁,我二十四岁略欠几天,我们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我们离家远出,不复在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有两人做伴,可相依为命。

锺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個门牙。他是一人出门的,下公共汽车未及站稳,车就开了。他脸朝地摔一大跤。那时我们在老金家做房客。同寓除了我们夫妇,还有住单身房的两位房客,一姓林,一姓曾,都是到牛津访问的医学专家。锺书摔了跤,自己又走回来,用大手绢捂着嘴。手绢上全是鲜血,抖开手绢,落下半枚断牙,满口鲜血。我急得不知怎样能把断牙续上。幸同寓都是医生。他们教我陪锺书赶快找牙医,拔去断牙,然后再镶假牙。

【原文片段二】

我联想起三十多年后,一九七二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我晚上把煤炉熄了。早起,锺书照常端上早饭,还赺了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我称赞他能赺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锺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我们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从此一法通,万法通,鸡肉、猪肉、羊肉,用文火炖,不用红烧,白煮的一样好吃。我把嫩羊肉剪成一股一股细丝,两人站在电灶旁边涮着吃,然后把蔬菜放在汤里煮来吃。我又想起我曾看见过厨房里怎样炒菜,也学着炒。蔬菜炒的比煮的好吃。

一次店里送来扁豆,我们不识货,一面剥,一面嫌壳太厚、豆太小。我忽然省悟,这是专吃壳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店里还有带骨的咸肉,可以和鲜肉同煮,咸肉有火腿味。熟食有洋火腿,不如我国的火腿鲜。猪头肉,我向来认为“不上台盘”的;店里的猪头肉是制成的熟食,骨头已去净,压成一寸厚的一个圆饼子,嘴、鼻、耳部都好吃,后颈部嫌肥些。还有活虾。我很内行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我刚剪得一刀,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锺书问我怎么了。我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锺书跟我进道理,说虾不会像我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来剪。

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

文似看山不喜平

我很喜欢读《我们仨》,这是杨绛先生写的回忆录,她笔下的钱锺书先生可太有趣了。

钱锺书虽然是一代大家,可是在生活这所大学里估计是小学生水平,也许连小学生都比不上。现在的小学生据说都能颠勺了,做个四菜一汤不成问题。

那么钱锺书先生是如何“笨拙”地生活的呢?杨绛先列举他不会打蝴蝶结,不会认左右脚,连筷子都不怎么会用。此时读者们都很好奇,可能心里在嘀咕:“真的吗?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杨绛就用鲜活的事例来告诉你,对,钱锺书就是这样的人。杨绛详细地写了钱锺书摔跤的事儿,下公交车都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摔了一大跤,捂着满口鲜血的嘴跑回家。生活技能该有多缺失,才会在摔断牙之后先回家,而不是先去医院呀?估计读到这个片段的同学们都得摇着头说,得先去医院呀,或者先去止血呀。满口鲜血回家去,难道不怕吓坏妻子吗?

这个详写的片段很生动地告诉读者,钱锺书处理事情时比较幼稚,但是同时也说明他非常信任和依赖杨绛,夫妻感情很好。

接着就是第二个片段中的划火柴事件,还是说钱锺书的笨拙。杨绛回家吃饭,钱锺书早就准备好饭菜了,等吃完了,杨绛才回过神来问:“谁给你点的火呀?”这时,钱锺书得意地说:“我会划火柴了。”

读者看到这一段,估计又要摇头说:“划火柴是多大的本事呀,值得沾沾自喜吗?”钱锺书的这个举动更能体现他生活技能的缺失。

可是再来看这一段,品一品它和上一段摔跤的区别,我们就能体会出杨绛落笔的匠心了。两个事件虽然都是说钱锺书的“笨拙”,可又有层次上的不同。第一次是连公交车都不会下,这是挺不应该的,可是在杨绛和他组成的这个家里,钱锺书一直在进步。第二次的划火柴事件中,他不仅会划火柴了,而且还会为晚归的杨绛烧饭。虽然都是“笨拙”,可是性质却悄然起了变化,不变的依旧是夫妻感情。我一直为你遮风,慢慢地,你也在努力学着为我挡雨。两个事件的布局安排,让人读出杨绛落笔的用心。

之后再去读《我们仨》,读者就会为他们夫妻阴阳相隔潸然泪下,因为我们读到了他们感情里最细的事情,我们喜欢这两人,就会被他们的情感带动情绪。

我们写叙事作文也应该这样,当有很多事件可以写的时候,就需要精巧地安排,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事件的主旨应该是统一的,但是一件事与另一件事的写法上要有一点变化,读者才会喜欢看。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文章内容的变化,一成不变,从头到尾不起涟漪,估计看到一半就得打瞌睡了。

猜你喜欢
我们仨鲜血钱锺书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钱锺书的幽默
用鲜血播种
我们仨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名师学案·钱锺书
用鲜血浇铸的战地日记——追记志愿军张子丰的革命烽火岁月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七年蝉